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韩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 350000)
法国作家贝纳丹·德·圣比埃从小对大自然有浓厚的兴趣,他从青年时期起就开始游历各国,并将自己到访过的法兰西岛(今毛里求斯岛)作为《保尔和薇吉妮》这本小说的故事发生地。小说讲述了两个不幸寡妇与她们的子女在孤岛生活的故事。玛格丽特夫人与德拉杜尔夫人因各自不幸的爱情远离故土,移居法兰西岛。她们各自的孩子保尔和薇吉妮因从小青梅竹马,便逐渐互生爱慕之情。但不久以后,薇吉妮被接到了法国外姑奶家继承遗产,然而她不从外姑妈主婚之命,被返送回法兰西岛。不料,船在行将抵岸时突遇飓风,船毁人亡。不久,保尔也因悲伤过度撒手人寰。
该作品的出版在当时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一时洛阳纸贵,人们竞相抢阅。小说的成功除了归结于可歌可泣的爱情外,更在于充满异域风情的自然景观。这些自然描写不仅创造出一种陌生的、令人向往的自然环境,更反映作者对人与自然,以及上帝关系的思考。
作品中从头至尾穿插了大篇幅的自然描写片段,为读者再现了一个陌生又令人神往的海岛景观。“小盆地的入口处可真热闹,海风摇撼着附近的森林,掀起怒吼的松涛,在山谷群中回荡;远处浪击岩礁,传来阵阵轰鸣。可是小茅屋却悄然无声。只见周围陡峭的岩石,像一道巨大的屏障,从山脚下一直伸到山顶。石缝中簇簇树丛倔强峥嵘;山巅上白云缭绕,又常引来山雨为这黄绿相间的山坡披上道道彩虹,山下的清泉也因此永不枯竭。泉水缓缓流去,汇成拉达尼埃小河。山中一片寂静。微风、溪水、阳光,一切都安宁恬静。”
在开篇,作者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热带岛屿风光独特的魅力。在这个得天独厚的小盆地,蓝天、白云、山泉、微风、彩虹,共同营造出一派静谧安详又生机勃勃的世外桃源般的氛围,让读者对这个自然舞台中发生的爱情故事充满了美好期待。
保尔在自然原始的基础上,又勤添各种花木:柑橘、柠檬、罗望子树、波斯丁香、芒果树、石榴树、各种各样的芦荟树,带刺的紫荆,开着黄里缀红的花朵的仙人掌,挂满了雪白鲜花的阿嘎,缀满蓝色、朱红色花的山藤……各种颜色与芬芳覆盖四围,让这个小盆地成了充满魔力的仙境。
为增添音乐与活力,保尔还将各种鸟窝迁移至此。鸫鸟、孟加拉鸟、虎皮鹦鹉、红雀、小山鹑每当见到薇吉妮就开始欢歌雀跃,百鸟争鸣和着微风低吟,泉水叮咚,交汇出一曲自然的交响乐。
一面是隐秘清冷、人迹罕至的深山幽谷,一面是鸟语花香、生意盎然的人间乐园;一面是匮乏的物质生活,一面是丰富的自然条件。在这个小天地,每个生命都在恣意生长,人与自然是这样和谐地共生。自然的美好与诗意,给生活于斯的人带来幸福和安宁的生活。
“在着手研究贝纳丹·德·圣比埃的思想之前,首先要知道贝纳丹深受卢梭的哲学思想影响。”自他1771年回法后,贝纳丹成了卢梭的知己和信徒,并继承了他“回归自然”“人性本善”等思想。
“卢梭的‘回归自然’思想既有对大自然充满无限热爱的意思,又有回到原始大自然的意思,还有回到人的自然本性或称为自然人性的意思。”在小说中,德拉杜尔夫人和玛格里特夫人是从欧洲文明社会重返原始的自然社会。两家人生活在大自然里,住的是檩木和棕树叶子盖的茅屋,“吃的是新鲜的鸡蛋,是在香蕉叶子上蒸的稻米点心;喝的是用大葫芦盛着的奶汁”;用的是植物制成的餐具家具,就连计时记岁也依靠的是植物的生物钟。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派人与自然和睦同居的田园气息。
他们在劳作中充分考虑大自然的习性。“当他(保尔)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摆布这些植物时,他并没有不理睬大自然的旨意。按照自然规律,他们在高上地区栽下那种子可以随风飘荡的植物;在田间水边,种上籽粒可以在水面漂浮的青稞,这样使得每一种植物都在自己适应的环境中生长,每一片风景都从那儿生长着的植物中得到天然的装饰。”尊重、顺应自然的规律,加上辛勤的耕耘,这样的播种给他们带来百倍的收成和自给自足的生活。
