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伊 · 德波 “ 景观 ” 概念的两重辨析

2022-07-24 12:08苏杭
今古文创 2022年26期
关键词:景观

【摘要】 居伊·德波的思想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作为情境主义国际和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景观社会”批判理论延续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逻辑,又推崇和延伸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成为独立的社会批判理论范式。对资本主义社会在工业和信息高度发展阶段中景观异化的反思和批判,具有相当的创新性和预见性。研究居伊·德波这一批判理论有助于人们剖析网络时代的诸多社会现象,并启发人们警惕隐性意识形态操控。而这其中,对于“景观”这一概念的辨析成为研究景观社会理论的基础和起始。从“景观(spectacle)”这一概念的词源语义以及“景观社会”中相关概念的界定两重维度来辨析居伊·德波所提出的“景观”,对于分析“景观社会”批判的内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践行新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景观(spectacle);景观社会;景观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6-004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6.014

一、景观(spectacle)的词源和运用场景辨析

(一) 景观(spectacle)的词源

牛津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和韦氏词典(Merriam-Webster)当中对spectacle一词的历史和词源学演变均有体现。“spectacle”在中古英语(约公元1150至1500年间的英语)中就已经被使用。源自拉丁语中“Spectaculum”,一般指公共演出、表演或是观看表演的地方。其词源spectare意为观看、查看、注视、看到(to watch、behold)等。重复体动词形式(a verb form that serves to express frequent repetition of an action)Specere意为看(to look at)。与之同源的词汇还有Spectator(观察者)等。

(二) “spectacle”一词的使用

在现今的法汉词典中,spectacle被翻译为景象、场面、景色、戏剧、演出、表演等词意。不难看出,spectacle在长期和习惯使用中都是以“看”的动作,和所看到的结果作为基础。由此延伸出由人的行为所展现出的,带有一定目的性和观赏性的现象。

(三)此“景观”非彼“景观”:“spectacle”的翻译偏差

居伊·德波的社会批判理论集中体现在其著作《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中,这本书最早的中文译本将书名翻译为《景观社会》。其后研究居伊·德波社会批判理论的学者均沿用“景观社会”这一用法,并形成了特定的学术名词。

而在中文中“景观”一词指的是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其所对应的英文词汇是“landscape”,法文词汇是“paysage”。

可以说将spectacle译为景观,其实是不够准确的。尽管英文中将其转译为The Society of Spectacle,甚至直接保留了Spectacle这一词汇。但当人们仔细对照就会发现,英文中的Spectacle和法文中的Spectacle词意既有重合也有差别。但无论是哪种语言,Spectacle都无法和中文中的“景观”一词很好对应。

(四)翻译问题带来的概念背离

尽管在学术研究中,学者们以约定俗成的形式赋予某个词汇特定含义。但是在不同语言转换过程中,需要对词意进行仔细甄别,初始翻译的不确切往往会带来望文生义,并造成一些基础理论阐释的混乱。学术著作经常会被不同国家不同语种的学者们复译,由于受到语言使用广泛程度影响,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参考英文译本,多次转译和英文版本的导向,尤其是一词多义的情况,使得学术翻译与原著产生背离。

例如,在知网检索“景观社会”关键词时,无论是学位论文还是期刊文章,都有一部分学者将“景观社会”的英文翻译成“landscape society”。如此翻译之下的“景观社会”几乎等同于“自然、人文景观和社会”,这在词意上就产生了极大的误区,甚至是毫无关联的。而“景观社会”理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研究其理论实践时,势必不能绕开外文文献[1]。而当人们以“landscape”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相关外文文献一定是关于自然景观和人类对自然环境设计改造的活动。

