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主问题设计策略

2022-07-24 12:14:58蔡瑾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三角形探究数学

蔡瑾

【摘要】问题是数学课堂的核心,也是思维的源泉,有问题才会有对应的思考、探究和结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学情,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把控好问题的精准度,善于挖掘问题的深度和拓展知识广度,使学生在主问题的引导下能够更加自主的进行知识探究,不断深化理解知识内涵.笔者以初中数学的一次函数、全等三角形、分式基本性质为例,探究主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措施及意义.

【关键字】问题扩展;问题主线;课堂脉络

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蕴含着许多真理,也时常会使学生迷惑不解,需要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依据,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良好的把握课堂教学.课堂问题设置的关键在于主问题的设置,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启迪和引领下指引学生进行问题分析、探究和归纳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获得知识深度和思维广度的发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为改变传统枯燥的授课模式,重视主问题设计的合作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法应用特点

1.1 自主性特点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督促学生自我思考和学习,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探究精神正是问题教学法的核心特点,这不但要求教师善于进行课堂引导,更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精神,以自我为主体,能够自主的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善于解决问题,发挥自我创造力.除此之外,因问题教学法所具有的自主性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将其教学价值彰显的淋漓尽致,不但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还能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核心素养培养.

1.2 合作性特点

“问题”是问题教学法的真正价值所在,在教学中优化设计课堂主问题能够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双重收获.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因多种因素制约,学生之间的认知能力和基础水平处在差异性,导致学生对同一问题会给出不同的解题方式,得到不同解题效果.对此,深入研究学生的客观情况是教师务必做好的教学工作,随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究等教学活动.在合作探究中,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解题路径,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留有空间,并在团队合作中不断深化团队意识,促进团队精神培养.

1.3 创造性特点

在数学教学的开展中,始终保有创造性精神是促进教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数学教师设置课堂主问题想要实现的重要目标.精心设计课堂主问题能够巧妙的将学生的传统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并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持创新精神.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实施需要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主学习机会为基础,对学生多引导、多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表达、勇于创新,在主问题的引导下不断钻研、探讨、假设、求解,促使自身探究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问题教学法的实施目的与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并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2 初中数学课堂主问题设计策略

2.1 以主问题为视角,把握数学知识本质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主问题设计中,把握好问题的角度十分关键.多数数学教师因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足,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通常相对随意,致使产生高耗低效的课堂效果.优质的课堂主问题必然源于教师的细心考察和精心设计,也必然会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深入交流.在课堂教学的课堂主问题设置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知识设置相同、相似的问题,而针对相同的知识点,则可以设置不同问题,重视把握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巧妙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

课前备课阶段,教师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学科知识,站在编者的角度,揣摩编者意图,对知识结构以及形成过程进行细致考量;以学生的视角分析学生在知识探究中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只有综合多方面的角度,问题设置才会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

例如 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图像”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数学本体性知识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了解一次函数的本质,把握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关系.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一次函数对应的图像为什么是直线,怎样绘制以此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等.在教学实践中,经细心分析和综合钻研,设置课堂主问题,即“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样的?为什么?”问题的前半部分直指一次函数的图像绘制,而问题的后半段则回归于对问题的理性思考,针对上述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本质.

以两点为依据确定一条直线,则至少应将两点确定,而在任意一次函数中,均可以将两点找出来,比如在一次函数y=kx+b(k≠0)中,点的坐标为(0,b)(-bk,0).

在教学具体实践中,主问题通常主宰数学教学的主线,也是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主要框架.设置好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课堂主问题能够发挥四两拨千斤的良好作用,只有教师做到从多个维度进行知识本质思考才能设计出具有核心价值的主问题,达到提升教学效率和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

2.2 以學生为中心,把握主问题精准度

主问题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具有统领作用,在问题具体设计中,还应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点,贴合学生的知识实际和发展方向,深入研究.数学课堂问题的传统设置方式更侧重于学科的本性,疏忽学生属性问题,致使课堂问题的设置以核心问题和知识重点为主,尽管这样可以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却经常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困惑感和压力感,失去学习的兴趣.此外,课堂问题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知识进行知识延伸和拓展的纽带,务必在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以及新知识之间形成张力,使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更深入的知识和更广阔的视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是这一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也是知识探究的主体,教师应建立在精准把握学生基本学情的基础上,掌握学生的知识发展方向和需求,才能够清晰的设计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指向性主问题.

