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洁
(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陕西西安 710000)
古筝艺术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独特的乐器种类。古筝艺术在陶冶情操、提高人们文化素养与艺术素养,以及教育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古筝艺术在发展中受到中国民间音乐的影响较大,艺术形式不断丰富。融合了多种文化与艺术的古筝艺术,在民族文化与艺术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于中国民间音乐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及未来发展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古筝艺术历史悠久,古筝艺术的形成与民间艺术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古筝兴起于先秦时代,发展于汉朝,鼎盛于隋唐,并在宋元明清得到持续发展,时至今日,古筝依然是大众喜爱的乐器门类。
最早记录古筝的是《史记》,战国时期古筝艺术开始盛行,在秦朝古筝有较强的地域性,秦地特色鲜明,这也是秦筝之称的由来。古筝艺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于汉代到六朝时期,秦地艺人在乐府中所占比例比较高,以筝作为演奏乐器的音乐也有很多,比如平调曲、相和曲等。
隋唐时期古筝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古筝在隋文帝时以弹弦乐器的形式出现,也被称为“清乐筝”十二弦。唐代出现了较多古筝演奏家,演奏形式和弹奏技法都逐渐成熟,此时古筝也开始在宫廷流行,这一时期形成了诸多筝曲流派。且在唐朝开放政策影响下,古筝开始通过丝绸之路向东亚国家传播。宋朝时世俗音乐开始兴盛,并出现了新的特点,十三弦在曲风上有了很大变化,呈现哀婉缠绵的特点。元代古筝演奏技艺得到快速发展,并有关汉卿、张玉卿等诸多演奏家出现。明清时代,古筝艺术在历代基础上继续发展,制筝技术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古筝琴弦增加到十四、十五弦,清末时十六弦出现。
新中国成立之后,借助广泛的群众基础,古筝在民间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古筝艺术也开始逐渐走进高校,成为音乐艺术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板块。此外,古筝艺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制筝技术的提高及材料的创新,1958年以后开始出现21弦S型古筝,这使得古筝的音域更宽,音量更大,明亮的音色也更能吸引观众。
1.戏曲等民间音乐的影响
河南地处中原地区,河南古筝曲在古代被叫作中州古调,而且受戏曲影响,河南筝流派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属于筝乐“九派”之一,河南当地独特的戏曲音乐、说唱音乐等经过曲调改编可以直接使用在古筝曲创作中。民歌小调在明代开始流入洛阳、汴梁等大城市,并形成河南民间小曲。古筝乐器在演奏中加入小曲,与小曲进行融合形成河南大调曲子。古筝演奏时开场为戏曲,这类曲子带有板头曲八板体结构特征,是由八个2/4拍乐句组成。同时,河南古筝曲创作中也引入了大调曲子当中较为独特的唱腔牌子曲,形成了《河南八板》《上楼》《打雁》等作品。戏曲特色是河南流派筝曲的最大特点之一,且带有歌唱性特点。《渔舟唱晚》就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
2.秦腔等民间音乐的影响
陕西是筝乐器的发源地,秦国古筝作为一种弦乐器在秦宫廷流行。陕西古筝艺术盛行,也较多地受到秦腔等民间音乐的影响。秦筝艺术与酒文化有着密切关联,筝曲往往在宫廷宴饮时为助兴而弹奏。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筝曲创作中也较多地加入了秦腔、汉调二黄等陕西地方民间音乐形式,筝的演奏注入了三秦地区的民歌与戏曲,受陕西民间音乐的影响颇深。秦筝与秦腔的风格十分类似,秦腔起源于我国陕西、关中一带,创作题材与地域民风关联较大,秦腔的基础为五声音阶,可以分为欢音与苦音,“欢音”往往用在喜庆场合,表达欢快活泼明朗的情绪,而“苦音”则主要用来抒发个人的哀伤愁绪。秦腔的这种艺术风格也被秦筝继承下来,哭腔是其主要演奏风格,悲伤的情绪借助声音的艺术在空间之中穿梭,带动氛围感的提升,让听众也能感受到直达心灵的凄苦之情。古筝以秦腔为基础或者素材形成的曲目有《三秦欢歌》《乡音》《云裳诉》等。
3.琴书等民间音乐的影响
