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户数百人”还是“小户百数人”
——例谈史料实证探究路径

2022-07-22 03:26山东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1期
关键词:史料笔者历史

山东 赵 良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它要求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逐步培养学生辨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和品质,从而为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际上,有的学生只会死记教材结论,缺少论从史出的基本素养;还有的学生搞不清楚史料的基本类型,也不能判读不同史料的价值大小;也有学生盲目迷信教材、教师,不仅没有基本的史料意识,而且也不会运用史料去解决历史问题。以上问题的形成,除了传统历史教学中过于重视知识的识记,也与历史教师本身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的陈旧脱不了干系。试问,关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要求,教师又做了多少呢?在《中外历史纲要》的使用过程中,一次偶然的发现开启了笔者的史料实证之旅。

一、问题的由来

在探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是否存在的教学过程中,以下这段史料出现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4 页的“历史纵横”中。这段史料的具体表述如下:“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主,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这段史料不是第一次出现在高中历史教材之中,在岳麓版教材必修二第30 页的“解析与探究”栏目中也曾出现过。两版教材对这段材料的引用上除了个别标点符号的不同外,在岳麓版教材中“小户百数人”则被表述为“小户数百人”。这两种表述哪一个才是准确的呢?带着这样的疑惑,笔者首先从互联网上寻找答案。但遗憾的是,通过网络搜索,这两种表述出现的频率不相上下。虽然说这样的差异并不影响这段史料的整体价值,但求真、求实是历史探究的基本要求,且“史料实证”素养水平三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的要求。

二、问题的解决

如何解决这一疑惑呢?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途径进行了探索。

(一)从史学论著中寻找线索

史学著作相对来说比较严谨,因此笔者首先将目光投向了该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本册书(人民出版社2003 年6 月第2 版)的第159 页,此处表述为“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1994 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范文澜、蔡美彪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五编·明清封建制时期》中的表述是“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飨计。”以上记载明显与教材表述不符,于是笔者又从其他著作中寻找线索。在朱绍侯、张海鹏等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年8 月第一版)的第274 页,有如下表述:在苏州出现了机工寻求雇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力市场。每天早晨,在玄妙观口聚集着没有雇主的小户上百人,“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据此可知,该书采用的是“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的记载。在李龙潜主编的《明清经济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年3 月第一版)第229 页,则明确表述为“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查询上述相关文献后,笔者的问题没有解决,疑惑反而加重:以上著作中,如果编写与出版没有问题的话,那么两种表述中,一定有一种是最准确、适合的表述。

(二)从原始史料中探寻答案

上述表述中,除了《中外历史纲要》的史料出处被标记为《西台漫纪》,其他出处均被标记为《西台漫记》。那么正确的书名是什么呢?在古代,记、纪是通用的,《史记·五帝本纪注》说:“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因此,记和纪成了同义词。从这个角度来说,《西台漫记》的表述也无可厚非。从《中华古籍资源库》中查找,该书的书名为《西台漫纪》(见图1)。因此,从遵循原著的角度来说,《中外历史纲要》的表述还是比较严谨的。经查阅,在该书第四卷的第9 页,关于此点的表述为“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具体内容见图2),因此上述史学著作中关于此段史料标点符号的差异正是因为古籍中无标点符号所造成的。

图1

图2

(三)通过理性判断得出结论

有了原始史料的证明,这一问题好像已经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但是,如果没有原始史料的证明,我们更倾向于“小户数百人”还是“小户百数人”呢?这需要教师从这段史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出发,去分析和判断哪种表述更加合理。“小户数百人”还是“小户百数人”的表述,其反映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度明显不同:前者表明当时存在着较大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程度高;后者说明当时出现了一定的自由劳动力,但在松散的雇佣关系下,雇工不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度不是太高。二者相比,后者更符合当时的历史,再结合《西台漫纪》的记载,笔者认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的表述为正确表述。