卢梭“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在社会环境里才变坏的,因此提出教育不外是‘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由的发展。”保尔和薇吉妮从小远离社会,生活在纯粹的大自然,他们享受着大自然丰富的馈赠,又受到良好的家庭教养,“没有任何忧愁给他们在前额上添过皱纹,没有任何过度的饮食污染过他们的血液,也没有任何不良的欲望使他们的心灵堕落。”自然的教育并不约束成长,反而能够促进人释放善良的天性。他们从没有被灌输任何科学教育或者道德宗教教育,但却比欧洲的孩子更加身心健康,仿佛两个孩子自发地向善,所有美好的品格都与生俱来。
卢梭曾提出在教育儿童时要切断他既有的一切社会关系,避免社会教育败坏孩子自然的好。因此他曾将爱弥儿置于远离人世的“真空”之中,避免他受到人类文明的奴役。与卢梭的观点类似,贝纳丹认为人只能在远离社会才能获得幸福。社会与自然生活是不可协调的。他借叙述者的口吻说:“你们这些在欧洲生活的人,从小思想里就充满了偏见,这些偏见是与幸福水火不容的。你们怎么也不会想象出来大自然能给予人类如此多的光明与幸福。”
保尔和薇吉妮身处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孤岛,而他们又住在岛上人迹罕至的秘境。他们的家“位于一个小盆地的中央;盆地四围山石林立,只有一个出口拐向北去。”这座小岛的封闭状态恰是德拉杜尔夫人寻找的与世隔绝的环境,也是他们回归自然需要的理想土壤。小说的前半部分描述了两家人在大自然中理想的幸福生活。因为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岛上民风淳朴,人们相互信任,办事简捷,甚至出门都不用加锁。
小说中与这个自然社会同时并存的还有海岛上的殖民地社会以及远离海岛的欧洲社会。通过这个唯一的出口,自然与文明联通,通过这个出口也预示着薇吉妮的出走和乌托邦世界走向破灭。姑母的一封来信打破了所有的宁静,当象征着欧洲文明的船只载着姑母的信来到这个岛屿时,“即刻引起了全家的恐慌”,由此可见自然的幸福生活在现代文明面前是多么脆弱。自然“惧怕”社会,一旦自然暴露在社会面前,它就再也无法抵抗住社会的冲击,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要将自然与社会对立起来。
在无忧无虑的童年后,薇吉妮的头痛是疼痛的青春期的预兆和文明与自然社会开始摩擦的信号。当德拉杜尔夫人发现薇吉妮对保尔的爱慕之情后,德拉杜尔夫人极力想把保尔和薇吉妮分开一段时间。德拉杜尔夫人对玛格里特说:“他们还太年轻,太贫穷,如果薇吉妮生了小孩儿,而没有力量去养活他们,看到这不幸的孩子,我们该多伤心呀!”
保尔和薇吉妮从出生起就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社会中,他们还没有被欧洲社会的偏见所扭曲。德拉图尔夫人虽已脱离欧洲生活十多年,但在文明社会形成的物质主义观念、等级观却在她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最终,保尔贫穷的物质基础和私生子的身份还是让德拉杜尔夫人如鲠在喉。尽管她一直强调是为了自己女儿的幸福,但她幸福的观念却一直建立在财产与地位的基础上。这些世俗的思想在前期处于“蛰伏”状态,一旦碰到金钱“诱饵”,便又呼之欲出,最后终于葬送了薇吉妮的幸福。
作者借文中的叙述者的身份说“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幸福要胜于一切财产所带来的好处”。在作者看来,生活在大自然意味着物质生活的简单化和精神生活的无限丰富化,只有精神生活的富足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他批判文明社会的人欲望横生,追求逸乐,贪图财富,人一旦进入社会,就会汲汲追求物质享受,导致人精神堕落,也就失去了幸福的根基。
在小说中,作者对看待自然的视角时有在生态整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之间摆动的痕迹。现代生态整体主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最为最高价值。”因此,“有利于生态系统和谐稳定的才是美的,干扰破坏了生态整体和谐稳定的就是丑的。”
