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雪琴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强调技术环境胜任力的培养。关于“胜任力”,文献显示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戴维·麦克利兰教授提出的,他认为胜任力是能将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是由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控制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决定的。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教师站在技术的前沿,是引领与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主力军。因此,我们的学科教学不能只盯着眼前的知识与技能,就如对运动物体打靶,需要有前瞻眼光,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我们的教师不能只滿足于胜任教材教学,还需要不断追随信息科技发展的脚步。
闲聊时,常常听到信息技术教师说起学科地位的话题,往往因在各种考核中被边缘化而郁闷……我常常思考,如果不考虑中考、高考这些因素,没有语文学科行不行?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没有信息技术学科行不行?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会有点犹豫。2017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给出了答案,就是除了技术以外,信息技术学科能影响学生的首先应当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把各种问题转变为“可计算”的思维方式、一种努力实现自动处理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其次是形成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和习惯,认识到网络不只是娱乐,更是学习与工作的工具;再次是打开通向多个领域的大门,让学生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努力形成技术环境的胜任力。
基于以上思考,“如何教”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有了。首先教学目标不能止于“技术”,也是要从完全的“技术育人”转到“育未来人”,即育“有家国情怀、世界视野、未来胜任力”的人。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上,以当前大家比较关注的编程教学为例,究竟学到什么程度?课程标准是依据,教材是参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以学生能保持兴趣、不畏惧为基本要求,不断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个学习过程结束后,如果大部分学生能感受到编程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很有用的,甚至是很有趣的,并且自己可以编一编的,我认为这就是最好的状态。如果一味追求深度,以至于大部分学生跟上很吃力,或者即便是跟上但已经精疲力尽、兴趣全无,这就与“给他们打开通向各领域的神奇大门”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因为你已经彻底把这扇门给关上了。其次是教学方式,也就是学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思维方式是无法灌输的,是需要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创设情境、聚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需要学生去经历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经验上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站到“课堂”中央。
回到开头的问题,再好的顶层设计还是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能真正去落实,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前瞻的眼光去定位、以研究的心态去设计,用心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让我们的课堂真正能对学生的成长不可或缺,这也是时代带给信息技术教师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机遇与挑战。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东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