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甜,张红玲,张秀伟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自西方学者Watson 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的本质开始,人文关怀就成为护理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1]。《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年)》[2]提出,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增强人文关怀意识。而《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中又再次重申,护理院校需加强护理专业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可见人文关怀品质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护理研究生是未来护理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其人文关怀品质的高低与我国未来的护理服务质量紧密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护理人文教育的不断发展,人文课程相继开设,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护理人文关怀教学的主要形式[3],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护生在人文关怀知识方面掌握较好,但关怀能力相对较弱[4],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也较缺乏。因此,本文提出沉浸式叙事与21 天关怀日志联合教学法,以提高护生对人文关怀的感知能力,逐步将人文关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品质和工作态度,将自觉践行关怀行为变成一种习惯,同时也为临床护理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2020 年9 月—2021 年1 月,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我校2020 级48 名护理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其基本资料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2.1.1 沉浸式叙事教学法(1)在人文护理首次课程中,教师实施在沉浸叙事模式下的情景教学,护生进入南丁格尔教育馆参观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的绘画及雕塑作品,观看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的3D 效果全景叙事影片,重现实物与物理空间所营造的沉浸式场景,护生沉浸在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下,忘记真实的心理状态,走进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人物的内心世界,增进对人文关怀的理解,促进人文关怀理念的内化。(2)课后阅读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的事迹及关怀故事并书写一篇以叙事风格为主的500字演讲稿,要求故事要素完整,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场景、情节等,护生充分挖掘事迹中人物的观念、情感、态度和感受,深入理解人物的价值观和文化取向[5]。(3)课程最后一节课,护生再次进入南丁格尔教育馆,每位护生以自身作为叙事主体进行5 分钟的故事演讲,通过将动态图像、声音、文字相结合再次营造沉浸式场景,其他护生倾听,感受他人的关怀故事及感悟,这也是彼此情感交融、思想交流的过程[6],能强化人文关怀理念。
2.1.2 21 天关怀日志教学法 在沉浸式叙事体验的基础上联合21 天关怀日志记录的教学方法:由授课教师在第一节人文护理课程结束后布置作业,要求:(1)护生从次日开始连续21 天记录关怀日志。(2)日志按照PICO 格式书写,即P:问题;I:关怀措施;C:与过去相比自己的心理状态变化;O:关怀结果。(3)关怀方式为护生关怀身边人。护生连续21 天记录学习人文关怀知识后的感受、对人与人之间关怀情感以及关怀行为的感悟和体验,通过记录使护生巩固在课程中习得的人文关怀知识,提升关怀品质。同时在实施人文关怀行为的过程中培养护生与他人进行情感沟通、对情境进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查问卷:采用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刘于皛[7]研制的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护生版)评价量表进行干预前后的调查。该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1)一般资料:包括户籍、是否班干部、是否独生子女等。(2)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评价量表:由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知识、人文关怀能力、人文关怀感知4 个维度构成,共计29 个条目,其中人文理念维度7 个条目、人文知识维度7 个条目、人文能力维度7 个条目、人文感知维度8 个条目,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选项从不赞同到赞同分为5 级,分别赋值1~5 分,得分越高提示护生人文关怀品质越好。经信、效度检验,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13,各维度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714~0.840,内容效度(CVI)为0.986。
调查问卷在人文护理课程首次课前20 分钟、末次课后20分钟发放与回收,问卷收集后由两名研究生分别进行双机录入,应用SPSS 23.0 分析数据,采用(±s)描述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比较人文关怀品质得分情况,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沉浸式叙事与21 天关怀日志联合教学法后,护生人文关怀品质总分、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知识和人文关怀感知3 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教学前(P<0.05),人文关怀能力维度得分虽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护生人文关怀品质比较(±s,分)