小说中可以看到不乏生态主义色彩的自然描写。人与自然和谐共居,人没有为了不良的欲望去伤害其他生命,森林里的动物“从来也没有听到过凶杀的枪弹声,从来也没有猎枪使他们惊恐过。这里只有欢乐的叫声和南方不知名的鸟儿的啾鸣,回荡在深深的山林里。”书中描绘的保尔的居所时说:“海鸟被宁静的僻所吸引,飞来栖息过夜。每到日落的时候,人们就会在那里看到各种各样的海鸟:银色的海鸥和矫健的海燕在岸边翱翔,黑色的军舰鸟和热带的白雁在高空盘旋,就像白天出现了闪闪的繁星;他们冲出印度洋的寂寞,飞到这美妙的地方。”相较于现代的城市建筑对生态系统构成的巨大威胁,保尔对自然的改造不仅没有破坏任何东西,反而为自然增色,让自然焕发出更难以抵挡的魅力,这种魅力的评判依据不只通过人的眼光,还反映在鸟类本能的趋近。人为鸟类提供栖息之所,鸟为人类增添生活之趣,人与其他生命在岛上共同构成了和谐的生态整体,这是生态审美的极乐境界。
而同时似乎与之相矛盾的是,小说中也处处遍布“人类中心主义”的痕迹。比如,每当保尔见到一朵美丽的鲜花,一个熟透了的果子,或是碰到一只鸟窝,他都要取下来带回去,是为了单纯地取悦薇吉妮。又例如,当保尔在修饰家园时,“他把这些花草果木摆布得井井有条,使你一眼就可以纵览全观。”在这里,美景的布置,是全然带着人类的视角,各种植物被安排得井然有序以便人能一览无余,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审美观。审美者从外部审视自然,而没有与自然融为一体,并非“从整体和生态的角度来看待自然”的生态主义审美方式。
因此,这种意识的双重性使我们无法将贝纳丹的哲学思想简单地界定为现代的生态主义或是原始的人类中心主义。如果要探究贝纳丹的思想起源,就无法避开他的宗教思想不谈。与强烈反对宗教的卢梭相比,贝纳丹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不仅不反对宗教,还处处歌颂上帝的存在。
在小说中,德拉图尔夫人和玛格丽特夫人是热诚的教徒。这一家人每星期天都要去教堂做弥撒,他们不向富人谄媚,却乐意救助生病患难的弱者,处处充满了基督教平等、博爱的思想。在她们的耳濡目染下,保尔和薇吉妮从小信奉上帝,并践行圣经的教义。
所以,人地和谐的关系与其说是人主动意志的结果,更不如说是人服从上帝的意志而得到的祝福,公正的自然规律本质上就是上帝旨意的体现。“他们兴高采烈地欣赏着上帝的旨意和力量,通过自己的双手,给这穷乡僻壤带来美好和富裕……”每当保尔和薇吉妮置身险境时,上帝会借助自然的力量向他们施以援手。当他们在森林里快要饿死的时候,薇吉妮一向上帝祷告就听到了淙淙的泉水声。当他们迷路时,他们刚念完祷词,就听到了一阵犬吠。每次神迹都被视作上帝真实存在的印证,正因人对上帝的敬畏和顺服,上帝借自然成为人的祝福。正如在圣经中上帝赐给亚当和夏娃的伊甸园,遍布佳美的果子可作食物,只因他们犯罪堕落,地便受到诅咒长出了荆棘和蒺藜。
圣经曾被认为是威胁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起源。因为它贬低了自然的地位,以至于人类位于宇宙的中心,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并助长人对自然肆意妄为的态度。在这本小说中,作者表现的更多的是上帝中心主义思想,人非自然的对立面,人与自然都是上帝眷顾的对象。人只有敬畏上帝,才能在神、人、自然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人一旦背叛上帝的命令,人心堕落,自然的毁坏也是随之而来的后果。所以,人应怀敬畏之心,向大自然取之有度,并克制自己无限膨胀的欲望,同时热爱自然,维护自然的秩序,替上帝照管好各样的物种,与自然和谐相处。
贝纳丹在《保尔和薇吉妮》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自然景观,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阅读美感。小说在自然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继承卢梭回归自然的思想,认为人应该远离社会,在自然中生活并释放善良的天性。但与卢梭批判宗教的态度不同,作者借人与自然谐和的关系彰显了上帝的存在和恩典,流露出上帝中心主义的思想。人只有遵照上帝的旨意,才能充分理解自然的规律,并运用自然的规律造福于人,实现神、人、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