哲学本身是抽象的,翻译的不顺畅会使得著作中一些表述更加佶屈聱牙,一词之差,就会带来诸多不便和谬误。

二、景观(spectacle)的概念辨析

居伊·德波在其著作中,并没有对景观(spectacle)概念做出界定,而是通過不同层次和视角对景观进行描述,其中不乏文学色彩较重的比喻,例如在《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第一章中提到的:“景观并非一个图像集合,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通过图像的中介而建立的社会关系。”第二章中:“景观是一场持久的鸦片战争,以便让人们接受财物等同于商品”“景观是人们只能观看的金钱”是“现实的哲学化”,是“对象化的世界观 ”,是“虚假神圣的统一”等表述[2]。这些表述虽然没有直接定义景观概念,但是从几个方面体现出景观的伪现实性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侵占,和对人的思想进行麻痹等特性。资本主义通过景观在日常生活中精心织造出一张大网,不同于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异化剥削形式,人们在景观侵占的生活里,似乎心甘情愿深陷其中,也丧失了反抗剥削的动机和意识。居伊·德波以景观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新变化、新表现,整个社会存在异化为虚伪的图景,人们沉溺于景观幻象,景观操纵着意识形态。居伊·德波尤其强调这种操控并非通过暴力手段,而是采取隐蔽渗透的方式进行,是最为深刻的奴役。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理解角度对景观概念进行了进一步阐释。例如:尼古拉斯·米尔佐夫(2006)在《视觉文化导论》一书中对景观社会概念进行了剖析,消费社会本质上就是一个景象社会。贝斯特对景观的概念进行较为全面地概括:“(1)一种真正的社会阶级统治的机构设施;(2)一种意识形态,源于现实的社会状况,‘已经变得十分实际,并在物质上得以解释’;(3)这种意识形态拥有一种真正的‘催眠行为’和刺激力量。”

张一兵在《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二卷中,对景观概念进行了深入解读[3],总体上讲景观是一种新的异化关系,居伊·德波第一次将马克思曾面对的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物化显示,抽离为一种分裂与物质生产过程的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性的总体视觉图景;而马克思所指认的市场交换中已经颠倒为物与物的关系的人与人的劳动关系,再一次被虚化为一种商业性影像表象中呈现的伪欲望引导结构。这就是社会景观现象。

王昭风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分别概括了景观的概念。总体上来看,由于居伊·德波本人对景观这一概念并未给出明确定义,因而后续研究者都是对其著作当中的描述进行总结而划定了景观的概念范围。基本上包括异化本质、批判性质、表现形式、意识形态隐蔽操控性、打破景观的革命手段等几个方面。但无论怎样界定,景观这一概念都是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和社会批判理论范式的。

可以通过发生学的视角来界定“景观”这一概念:首先,通过可见的景象外观,经由各种媒介刺激人的感官,完成景观生产;其次,进行情境构建,即日常生活的伪情境,使人深陷其中,完成景观构境;再次,是伴随这些场景而来的,资本家的价值剥削和隐蔽性意识形态操控;最后,是打破景观幻象的革命性情境构建。

“景观”原本作为客观实体,而在这一批判理论中,它代表了社会存在景象化和隐性意识形态操控的全过程。“景观社会”就是景观异化的社会。

三、厘清“景观”概念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媒体传播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景观”这一概念的界定和阐释是其他研究的基础和前提。解释清楚什么是景观,才能辨别景观异化,警惕景观意识形态操控,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新问题,进而对景观社会理论批判地接收。而这其中,学术名词的翻译和准确对照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精准对应词意语义,才能保证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认识景观社会理论全貌,同时避免后续研究中的偏离。

(二)现实意义

1.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解释了商品社会人的异化本质,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理论在媒体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发掘了异化的新形式——景观异化。通过媒介与景观时间实现对人的全面占有,大量虚幻景观布景也会带来资源浪费。在自媒体终端高度普及的今天,直播带货、广告植入等大量信息充斥在各个网络平台,网红经济流行,甚至极大冲击着实体经济。大批明星网红通过商业形象包装,打造美丽、阳光、积极、正能量的外在媒体形象,获取流量和关注。经过包装打造的图片、视频、文字等激发普通受众对某种生活方式向往的同时,也刺激了消费需求。当人们打开手机,就会弹出针对搜索内容的广告,人们接收的信息就是量身定制的景观。

