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核心素养的高职英语课堂评价行动研究--确定问题

2022-07-22 07:39
关键词:课程标准学院目标

邱 莉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 710018)

2020 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1],明确教育评价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伴随《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与《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推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将逐步深化,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落实,实施效果如何,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质量的变化,都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课堂教学是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统一,学生学习的行为和结果是学习过程评估的有效证据,也是课程教学评价的关注重点。通常借助测试可检测学习结果,而对学习行为的教学评估设计较为复杂且重要————过程评价需深度思考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联度[2],以及教与学的相关要素,如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资源/媒介(学习平台)、评价方法,这需要深入研究确定课程评价需关注的问题。

1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核心素养框架

1.1 高职(专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和自主学习完善四个方面,其对应地位是:基础要素、价值取向、心智特征和发展条件”[3]。为厘清高职英语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联系,依据《课程标准》,梳理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相关要素,以使课程目标深入对接《课程标准》。

1.2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相关要素

1.2.1 毕业生工作岗位能力调研

通过访谈中铁十二局集团某公司相关管理人员,以及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陕西交院”)公路铁道学院、建筑测绘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城市轨道学院与经济管理学院相关教师,获得毕业生工作岗位能力相关反馈(见表1)。

表1 毕业生工作岗位能力反馈

1.2.2 毕业生学习高职英语课程情况反馈

面向陕西交院2021 年前毕业的学生,进行“高职英语(应用英语)课程学习毕业生反馈”问卷调查(该校开课名称为“应用英语”),共回收有效问卷111 份。参与学生涉及该校公路铁道学院、建筑测绘学院、轨道交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多个专业方向。问卷针对学生个人信息,就业或学习情况,公共基础课程(应用英语、应用数学、思想政治、体育、公共基础选修课)对学习深造、工作能力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应用英语”教师教学态度和方法、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与考核以及课程对目前工作或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能力提升、思维拓展、核心素养发展等),工作岗位所需技能,岗位适应能力自我满意度进行调查。

1.2.3 公共基础课程培养的学习能力与社会能力

基于表1 和问卷调查情况,结合公共基础课程涉及的学科门类和课程设置,梳理出公共基础课程与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相关要素,形成包涵学生学业水平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或资格与知识的运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要素[4],全面反映公共基础课程在学生文化、情感、品德及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见表2)。

表2 公共基础课程培养的学习能力与社会能力(对应课程标准)

2 课堂评价行动研究的问题确定

2.1 学情调查

为科学进行课程规划,顺利开展课堂评价,要先了解学生学情与学习需求。因此,针对学校大一实验班开展了“新生英语学情调查”,有效填写140 人次。结果显示:高考英语成绩在90~100分的学生占2.14%,80~89 分占4.29%,70~79分 占5.71%,60~69 分 占16.43%,60 分 以 下 占71.43% ;且每班均有近一半学生属于单独招考生(中职和未参加高考学生)。同时依据《量表》开展了学生听力理解、阅读理解、书面表达、口头表达能力自我评价四级至一级对应描述[5](见图1)。可知,以上四项微技能自我评价二级水平学生分别占66.66%、65.71%、59.29%、53.57% ;三级水平学生分布在44.29%~47.86% ;四级阅读水平达49.29%,其余三项为30.43%、39.29%、32.86% ;一级阅读(阅读简单绘本或小故事,识读常见词并理解其义,感受童谣押韵)水平占31.43%,其余三项为83.14%、76.43%、64.29%。据此推断实验班的整体英语能力处于《量表》二级至三级水平。

图1 听力、阅读、书面、口头能力自我评价

此外,利用北京师范大学与外语研究出版社合作开发的“优诊学”(高中版)在线诊学系统,对四个实验班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了诊断。依托“优诊学”的听力、阅读、写作、语言知识运用四个模块的初次诊断成绩(班级平均分),对应生成综合能力成绩(班级平均分)分别为:28 分、27 分、29 分、27 分。满分100 分,60 分合格。可知学生的综合能力均处于高三年级较低水平,四个班平均分均不到30 分,每班各项合格人数不足10 人。诊断结果与学情调查基本一致,且获得实验班学生整体及个体的量化与质性结合的、反映各项微技能与综合能力水平的诊断报告,为课堂评价行动研究中教学目标的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估环节的科学设计提供了有用信息。

2.2 教情调查

面向陕西交院2000 级公路铁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部分学生开展了“应用英语”课程教情调查,共回收问卷595 份。问卷旨在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式、课程组织与管理、考核方式及教学效果相关问题。结果显示:96.97%的学生对教学很满意,认为教师教学态度较好,课堂组织与管理严格,关注学生并积极开展活动,考核方式的调查结果也同实验班学生的结果分布比例相近;95.64%的学生认为该课程能提升个人能力、拓展思维;96.81%的学生认可教师进行家国情怀、价值观培养方面的教学效果。可见该课程教学初步达到或已达到预期目标,并得到学生高度认可。真实的教情反馈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证据,确保课堂评价行动研究的方向正确,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与结果目标的对应。

2.3 课堂评价行动研究问题

由上述可确定课堂评价行动研究的四个问题:①规范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价值)与学习目标描述,确保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联度,目标描述语具有合理度、可评价度、可操性;②系统设计教学内容,自然融入价值观教育(课程思政);③教学实施中协调浅表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与深度学习(思辨、创新等高阶能力)比重,重视高阶能力培养;④深化学生学习行为的教学评估设计,强化形成性评价过程,深入探索量化与质性结合的形成性与结果性评价路径。

3 结论

评价教学是否有效,需依据教与学过程中是否提供有效的“学”与“习”的机会,且这些机会是否鼓励学生深度学习,学习成果是否具有表现性(由学生完成作品/成果)、说明性(能说明与学习结果目标的距离)、可考核性(对作品进行考核以确定学生表现与学习结果目标的距离)[2]。这些都源于课堂,通过形成性评价进行记录,即形成性评价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行为,体现学习效果。因此,关注学生学习行为、思考课堂出现的问题、开展有效的反馈与反思、重视课堂评价设计,都是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学院目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