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辅助文 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基于浙江高考选考真题的分析与思考

2022-07-22 03:26浙江徐云霞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1期
关键词:史料辅助考查

浙江 徐云霞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历史学科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革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编制《课程标准》和命制高中学考、选考卷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被教育部作为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历史解释”素养是对学生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属于核心能力。本文尝试从“历史解释”素养的角度分析近两年浙江历史选考卷的高考真题,并试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高考试题中辅助文类题目的出处:点哪里来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考试的形式和内容逐步向《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方向靠拢,试题在形式上更加灵活、开放,立足于“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高考命题逐渐成为共识。研究高考真题、分析试题变化、总结试题规律不仅对复习备考有很大的帮助,还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为了能够深入了解命题规律,本文以2020 年、2021 年浙江省四份高考卷的试题为研究对象,从试题的命制和复习备考的策略视角来研究高考试题。

(一)高考试题中辅助文类题目的统计

在浙江省高校招生学考选考卷分离的背景下,对2020 年、2021 年四份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以下简称为浙江选考卷)历史试题中对教材辅助文考查的题目进行如下统计:

从表1 中可得出:对教材辅助文考查题目每年的高考试卷都有涉及,而且选择题题量为3 个左右,选择题类型有图片类、文字陈述类、组合选项类等,显然对教材辅助文的考查是浙江选考卷考查的一种常态呈现方式。

表1 浙江选考卷中对教材辅助文的考查题目统计表

(二)高考试题中辅助文类题目的教材来源分析

随着《课程标准》的正式实施,部编版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于2019 年秋季试行使用,2020 年浙江省开始使用部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材除正文外,还设有辅助栏目,包含史料阅读、图表、思考点、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辅助栏目形式多样,对教材正文有着拓展、补充、阐释的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对此,《课程标准》列出操作要点:与学习内容配套的相关栏目,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辅助部分应多样且切合教学实践所需,凸显实用性。

基于每年的高考试卷中都有涉及辅助文类题目,为此笔者进一步整理此类题型涉及的知识考点的教材来源,并对其进行调查分析。

从表2 中可得出:教材辅助文类题目的题干或选项均会涉及教材原文,出处为辅助文部分的相关信息。显然教材辅助文“插图”“资料卡片”“历史纵横”“知识链接”等是浙江选考卷中教材辅助文类题目内容的主要出处。

表2 浙江选考卷中对教材辅助文的考查题目教材出处统计表

(三)高考试题中辅助文类题目的典题分析

关于“历史解释”素养的内涵分解,《课程标准》针对“历史解释”素养进行了水平划分。

通过表3 和表4 的分析统计,进而分析高考题考查的历史素养,可见历史事件置于时空下的历史解释考查较多,历史事件全面的分析解释也是考查方式之一。

表3 历史解释素养水平划分表

表4 浙江选考卷中教材辅助文的考查题目考查素养分析表

续表

因此,本文以高考真题中涉及教材辅助文的考题分析为切入点,分析教材辅助文在高考中的呈现方式,梳理教材辅助文的考查特点,为今后教材辅助文的复习备考和精准答题打下基础。

二、高考试题辅助文类题目的教学策略:“材”怎么教

研究高考真题是科学备考的有效方式和便利途径,在高三历史教学中,高考真题犹如明灯,是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边际的重要向导,充分重视往年经典高考题是高三历史教学的一个惯例。近几年高考题的命题始终贯穿“基础为主,能力立意”的基本理念,突出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本文以高考题中涉及教材辅助文的考题分析为切入点,探究规律,对精准教学、复习备考大有裨益。

(一)图说教材辅助文,助力学生培养形象思维

1.借图释文:求识,了解到理解

“插图”运用的教学探究:尝试运用“插图”中的原始史料图,再现历史,助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帮助学生对所学主要史事的基本情况进行条理清晰的描述。

教学设计案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第21 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目: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共一大诞生的时间与地点这一历史基本史实。

教师的教学设计:通过教材第122 页照片插图“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引导学生观察评述此历史事件,感观记忆,帮助学生对所学主要史事——中共一大的基本情况进行清晰的形象思维记忆。

这一教学设计环节看似简单,其实收效颇丰,可谓一图胜过千言。特定史事以“照片”为实证,一目了然,帮助学生加深印象,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相应时空进行明确的形象思维定位,实现历史事件与历史时空的精准教学。

2.依图引思:求解,识记到解释

“插图”运用的教学探究:尝试运用“插图”中历史细节图,助力学生对历史叙述中的解释分析和理解,帮助其认识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的解释。

教学设计案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6 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中“唐朝的繁荣”一目: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曲辕犁这一历史史实,进而理解唐朝经济繁荣的某一原因。

教师的教学设计:运用教材第33 页照片插图“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曲辕犁,教师补充唐朝曲辕犁结构图(如图1),引导学生通过结构图分析曲辕犁较之直辕犁的三大改变,进而解析曲辕犁为何利于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图1 唐朝曲辕犁结构图

这一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在教材照片插图“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的基础上增添“唐朝曲辕犁结构图”,补白了教材插图不清晰的不足,助力学生通过结构图的分析理解曲辕犁的结构原理,进而帮助理解曲辕犁的优点,以及其利于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实现历史事件与历史解释之影响的精准教学。

3.比图析史:求证,结论到论证

“插图”运用的教学探究:尝试运用“插图”多元史料,呈现不同视角下的历史事件图,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表述历史,助力学生对历史叙述中的解释进行分析和理解,并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教学设计案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 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课中“文学艺术”一目: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并区分各种书法字体及艺术特点。