例如 在“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应对知识的组成、分析问题的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调查.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基本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知识内容.对于问题解决方式而言,学生已基本掌握“完全重合”的相关知识点,理解较为基础的三角形知识内容,比如角的平分线、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具备推理三角形的边的能力,在解题中具备构三角形、剪三角形的基本能力.对于学生基础水平的分析应确保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够满足新知识学习的需求,可以领会为什么通过边、角等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三角形全等.

课堂教学的主问题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在不重合的条件下,怎样绘制出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完全相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必然少不了明证、伪证、证明和证伪等多种情况错综交杂的情况,这也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涵的关键所在.只有了解伪证,才能实现证明.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问题求解中不断简化、命名和提纯,进而构建出有效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充分掌握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可能的发展水平,就可以精准的将主问题切入至其最近发展区之中,充分运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进行主问题的设置即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

所以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关注解题方式的创新,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充分掌握学生的学情,为构建高效课堂设置科学化的主问题,而不是单纯的站在教师的立场上进行主观臆想.

2.3 把控整体教学效能,挖掘主问题深度

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主问题是课堂钻研的主线和中心问题,将主问题的难度把控好更能够带动学生的钻研劲头,促进整体效能提升.在传统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通常偏封闭性,或更趋于线性思维,其中能够统筹的知识点较少,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外展程度不足.对课堂主问题进行深度挖掘,需要问题设计能够更趋向于纵向探究和多向思考,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思考,还要能够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发挥支撑作用.

例如 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关知识时,教师即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新课程的纵向引伸,要求说出24 = 48是经过了怎样的变化,并鼓励学生写出与其相等的分数和类似的分数,在数学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按照例子可以无穷无尽的写下去,即可提出用字母替代的解决办法,比如运用 2x4x 来表示.接下来进行分数基本性质知识回顾,通过类比猜想引出主问题:“分式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有怎样具体的运用?”.

问题的前半段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简单推理,而问题的后半部分则是对课堂问题的纵深引领,促进学生掌握分式大于1所需要具备的条件等.

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主问题引导学生尝试求证、大胆猜想,通过不完全归纳,从特殊情况到一般规律,从具体知识到问题猜想,使知识学习变得水到渠成.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犹如课堂的心脏,是课堂教学的动力之源,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可以一改传统教师问“是不是?”、“对不对?”,学生会回答“是”、“对”的机械化模式,更强调学生的主观参与性,在不断的知识归纳、探究和总结之中完善知识体系,也有助于构建初中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

3 结语

总而言之,问题教学法是适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良好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塑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意义显著.

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在充分掌握教材知识和学生学情的同时,建立知识体系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纽带,在课堂中把控问题主线,挖掘问题深度,不断设疑,层层推进,以不断激发学生潜能,培养数学思维,促进全面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的优化与评价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爱丽.“读思达”教学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艺术,2021(5):16.

[2] 施慶伟. 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的思路探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28):15.

[3] 许凌燕. 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矩形、菱形、正方形”为例[J]. 上海中学数学,2021(9):10-12,31.

[4] 章飞,俞梦飞,顾继玲. 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概念的呈现方式及一致性研究[J]. 数学教育学报,2021,30(5):21-27.

[5] 方素梅. 初中数学中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J]. 江西教育,2021(21):19-20.

[6] 梁涛.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 学周刊,2021(33):129-130.

[7] 李凯.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J]. 数码设计(上),2021,10(3):158.

[8] 齐桂花.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策略谈[J].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21(5):37-38.

[9] 覃海颂. 初中数学有效性学习初探[J]. 读与写,2021,18(12):199.

[10] 孟庆霞.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家长(上旬刊),2021(2):129-130.

[11] 王学军. 问题导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和运用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1(49):75-76.

[12] 邱恒昌. 基于问题驱动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 读与写,2021,18(6):199-200.

[13] 魏育玲.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8):73.

猜你喜欢
三角形探究数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