众多文艺作品也在影响社会价值取向,部分自媒体账号为了吸引大众眼球,不断引导和渲染公众关于容貌、学历、经济收入等方面的焦虑情绪,甚至左右人们价值判断。而缓解种种焦虑的方式就是消费,是过度刺激的消费需求。景观社会不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批判,与现实中诸多经济文化现象也十分契合[4]。因而近年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者还是媒体传播等领域的学者,都对景观社会给予了较多关注和深入研究。而厘清景观概念,就是这类研究的基础前提。能让人们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聚焦现实问题,而非景观幻象带来的虚假繁荣。

只有对景观的概念做出清晰界定,才能辨清虚实,解決发展过程中最切实紧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我们的工业、制造业要搞上去,实体经济一定要搞上去,不能光虚拟化。”可见,只发展虚拟化而没有实体经济的依托,一定会带来景观的过度营造,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还会引起不良价值导向的渗透。

2.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

近年来,伴随着各大网络平台的兴起,商家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广告植入,引导盲目崇尚超前消费和贪图享乐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中,超前消费、虚荣攀比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网贷、校园贷”等消费陷阱诱导违法犯罪行为。这种社会现象不仅是过度景观营造所带来的,而景观似乎也成了被竞相追逐的结果。例如,过度消费人群并不一定是追求物质享受,也许只是为了在网络平台晒出一张照片,得到虚拟世界的慰藉。正如居伊·德波所说:“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社会绝非偶然的或表面的就是景观的,相反,景观恰恰是这一社会最根本性的出口。在景观——统治经济秩序的视觉映像中,目标是不存在的,发展就是一切。景观的目标就在于它自身。”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受制于景观,盲目追逐景观,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不良影响贯穿其中。网络时代各类信息传播速度极快,有害信息渗透风险加剧,意识形态安全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景观意识形态危机并不能被完全隔绝在资本主义体系内,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景观布置,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输出,而居伊·德波的预见性就在于他发掘出了这种剥削的新形式,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形容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风险失控危害巨大。而景观对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就在于其渗透性和隐蔽性。只有厘清景观概念,才能辨别景观布置的伪生活情境,避免景观带来的消极意识形态侵蚀;也只有以马克思主义视角对景观社会进行批判,才能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地位。

居伊·德波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景观社会批判模式,为人们展示了一个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指出景观社会其实质在于社会存在的表象化,以及颠覆景观的革命策略等,并由此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人性的丧失。他开辟了意识形态批判的新模式,尤其是在自媒体信息爆炸的时代,景观社会批判可以说为大家反思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境况敲响了警钟。

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问题,以及资本主义不良风气的渗透。这其中,异化景观造成的意识形态渗透最为隐蔽,需要高度警惕。今后,我国开放的大门将继续敞开,正确对待资本主义世界的文明成果,将会是人们持续面临的课题。

综上,本文从词意词源和内涵两个维度进行剖析。“spectacle”一词译为“景观”确实对这一理论研究带来一定不便和谬误。可将“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译为“景象社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可以避免与建筑景观特定词汇的使用重合,便于理解研究。

与此同时,尽管居伊·德波的革命策略给人们提供了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方案,却没有挖掘到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根源,把景观作为一切问题的始作俑者。导致其理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甚至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过时”,其革命手段也逐渐脱离实际。

可见,想要从根本上纠正景观异化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仍然需要追本溯源,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求解决方案。无论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人们都应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理性对待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扎实践行新发展理念。最终聚焦人的主体性,实现社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72.

[2]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解读(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8.

[3]张一兵.居伊·德波景观批判理论的生成线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04):103-111.

[4]王昭风.居伊·德波的景观概念及其在西方批判理论史上的意义[J].南京社会科学,2008,(02):20-26.

作者简介:

苏杭,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乡土景观的场所精神营造
景观园林设计要点应用分析
《景观平面图》
浅谈城乡规划设计中的乡村景观
世界景观的四季之美
创意涂鸦
有趣的户外
骑兵与绿手(大家拍世界)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