山东筝派受琴书的影响较深,也是山东古筝艺术发展的关键所在。山东地区的古筝在《史记》《水浒传》等古籍中都有记载,古筝在山东地区有着较悠久的历史,主要流传于山东菏泽及聊城周边地区,许多地方甚至有着“无筝不成乐”的说法,特别是菏泽地区也被人们称为“筝琴之乡”,此处的“琴”指的就是琴书。具有山东特色的说唱曲艺“山东琴书”对山东筝派影响最为深远,从唱腔到曲牌再到演奏技法,山东筝派都能看出琴书的印记。最初山东琴书在演奏时,古筝常以伴奏乐器的形式出现,有加华伴奏、随腔伴奏等形式。山东古筝演奏期间,低音区为主要演奏音区,低于三个八度。山东古筝创作时,琴书的音韵特色被保留下来,借助古筝的演奏技术呈现出独特的山东琴书韵味。代表曲目有《天下同》《上河调》《降香牌》等。
4.江南丝竹等民间音乐的影响
浙江古筝艺术受江南丝竹等民间音乐的影响颇深。唐宋时筝被带入到江浙一带,逐渐形成具有江浙特色的风格流派。杭州自古就是弹筝的传统地区,从宫廷到民间,弹筝十分常见,浙江筝派对于我国古筝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江浙一带的筝曲大家们逐渐活跃在民族音乐的前线位置,为当代古筝艺术的发展贡献出了较多风格鲜明的优秀作品。古筝深得唐宋诗人的喜爱,在他们的诗词中也经常出现对于弹筝场面的描写,比如苏东坡“忽闻江上弄哀筝”。与北方古筝艺术不同,浙江古筝更加内敛与含蓄,演奏风格自然亮丽。江浙地区的独特民间音乐艺术丝竹对古筝的影响十分深远,丝竹风格的呈现,能让听众感受到泥土气息,在轻快明朗的节奏、音色下,人们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代表曲目有《林冲夜奔》《海清拿鹅》《月儿高》等。
5.合乐等民间音乐的影响
闽筝艺术受合乐及多元文化的影响较大,形成了闽南语系、客家语系等不同的音乐艺术风格。闽南地区的民间音乐对古筝演奏的影响较为深远,合乐是具有代表性的闽南民间音乐,流行于明朝末期到民国时期,在演奏时古筝起到领头定拍的作用,且能在合奏出抽离出来,以独奏形式进行表演。在婚丧论嫁等不同的场合,合乐都以其特有的风格得到人们的喜爱,闽南地区闽音乐的影响为古筝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其更具生命力。同时,由于闽南位于我国沿海地区,对外文化交流较为活跃,古筝的发展也受到多元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南洋艺术特色。代表曲目有《蕉窗夜雨》《蛟龙吐珠》《流水》等。
6.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
在古筝创作中少数民族音乐也会对其产生深刻影响,演奏者往往会通过移植、改编等方式进行二次创作,使古筝乐曲呈现出独特风格。在创作于1961年的古筝曲《春到拉萨》中,音乐创作素材为藏族民歌,引子部分使用遥指从低音区向高音区过渡,古筝与藏族音乐的结合,让乐曲呈现出一种拨开乌云见月明的感觉,短遥与花奏技法的利用,也将人们欢欣庆贺的场面表现了出来。古筝曲《木卡姆散序与舞曲》是一首具有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的作品,创作时以木卡姆为基础素材,与古筝结合,展现出维吾尔族豪放的性格。
内蒙古草原“雅托葛”蒙古古筝也颇具特色,蒙古古筝的结构、定弦法、演奏风格特色鲜明,融合了汉族古筝与蒙古古筝的风格。“雅托葛”分为两种:十二根弦和十根弦,主要在锡林郭勒盟和伊克昭盟一带流传,在当地牧民中影响较大。“雅托葛”有查干调、哈格斯调等几种。在蒙古民歌伴奏或自弹自唱中,都是“雅托葛”的主要运用场所。伊盟弹筝艺人主要以演奏伊盟民歌为主,同时也会演奏一些伊盟民歌联奏曲,在联奏徵调式民歌曲子之间有一支固定的前奏(间奏)曲,这便成为伊盟民间音乐的特点。
古筝艺术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优秀作曲家,各种优秀的筝曲创作不断涌现。在古筝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开始从事相关研究,这就为古筝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较多理论支撑。同时,随着国家关于加强文化自信战略的推进,承袭和发展传统文化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部分,以校园和家庭为单位,艺术文化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古筝等乐器类的教习成为很多儿童和成年人的选择。而在民间也成立了许多古筝文化交流学会,搭建起专业演奏家和民间爱好者的沟通桥梁,进一步推动了古筝艺术的发展。古筝艺术的发展不仅要继承传统,吸取民族音乐的优势,更要打破封闭状态,与西方音乐相交融,让古筝艺术能得到快速发展。
1.继承传统
古代筝的艺术灿烂多元,从汉魏时期到新文化运动,古代筝的艺术一直活跃于民间,群众基础较为雄厚。古代筝作为传统音乐的典型代表得到人们的喜爱,当代筝在古代筝的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并结合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文化与经济等多维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类型与风格。比如王天一先生创作的《故乡行》,就通过古筝演奏出鲜明的艺术风格,同时配合表演,给人以独特的视听享受。对古筝艺术传统的继承与保护,在传统中找寻古筝的文化内涵,将极大提升古筝艺术的发展水平。古筝艺术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促进古筝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赢得大众的喜爱。