在探索的过程中,笔者不自觉地开启了一段史料实证的旅程。在这一过程中,笔者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历史学习与历史研究必须要“吹毛求疵”,一定要严谨科学。其次,史料实证离不开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对比分析,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掌握多种史料,尤其要重视对原始史料的搜集和解读。最后,结合时代对各种史料进行解读也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是分析史料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在辨析史料的基础上,能够利用史料对历史和现实的问题进行合理解读,这才是教师进行史料实证的目的。

三、问题的延伸

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为此,笔者将自己的探究过程与探究心得与自己的学生分享。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先后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培养质疑探究精神

笔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改变对教材和教师的迷信。师生首先立足手中的《中外历史纲要》教材,对其进行史料的探究。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完中国古代史部分后,发现教材中关于“渤海”插图的表述“有问题”:教材第10 页之前的“渤海”为“勃海”,从东晋开始才称“渤海”,教材表述是不是不严谨?借助互联网学生很快得到了答案,“西周时期,中国海还不存在具体海区的名称,凡是能见到的海,一律都称为‘海’。”这也就能够解释教材第6 页的“西周分封示意图”及第9 页的“春秋列国形势图”中为什么只有“海”了。随着对海洋认识的加深,人们开始把海域加以命名区分,“渤海”之名开始出现于历史之上,这也可以解释教材第10 页“战国形势图”为什么会出现“渤海”一词了。据史料记载,“渤海”也曾改称为“勃海”,东晋十六国时再次称为“渤海”,如西汉大夫田肯曾说,“齐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南朝裴骃在《史记集解》中也有“武帝元光二年,河徙东郡,更注勃海”的记载。这些记载可以解释教材第16、18、22、26、27 页中,秦汉至西晋时期的“渤海”为什么称为“勃海”了。

此外有的学生经过对比,发现了教材存在的“不严谨”之处:例如第18 页中的左右两幅插图——“陈胜、吴广起义示意图”和“楚汉战争示意图”,左图中“淮水”和“江水”自左向右标注,而右图中“淮水”自左向右标注,“江水”却自右向左标注。通过左右两图及右图内部的对比,学生觉得右图的标注标准存在问题:不知是按照当代还是按照古人的读写习惯进行标注。

(二)搜集运用各类史料

“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是养成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标志。历史教学离不开史料,因为史料是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其优劣直接影响历史教学的质量。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忽视史料的作用,史料教学存在陈旧、不严谨、学生难以接受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首先从不同版本的教材、不同地区的高考试题中选择史料。教材与高考试题中的史料相对来说比较严谨,教师在讲授某一知识点时,完全可以拿来借鉴使用。例如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 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时,“中央集权的加强”是重点内容之一,教材第15 页向学生提供了“里耶秦简户籍”的史料来说明秦朝编制户籍等史实。为了加深学生对秦朝中央集权体制下严密行政管理制度的认识,教师也可以把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 页史料阅读中《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关文书管理的相关史料提供给学生,从而加深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再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2 页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其局限性只提到“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教材没有提供相应的史料支撑,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王安石变法局限性的认识,笔者从2013 年山东高考试题中选取了如下一则史料:

材料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摘编自《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来分析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等。这段史料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其次,严谨丰富的史学著作是进行史料实证素养提升的基础。从高考试题的史料来源看,科学严谨的专门史或人们熟知的通史、断代史、国别史、人物传记等,往往成为命题专家进行命题的依据。例如山东省2021 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材料题中,其情境史料分别出自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邓小南等的《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英]B.R.米切尔的《世界历史统计》、[英]约翰·马歇尔的《坎布里亚工业化的阶段》、波特·托马斯的漫画《欧洲孩童秀》等。上述史料古今中外皆有涉之,既有研究辽、宋、西夏的基本史籍,又有当今宋史研究领军人物的最新作品;除此之外,其史料也大胆选用了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且史料呈现方式除文字外,还大量运用了历史地图、数据统计图表、历史漫画等。上述史料的选择与呈现方式体现了历史学习的严谨性、开放性、多元性。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也应遵循上述原则来选择史料。例如围绕中国近代史,既可以从《中国史纲要》(翦伯赞)、《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许涤新、吴承明)等传统严谨的史学著作中搜集相关史料,也可以从近代著名的《申报》《大公报》等报刊中选择一些重要的一手史料。当涉及某一具体知识点时,建议选择多种记述进行对比,从而保证史料运用的严谨性和丰富性。当然,我们也应时刻关注反映最新史学研究成果的各类重量级论文,从而丰富历史教学的史料资源库。只有这样,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各类史料才能信手拈来,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和高效性。

