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国祥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
近年来,全国各类高校都在轰轰烈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以及理论探索,教育部2020 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指明了方向,《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2021 年3 月,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开展[1],预示着课程思政建设已从课程思政案例建设转为课程思政课程建设,更加强调课程思政融入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是课程设计的4 个基本元素,其中,教学评价是检测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一直是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课程思政属于隐性教育范畴,具有隐蔽性、持久性等特点,难以有明确的量化指标[2]。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即课程思政目标是否达成一直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关注的是学生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情况。依据态度形成理论,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分为依从、认同和内化3 个阶段[3]。这一过程需要学生深度学习,而形成性评价能够贴合这一点。形成性评价又称为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动态、多次对学生实施评价,注重及时反馈,将所收集的信息用于改进教学[4]。形成性评价相关理论问世以来,由于其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提升教学效果而备受关注[5]。形成性评价将学生学习的重心从只关注分数转变为重视自主学习以及培养分析、解决问题与动手能力上来。同时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让学生明确自身与学习目标的差距,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调整,从而完成学习目标[6]。
因此,本文以合理用药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为例,基于形成性评价理论,剖析课程思政在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逻辑解释与实现路径,进而探明通识教育课程如何有效发挥思政教育功能,以期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跨学科、跨校区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是国内高校的普遍做法,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眼界、学习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养意义重大。通识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是“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核心知识”于一体的教育,它涵盖学科门类多、知识覆盖面广,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为专业教育提供价值规范和知识元认知结构。可见,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课程在培养理念上相一致[7]。《纲要》指出,通识教育课程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任务,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8]。因此,通识教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从课程思政视角深化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 年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合理用药科普教育是高校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跨学科选修医药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科学素养意义重大,符合《纲要》中对通识教育课程提出的任务要求。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医药知识缺乏,一方面可能出现由于不合理使用药物引发的悲剧;另一方面,对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伪科学、反科学的医药学活动缺乏足够的识别和抵御能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用药观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推进“健康中国”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安全用药观念,培养合理用药能力,继而通过他们将这一观念普及给大众,以提高全社会合理用药水平[9]。
合理用药是一个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课程建设过程中应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并与课程有机结合。基于此,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能够获得用药基本知识,形成正确的用药观念,在未来形成科学的用药行为能力,自觉抵制不良用药行为,成为合理用药观念的执行者和普及者,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建设过程中,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内容柔性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该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凝练和教学设计,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和落地,保证结合点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学习医药学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对提高育人效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在讲授“药品分类管理”时,将思政目标确定为树立学生的法治观。随着国家对药品经营的不断规范,药店需要处方才能销售处方药,这一改变使很多人觉得不方便。通过本节学习与讨论,由学生总结和指出国家明确实行药品分类管理对保证人们合理安全用药的作用,使学生能够深层次理解药品分类管理的原因和措施,树立生活中处处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法治观念。
在讲授“识别药品标签”时,将思政目标确定为树立学生的爱国观。非医药专业人员购药的难点是到了药店后不能识别药品。药品标签是药品包装上的内容,是学生选购、使用、储存药品必须阅读的内容。本节通过详细解释药品标签各项的书写要求和意义,让学生体会到国家相关部门为保证人们合理用药细致入微的管理,树立自豪感和爱国观。
在讲授“抗高血压药的合理应用”时,将思政目标确定为树立学生的友善观。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疾病,90%~95%的高血压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需长期服药,用药的依从性及血压监测非常重要。本节通过结合高血压发病隐匿的疾病特点与抗高血压药“非治本”的作用机制,引出需关心高血压患者群体的血压情况及用药情况(见图1)。孝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与命脉,积淀了中华民族深厚的道德文明精华,教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要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要事亲行孝,安定社会,做一个友善的人。
图1 “抗高血压药的合理应用”中的思政元素挖掘
在讲授“过期药品的处理”时,将思政目标确定为让学生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识。过期药品不仅失去原有的治疗作用,甚至可能对人体有害。过期药品处理不当会引起社会和自然环境问题。本节通过强调过期药品的危害,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过期药品,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识。
将思政教育融入医药学专业知识教学中,除在教学活动中穿插一些“显性”思政案例,更多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柔性融合渗透到课程设计与教学中,保证二者的内涵协调统一,追求浸润式思政教育。这种同步式的改进模式通过适时适量地不间断融合,保证学生自觉接受、理解,提升自身医药学知识和思政素养。经过对课程的梳理,挖掘的思政元素见表1。
