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旭
(七台河市煤炭生产安全管理局 黑龙江七台河 154600)
采矿工程受到矿山地质条件的直接影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地质条件及各种各样的安全风险,对于采矿工程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所以需要在采矿工程中合理、准确、有效地运用超前支护技术,提前预防与治理采矿工程中的常见问题,如巷道掘进的坍塌问题、石门揭煤的掉顶问题及矿石回采的安全问题等,保障采矿工程的安全进行,全面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益。
超前支护技术为辅助性措施,其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为井下煤矿各项施工作业构建一个安全、稳定的支撑结构,为施工作业创造最佳的空间环境与条件,并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该技术目前在采矿工程中应用十分普遍,促使超前支护技术日益发展成熟,技术应用表现出了高的可靠性。井下煤矿开采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于开采空间环境的安全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使用超前支护技术构建安全的作业面,在保证煤矿生产安全的同时,提高煤矿开采的效率。现阶段,超前支护技术在采矿工程中应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一是使用钢管直接加固,像在石门揭煤作业中在工作面四周设置钢管棚,稳定煤层结构;二是机载支护装置,将钢网或钢带顶到工作面顶部,完成工作面的支护加固;三是灌注泥浆,在采矿工程中遇到松散泥土和碎石地质条件时,直接灌注泥浆,借助泥浆黏性将碎石和土凝固在一起,产生加固的效果[1-3]。
在井下煤矿巷道掘进过程中,遇到煤层后需进行揭露,也就是指石门揭煤。在此作业环节中,如果出现煤层掉顶问题,会形成煤层连片塌落,严重影响到采矿的进度,该问题最为棘手。掉顶问题在采矿工程中时有发生,传统的解决方法是采用架棚探梁支撑,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一些辅助性加固措施,但是仍然无法完全避免和解决该问题,还存在着掉顶隐患,迫切需要采用超前支护技术解决该问题。
基于目前采矿工程在石门揭煤中的掉顶问题,行业内还未有理想的解决方案,而经过实践应用发现,超前支护技术可大幅度提高煤层的支护效果,减少掉顶问题发生的频次,保证了石门揭煤作业的安全有序开展。实际应用流程如下:一是在巷道掘进未达到煤层之前,提前做好支护准备,在距离煤前2m位置,沿着巷道轮廓间距300m 进行打眼,打眼深度1.8m,均匀布设在巷道轮廓四周;二是在打好的孔中插入钢管,起到护顶的作用;三是在每次炮击之前,重复上述打眼、插钢管操作,采用此种方式循环进行石门揭煤,可有效减少煤层掉顶事件。此外,在实际的支护中,注意炮眼深度的严格控制,尽量不要超出钢管插入的深度,防止炮击后钢管掉落而无法形成对煤层的支护作用。所以,在石门揭煤使用超前支护技术时,需结合开采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钢管长度与直径的选择,以及打眼间距、炮眼深度等的灵活控制,以确保石门揭煤作业的安全顺利进行[4-6]。
井下煤矿开采过程中,根据煤层的位置进行巷道掘进作业以到达开采位置,巷道掘进的难度较大,其支护结构需承载上部土层的重量。由于在巷道掘进过程中未能做好预防性措施,巷道顶部土层随着巷道深度的增加,重量逐渐加大,原有的支撑结构承载力不够,最终引起巷道掘进比较常见的坍塌问题,一旦巷道坍塌,将无法继续进行掘进作业,需重新设计与规划巷道路线,直接增加了施工周期,提高了采矿工程成本。
巷道掘进发生坍塌的主要原因是提前预防不到位,支撑结构承载力不足。使用超前支护技术进行巷道坍塌的提前预防,并联合采用机械化设备,加快巷道掘进的速度,以促进巷道有序、安全掘进。巷道掘进机械设备采用悬臂式纵轴掘进机,并在掘进机上安装临时支护装置,在掘进的巷道顶部构建支护结构,为掘进机安全作业创造条件。机载支护装置借助掘进机原站供油,支护装置与掘进机油路相通。在使用支护装置之前,需关闭掘进机油路,使用装置的液压系统促使主架和顶梁架向着巷道掘进方向移动,并提前在顶梁架上安装支护钢带与钢网。其次,推动液压手柄,使液压油经过溢流阀、操作阀、分流集流阀、双向锁、油缸,最终驱动主架和顶梁架打开,到达支护位置后,上升主架将钢带和钢网顶在巷道上,然后进行打眼与锚杆作业,完成巷道顶部的超前支护作业。以上作业结束后,收回主架与顶梁架,关闭支护装置的油路,掘进机开始进行掘进作业,如此循环作业,在保证巷道结构安全的情况下,加快巷道掘进的速度。
3.3.1 自动式超前支架
自动式超前支架已经应用于采矿工程之中,加快了支护的速度。该支架接触面积大,支护强度好,在巷道围岩支护中的应用,提高巷道的安全稳定性,降低顶板问题的发生概率。使用操作简单,移动速度快,完全满足采矿工程工作面快速推进的需要。该支架整体结构紧凑,为采矿作业搭建了足够的通道空间,方便材料的运输与作业人员的来回走动。该支架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减少传统支护中材料与人力的投入量,节约工程成本,并为采矿工程支撑出安全的作业空间。
3.3.2 液压支架