2.多元融合
进入现代,古筝艺术要取得更为长足的发展,就要采取更加包容的心态,要充分融合多种民间音乐风格。我国民间音乐资源丰富,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本研究中列举了众多地区的民族音乐,有民歌、戏曲等,古筝艺术在我国的发展要积极融合民族音乐,从其他民族音乐中获取灵感与创作素材,让其呈现出更加多元与包容的风格。
河南、陕西、江浙、闽南等不同区域的民族音乐风格差异较大,在民族音乐中能汲取素材、技法、风格等多种内容,从而不断丰富古筝发展内涵。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音乐是重要的组成不符,古筝艺术要想走向全国,得到更多人的喜爱,融合民族音乐十分重要,与民族音乐相融合,能让古筝艺术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同时在融合过程中,也要进行创新,要找到古筝与民族音乐的契合点,融入创新元素,让古筝艺术走向繁荣,满足大众对于古筝艺术的发展需求。比如《溟山》在创作时,就融入了湘西地方的音乐素材,使用了前卫的非五声音阶,也创新了演奏技巧,采用左手快弹。虽然《溟山》在对民族音乐与西方技法的融合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瑕疵,但我们相信,随着古筝与民族音乐的不断发展与融合,古筝艺术也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3.与西方音乐交融
古筝音乐的发展不能故步自封,要积极与国外民族音乐进行交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文化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在这其中就包括西方音乐,中西方音乐虽然传统不同,但是在审美领域也存在大量的共通之处,伴随着大量西方乐器被引入中国市场,东西方音乐也在不断地交融冲突互相借鉴。在东西方音乐交流的过程中,西方音乐也开始影响古筝音乐,古筝艺术创作吸收了大量西方文化因素,呈现出浓厚的现代气息。古筝的创新过程中,对传统筝的五声音阶的定弦法进行了突破,通过西方十二音体系的引入,使古筝呈现不同风格,且开始有更多新调式出现,也有了大量的非五声音阶筝乐作品。五声音阶的打破虽然能摆脱传统束缚,减少创作限制,给创作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也会对传统技法产生一些影响,比如古筝原本的和谐音列被打破,使旋律的优美感被破坏。所以,在传统古筝与西方音乐的交融过程中,要找到合适的融合点,从而让古筝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器乐种类之一,古筝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对于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进程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民间音乐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古筝艺术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影响下呈现不同的演奏风格,古筝艺术与民族音乐的不断融合,多样的流派风格不断丰富着古筝艺术的文化内涵,大量的优秀传统筝曲流传至今,为演奏家和民间爱好者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我们必须要继承和发扬好优秀的古筝艺术传统,承继好古筝演奏大家的艺术风骨,不断提升自身文化和艺术修养,推动古筝艺术的整体发展。当然,我们也要顺应好时代发展的主题,把握好对外开放的时代机遇,在古筝艺术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借鉴和利用好西方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加快古筝艺术创新的步伐,在筝曲的创作及演奏技法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为古筝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古筝艺术的发展既要继承传统也要不断加强创新,从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中汲取更多创作灵感,呈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