表1 课程内容思政元素挖掘
形成性评价的核心是师生的及时相互反馈。因此,本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分为3 个层次,分别为:(1)日常授课评价与反馈:日常教学中,利用QQ 群、雨课堂等与学生保持互动,及时评估学生学习效果,调整教学进度,并对学生进行及时反馈。(2)集中测验与反馈:最后一次课,选择本课程希望学生获得的核心知识、能力、观念或素养,对学生健康及未来发展有用的内容进行集中测验与实时反馈。(3)开放式的结课作业及作业反馈:结课作业在结课后4 周内完成,要求学生将课程所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和评价学生态度的转变。引入“结课作业评价量表”“科普作品评价量表”作为学生学习的依据和标准,量表中加入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定尺子测量自己”,增强参与感,同时减少学生对评分结果的争议。课程QQ 群将长期存在,用于结课作业反馈及学生基于本课程的其他反馈。
课程体系打破以疾病或药品分类为标准的学科结构,以学生现在及未来健康生活的用药需求为中心,课程目标不仅有知识的普及,更体现能力、观念、素质的提升。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进行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引领。基于选课学生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借助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反向设计课程,由课程目标决定结课要求,再由结课要求决定课程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并对课程进行持续改进。聚焦有价值、实用、核心的用药知识,可以应用于学生现在及将来,改变学生观念和能力的内容,追求有效教学。
课程注重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的案例教学,积极使用雨课堂、QQ 群等信息技术,以BOPPPS 有效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分为导言、目标/成果、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6 个环节)进行课程活动组织[10]。另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利用线上线下资源丰富学习内容,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药品分类管理”为例,探讨课程单元思政目标的形成性评价路径。
课程的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制订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能够解释处方药、非处方药的概念;②能够说出甲类非处方药、乙类非处方药的分类依据。(2)能力目标:①能够区分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乙类非处方药;②能够依据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理解药店的经营行为,选购药品。(3)素质目标:①认可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对保证人民群众合理用药的作用;②树立依法购买药品的法治观念。
以学习目标为中心,设计多种参与式学习方式,学生深入参与课程,并设置需要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以形成性评价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课程的思政内容。
选择药品分类管理中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部分的前测和后测使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假设,让学生分别作答。前测和后测的题干不同,但情景假设相同。前测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给出答案,后测是让学生根据本部分所学内容进行作答。板书分别记录前、后测作答结果,并做对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药店的药品销售行为,规范自己的购药行为,见表2。
表2 基于相同生活情景假设的前测与后测
每名学生手中都会有教师提前准备的药盒和说明书,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动手对药品进行分类,起到动手动脑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与学生互动,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学习进度。课程中强调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是由国家以《药品管理法》的形式确定的,指出药品之间存在的安全性差异,让学生理解这一立法的出发点,认可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对保证人民群众合理用药的作用,树立依法购药的法治意识。同时,学生结合因不合理用药造成严重后果的视频,能够体出国家对保证人民群众合理用药所做出的努力,也会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学习普及合理用药知识的责任感。本部分思政目标的形成性评价路径见图2。
图2 教学单元“药品分类管理”课程思政目标的形成性评价路径
对课程思政目标进行形成性评价,难点是如何对学生在复杂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本课程基于评价量表建立课程思政目标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将课程的成绩分为3 个部分(见表3):(1)日常学习评价:根据学生出勤、参与课堂讨论、参与雨课堂答题、QQ 群内互动等学习活动情况得分。(2)集中测验:依据雨课堂答题的实际得分换算。(3)结课作业:利用课程所学内容反思过去的某些具体用药行为,并进行分析,提交书面作业,具体评价依据见表4;利用本课程所学知识制作一份科普宣传作品,具体评价依据见表5。
表3 课程评价体系
表4 作业评价量表
表5 科普作品评价量表
学生能够将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掌握的能力、形成的观念应用于生活中的用药活动,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学生的结课作业以及日常的交流反馈中。部分学生制作了科普海报、视频、宣传单,还有学生将课程中的所思所想付诸实践,开展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向授课教师请教或邀请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该课程获得山东大学课程思政教案设计大赛一等奖,被立项为山东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考核属于高阶考核,这类考核必须按照产出导向评价(Outcome-Based Evaluation,OBE)的理念系统设计预期目标,在目标设定时能够结合中国国情并综合考虑政治、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效果考核的依据,课程思政的目标不明确将导致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无法突出教学和考核的重点,很难走深走实。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核关键是考查学生能否实现“知行合一”,而“行”如何体现和量化,是值得探索的问题。如果仅仅提出思政目标,但不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否在不断提高,学习后是否达成目标,那么课程思政目标的设定就失去了意义。如果仅仅是让学生作为旁观者听课程思政故事,而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思考其中的思政内容,那么学生的理解也会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如果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思政,而课程考核未实施课程思政,那么思政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本课程注重引导学生讨论或总结思政内容,起到了加深理解的作用。课程的结课作业从希望学生达到的课程思政目标出发,利用本课程培养的知识和能力作为支撑,体现出其“行”。
本课程借鉴使用了评价量表用于支撑形成性评价的开展。基于评价量表的形成性评价可以解决诸如学生与教师认定的分数标准不一致、不同教师评分标准差异大、评分高低会受主观印象和个人偏好影响、学生只知道成绩但不知道哪部分需要加强学习等问题。使用评价量表不只是为了评定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更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评价量表作为努力的标准和方向。当然,课程思政目标形成性评价工具仍需进一步扩展,“课堂民意测验”“崇拜人物调查”“日常道德困境”“复式记录”等策略与方法可用于对课程思政目标达成的检验,但如何使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