表2 干预前后护生人文关怀品质比较(±s,分)
注:*P<0.05
维度 P人文关怀品质总分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知识人文关怀能力人文关怀感知干预前 干预后 t 127.62±1.90 30.21±0.70 32.02±0.57 30.87±0.66 34.52±0.66 0.010*0.000*0.001*0.052 0.021*129.76±1.74 30.92±0.71 32.65±0.54 31.38±0.72 34.81±0.65-5.852-5.325-3.733-1.993-2.379
沉浸式叙事是指沉浸式教学与叙事教学相结合,沉浸式教学是一种以护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通过沉浸方式将知识和信息构建成逼真的具体情境,使护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沉浸并进入深度学习,与传统“教师讲、护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截然不同[8]。而以Drake 等的叙事教育模型理论三阶段,即解读叙事故事—发现故事意义—引导实践活动展开的叙事教育能够引导护生通过解读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的事迹汲取经验,充分发挥故事的激励作用和价值引导,叙事者将自己的观念融入其中,会加深对故事意义的理解,高度沉浸状态与叙事相结合能够有效促进护生人文关怀感知向人文关怀理念的升华,同时南丁格尔教育馆中的沉浸式投影设计利用灯光影像等效果充分触动人体各种感官,能增加护生的感情参与,激发丰富的想象力[9],有利于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
关怀日志需要写出接受和给予关怀后的自我感知与认知,才能巩固知识、内化理念[10],而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需要经过21 天才能形成新习惯或理念并得以巩固[11],将21 天效应运用于关怀日志的教学模式,能使护生自然而然选择已被个体内化的关怀行为模式,使护生形成主动关怀他人的行为习惯。沉浸式叙事与21 天关怀日志联合教学法还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凭借南丁格尔教育馆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和各种交互、认知工具的有力支持,有助于护生在兴趣学习中更好地感悟人文关怀的意义,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素养的熏陶。沉浸式叙事与21 天关怀日志联合教学法有助于护生在实践与反思中加深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巩固习得的人文关怀知识,促进理论联系实践,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4.2.1 有效培养人文关怀理念 在实施沉浸式学习时,南丁格尔教育馆的3D 影像立体交互功能能够通过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救死扶伤的优秀事迹,唤醒护生的关怀责任意识,感悟护理职业的崇高与关爱生命的意义,这与褚婕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即护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更容易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同时,叙事教学也会促进人文关怀理念的内化,这与唐伟胜等[13-14]的研究结果一致,即以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事迹为素材的教育,能激发护生的人文情感与关怀意识。沉浸式教学与叙事教学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此外,书写关怀日志有助于关怀价值观的形成,这与张小明[15]的研究结果一致,关怀日志与21 天效应相结合可以促进护生关怀价值观念的内化。郭瑜洁等[16]研究发现,护生在别人的经历、故事中体验,可以更好地融入学习对象的情境,获得情感触动与共鸣,生成感悟,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反思和完善,不断进行主观内省活动,从而形成人文关怀价值观。
4.2.2 有效获得人文关怀感知 沉浸式叙事与21 天关怀日志联合教学法有助于护生获得人文关怀感知,这与郭瑜洁等[17]的研究结果一致,通过沉浸式叙事能使护生获得人文关怀感知,理解人文关怀的内涵意义。与此同时,在关怀实践活动中也可以获得关怀与被关怀的感知。护生感知关怀对象被实施人文关怀后的感觉状态与情感体验,使其感受到关怀别人后自己所获得的职业成就感、道德愉悦感和向善使命感,从而获得持久的关怀信念,如护生在日志中写道:她在拿到手机后一直跟我道谢,还送了一杯奶茶作为答谢礼物,看着这杯奶茶,我不禁想到,生活不就是因为这一件件关怀的小事而变得绚丽,变得美好吗?得到他人的关怀是一种幸福,关怀他人更是一种幸福。
4.2.3 有效提高人文关怀知识 沉浸式叙事与21 天关怀日志联合教学法有助于护生获得人文关怀知识,这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一致,护生在沉浸式叙事教学和关怀实践的记录与反思中有效进行体验关怀、感受关怀、实践关怀,能帮助护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所学的关怀知识并加以巩固和运用。
4.2.4 有效提高人文关怀能力 课程教学后,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维度得分与教学前比较,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得分亦有所提高,说明此种联合教学法对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帮助的,况且人文关怀品质的总分教学前后还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这与其他同类研究的结果不一致。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其关怀日志是在临床开展的,护生主要关怀对象是患者,问题更加具体,情景更加真实;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本研究人文关怀品质测评量表中人文关怀能力条目大多与临床实践有关,而本文引导护生关怀范围主要以父母、同学、教师等普通的身边人为主,与测评条目内容不完全相符,故人文关怀能力提高不佳。这说明21 天关怀日志在教学中有待于扩大关怀范围至临床患者及社区老年人,更侧重于解决患者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