教师的教学设计:运用教材第43、44 页插图“5 幅书法作品”要求学生观察、对比、鉴赏、评述。

图2 龙门石刻北魏《杨大眼造像记》

图3 王羲之《姨母帖》

图4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图5 柳公权《金刚经碑》

图6 怀素《自叙帖》

这一教学设计环节图文并茂,高效地解决了多种字体艺术特点的区分。特定史事“特征”的表述以“照片”为例,形象生动一目了然,达到记忆犹新的效果,实现对具体历史事物的区分与定位,实现历史事件与历史解释的精准教学。

(二)“史论”教材辅助文,涵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1.依“料”知史——说明历史之“史”

“史料”类辅助文运用的教学探究:尝试呈现部编版教材中“史料”类教材辅助文,通过学生对史料的观察、对比、解读,帮助学生认识和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再现历史,助力学生加强对历史事件的记忆,依据“史料”来分析并理解所学主要史事的基本情况,进行有条有理的分析评价。

教学设计案例: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第10 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一课中“集镇的出现”一目: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集镇的出现这一历史基本史实,了解集镇出现的原因。

学习任务:自主探究阅读史料材料和武汉城市形态图,以汉口镇为例概括集镇兴起和发展的因素。

设计意图:依“料”知史,通过史料材料和图片分析,概括集镇兴起和发展的因素,要求学生在地图中标注汉口镇,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地图、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涵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

这一教学设计环节: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以“城市形态图”为实证,形象生动找寻出地理位置优越这个原因,实现历史事件与历史时空的精准教学。

2.依“料”解史——查明历史之“因”

“史料”类辅助文运用的教学探究:尝试呈现部编版教材中“史料”类教材辅助文,通过学生对史料的观察、对比、解读,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再现历史,获取信息后进行理性分析,助力学生对不同历史事件开展对比分析,依据“史料”来分析并理解所学主要史事的基本情况,进行有条理地分析评价。

教学设计案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 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课中“赋税制度”一目: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赋税变化这一历史基本史实,并分析赋税制度改变的原因。

学习任务:从汉到唐赋税制度的变化趋势是什么?有何影响?

新课细节对比思考导入:

材料一(7 世纪的初唐)拓跋魏所开始的均田制重新颁布,原则上耕地继续归于国有。按照唐律令,凡成年男子给田一百亩,其中八十亩为口分田,年老时退还政府;二十亩为世业,可由家人继承,每三年编造一次户籍。随着均田制也有整齐划一的税收制度,纳税义务包括租、庸、调三项,租为每丁粟两石,调为绫绢两丈,庸则岁役两旬。以一百亩的田土为基数,以上赋役的比重算是很轻的,所以在最初一百年内,人户的登记不断增长,国家仓廪库藏也愈为充实,上下之间呈现一片和谐融洽的景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九州出版社2011 年版,第104 页

材料二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

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至德宗相杨炎,遂作两税法,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置两税使以总之,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居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五十八·食货志二》

问题设计:唐朝前期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分别是什么?两者有何关联?你认为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设计意图:补充介绍北魏至唐朝前期的均田制,使学生理解租庸调制只有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才能实行。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注定失败。再结合安史之乱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最后,通过对比得出租庸调制以“人丁”为征收赋税标准。

这一教学设计环节:通过两则赋税“史料”,要求学生找寻出赋税制度的变化这一考点,实现历史事件分析与精准教学。

3.依“料”辩史——验明历史之“真”

“史料”类辅助文运用的教学探究:运用历史真伪“史料”,呈现不同出处下的历史真伪图,引导学生观察表述历史,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和信息,准确地运用历史术语来建构自己对历史的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与评判。助力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全面、客观、辩证、评判,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教学设计案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第27 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中“伟大的建设成就”一目:要求学生掌握中美建交这一考点。

图7 中方发表的照片(翻译冀朝铸被修掉)

图8 尼克松女儿寄给冀朝铸的照片(原版历史照片)

教师的教学设计:创设“求真”“求实”的史证课堂。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讨论两张照片哪一个是真的?照片上“消失”的人是谁?为何“消失”?第二步,通过收集史料,让学生论史:照片中消失的人物是承担翻译工作的人员,叫冀朝铸,原本的位置就在周总理身后。第三步,依据史料得出他在照片上的“消失”,是“文革”时期国内复杂政治斗争的微妙体现。

这一教学设计环节:培养学生证据意识,即对学生进行以“求真”“求实”为中心的史证教育,教师精选两幅不同视角的照片插图,通过“围绕问题收集史料——针对问题鉴别史料——根据史料论证问题——依托史料重现历史”来考证史料的真伪,同时用史料来证实历史认识、历史观点。

三、高考试题中辅助文类题目的教学:教与学的启示

(一)教:处理好正文与辅助文的关系

《课程标准》指出,正文部分与辅助部分要有机结合。教科书是教与学的依据,要更好地发挥教科书“教本”与“学本”的功能,课文辅助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课文阐述的内容,并进而提升技巧和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对此,教师在活用教材辅助文的教学实践中要“简”和“明”的运用,在思维图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图示过于复杂,使整块黑板象开“杂货铺”。这种万象罗列、杂乱纷呈的图示,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教师能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弄清教材的内在联系,对每章节复杂的、抽象的问题,用概括、凝练的形式展现,则可收到“以少胜多”“简处求丰”的效果。

(二)学:把握好教师“引”与学生“思”的关系

教学是教和学的辩证统一,只有教法和学法的最佳结合,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活用教材辅助文的教学实践也是如此,尤其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在运用“借图释文”“依图引思”“比图析史”“依‘料’知史”等策略时,教师需要正确耐心地引导学生,留足时间,给学生提供一定思考空间,不然学生只看不思,不能达到实际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授学生以“鱼”,而且要授学生以“渔”,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创造力,这就是实践教学法运用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史料辅助考查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倒开水辅助装置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史料二则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谈何时构造辅助圆解题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