最后,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搜集史料。“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是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提升的主要表现。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史料并运用史料。笔者首先指导学生熟悉历史史料的基本类型:文献、图片、实物、口述、遗址及文学艺术等,并分别列举相应的例子。同时,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渠道来搜集史料。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与指导,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搜集史料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学生们都能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从网上下载史学专著和新闻报道等资料,并从中寻找合适的史料;在搜集与中国民主革命有关的史料时,学生都能从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博物馆或展览馆寻找最生动的一手史料;在涉及与当地有关的历史课程时,部分学生还能从当地的地方志史料中寻找证据。相比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搜集中国现代史部分的史料,途径和类型会更加丰富。例如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时,笔者提前安排学生立足本地历史,围绕改革开放的背景、成就等展开史料的搜集。经过尝试,学生们搜集到的史料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有的学生搜集到了1992 年国务院关于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请示》的批复原文,有的学生在图书馆中查阅了《威海市志》。为了认识改革开放的成就,有的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到了威海的今昔对比图片,有的搜集到了当地龙头企业走出国门的视频资料,这些资料的展示使学生们感受到城市的日新月异和改革开放决策的伟大。为了全面认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很多学生回到农村老家去挖掘史料。他们有的拍摄了老家保留有人民公社痕迹建筑的照片,并搜集了许多与此相关的文字资料;还有的通过手机对自己的长辈进行视频采访,让他们口述大包干的历史,当浓重的胶东口音在课堂响起的时候,学生们在笑声中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

(三)学会分析史料价值

史料实证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这些教学目标都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史料的价值。为此,笔者首先从理论上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及史料价值判断的主要方法。例如,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的价值区别:一般来说,前者史料价值较高,使用后者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当然衡量二者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绝对化。考古史料与文字史料的相互论证,如最近海昏侯出土的孔子形象与传统文字、图像记载的对比就为研究孔子提供了新的方向。

接着,笔者通过高考试题来引导学生熟悉高考的考查方式。例如,上文中2013 年山东高考试题中,宋代话本《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对研究王安石变法的史料价值: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与时代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去认识其史料价值,同时,也应让学生知道即使是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它也属于二手史料,需要仔细的研究考证,去除夸张、虚构、歪曲的内容,还原真实的历史后方可作为史学研究的依据。最后,教师可精心设计问题以提升学生判断史料价值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 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时,宋元时期纸币的出现与发展是体现这一时期商业繁荣的重要表现,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材料一

图3

材料二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小郡在山谷之间,无积镪(钱串)之家,富商大贾足迹不到,货泉之流通于墉肆者甚少,民间皆是出会子往来兑使。

——[南宋]洪适《户部乞免发见钱札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南宋行在会子库钞版的史料价值。

参考答案:南宋行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纸币的一手史料;与文字史料相互印证,了解宋代纸币情况;是了解宋代货币政策尤其是货币防伪措施的重要史料;是反映宋代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史料等。

上述材料中,实物史料与文字史料、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同时呈现,学生首先要根据史料及所学,判断南宋行在会子库钞版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纸币的一手史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了解宋代社会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然后结合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洪适的《户部乞免发见钱札子》与文字史料相互印证,了解宋代纸币情况;根据“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壹阡贯。如不愿支赏,与补进义校尉。若徒中及窝藏之家能自告”等信息,可得出南宋行在会子库钞版是了解宋代货币政策尤其是货币防伪措施的重要史料。

当然,由于自身水平有限,笔者与学生的史料求证之旅可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学生受知识储备及探究习惯的影响,在史料实证的过程中其主动性或探究的结果在初期也不会令人太满意。但笔者相信坚持史料实证一定会让学生受益良多。

猜你喜欢
史料笔者历史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老师,别走……
史料二则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