(1)支护单元设置。该技术继承了单体配铰梁超前支护的技术优点,适用于变形采矿范围大的工程,支撑能力大,提高了超前支护技术应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针对不够稳定的采矿巷道,需选用支撑能力好的支护单元。将液压支架支护单元沿着开采影响范围进行布置,液压支架有2~4个立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使用支护单元作为巷道的承载结构,缓解了巷道的变形压力。支护单元布置时,液压支架通常是沿着巷道中心线两侧布置,尽可能不影响巷道的宽度,保证巷道的通畅。
(2)支护单元运移。为了实现巷道的无反复支撑,减少超前支护的工作量,可采取尾部前移至首位的支护路线,将安全空间的尾部支护单元前移至采矿工程工作面推进方向的首位。运移主要有3 种方式:一是采用单轨吊运,在巷道顶部使用支护单元架设单轨作为运移单元的工具,优点是不占用巷道底部空间,不受巷道地面起伏影响,缺点是操作复杂;二是地面运输,使用车辆运输较为简单、直接,但是占用巷道空间,运输受到地面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运输选择时,需要结合巷道的实际情况慎重选择;三是在超前支护单元的首尾各放置一台自移式吊装机,用于起吊支护单元,尾部吊装机将支护单元前移至中间位置,首部的吊装机将其移动到首位,以此循环移动。吊装机体量小、吊装操作简单方便灵活,在运移支护单元中具有应用的技术优势。
矿产回采是指对已经开采过的矿山进行再次采矿,是采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产回采是将之前开采遗留下的煤矿进行回收,避免矿产资源的浪费,增加煤矿的生产效益。矿产回采必须在保证煤矿工人的安全下进行,需使用安全的支护结构,使煤矿工人安全、顺利回收矿石。
由于矿产回采是在开采过的矿山进行,矿山经过长时间的煤矿开采,整体受力结构受到机械设备、爆破、人力等的影响,安全性较差,存在较高的坍塌风险,而且岩石较为破碎,增加了矿产回采的难度。前期采用的采矿施工方案已经明显不适用,需结合当下情形制定出安全有效的超前支护措施,才可保证回采工作的安全,那么应构建安全的回采作业空间,将矿山中遗留下的煤矿资源进行全面的回收,尽可能减少煤矿企业资源的浪费,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4.2.1 原路径回采
原路径回采是按照之前的采矿路径持续推进,回收原先采矿位置遗留下的煤矿。原路径回采回收煤矿的效果好,但是安全性较差,原先采矿的巷道经过长时间生产活动的干扰,矿井内部的承重结构性能有所下降,再次回采进一步增加了扰动程度,引发坍塌的概率较大。所以,需采用超前支护技术保障矿产回采作业的安全。具体措施如下:进路间距控制在大约5m,以间距1.5m开展放顶回采作业,进而保证原路径矿产回采作业的安全。
4.2.2 沿着连接柱回采
该回采方式与原路径回采相比,安全性较好且回采成本低,是矿产回采中较为安全的一种回采方法。但是,沿着废弃矿场连接柱回采效率不是十分理想,不能实现采矿区的全面覆盖,存在较多的回采盲点。因此,在回采方式中使用超前支护技术,以增加矿产回采的效果。针对回采工作面进行超前支护处理,工作面底部两侧使用两个支架作为支撑,两个支架之间的顶梁位置通过千斤顶链接底座,形成一个安全的支护结构,以此种方式进行支架前后设置,前后支架相互链接,使整体支架更为的牢固。该支架节约回采工作面的空间,支撑宽度可达3m,高度3.5m,底座较小,方便煤矿工人来回走动,保证回采安全的同时,节约回采的成本支出。
电耙道属于煤矿的运输通道,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电耙道会受到损坏,影响到煤矿运输的效率。例如,煤矿开采中的各种爆破影响到电耙道结构的受力状态,导致坍塌引发运输阻断问题,甚至是电耙道出现无法使用的情况,需要煤矿企业停止正常的采矿生产,进行电耙道的修复工作,进而增加煤矿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投入,影响到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益。基于此,针对电耙道采用超前支护技术,对电耙道周围的岩层进行超前加固,保证电耙道高质量的运行状态。
煤矿在开采过程中时常会用到底柱分段崩落法开展生产,而电耙道是为了运出矿井中的煤矿而建设,爆破直接影响到电耙道的运行状态。为了减少采矿爆破对电耙道的损坏,可在电耙道修复过程中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超前支护方案。针对电耙道坍塌的位置,建议使用10cm×10cm 的钢支架,可根据坍塌的实际情况,选择“口”或“工”字形钢板。钢支架在设置时不可影响到电耙道正常运行,尽量设置在边缘位置。如果是整体电耙道超前支护,在电耙道周围岩石每隔5m打入一个钢锚杆固定岩石,使电耙道周围岩石层形成一个整体、牢固的钢锚棚,防止周围岩土的掉落。完成电耙道加固后,清理电耙道中的碎石、土壤等。在电耙道周围岩石加固稳定的基础上,为了提高电耙道煤矿运输效率,可进行电耙道的扩展,为煤矿运输开辟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
煤矿企业的采矿工程为井下作业,作业环境较差,危险系数较高。因此,在采矿工程的巷道掘进、矿石回采、石门揭煤、电耙道修复等项目中,需采用超前支护技术对作业空间环境进行加固处理,最大限度地避免采矿工程常见问题的出现,确保采矿工程安全、稳步、有序的推进,以此保证作业区安全、煤矿工人安全、生产安全,实现采矿工程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安全效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