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学视角的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与对策探析

2022-07-22 01:10柳占钰
人才资源开发 2022年13期
关键词:慢就业就业指导毕业生

□白 琴 柳占钰

(作者单位:新疆第二医学院。)

高校毕业生就业承载千百万个家庭的希望,更关系年轻人的未来。据人社部统计,2022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 万人,同比增加167 万人,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增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的就业形态涌现,结构性矛盾与就业总量压力此起彼伏,“慢就业”现象屡见不鲜。2018 年7 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 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9%的受访者周围存在慢就业的大学生。现如今“慢就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的趋势,要想正确探析问题所在,并找出现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就必须考察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社会整体变迁等情况,而不只是零散个体的个人处境和性格。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全面剖析“慢就业”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方法。

一、新时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内涵

“慢就业”具体表现为:大学生毕业后不急着找工作,而是以思考人生、等待时机、创业考察或者屡败屡战的反复应考等方式待业。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将“慢就业”进一步细分为“积极慢就业”和“消极慢就业”。“积极慢就业”指:大学生毕业后,不直接就业而是进行游学、支教、备考和创业前考察等,来明确自身的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消极慢就业”是指:大学毕业后,学生寻找各种理由在家待业,在家“啃老”。

自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各行各业发生重大社会变迁。马克思认为,社会一切变化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生产力的发展与变化及其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历史过程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经历了三种变化,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从马克思的社会变迁理论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无论积极慢就业还是消极慢就业都是毕业生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

二、新时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探析

社会学中的“人在情境中”理论认为:人不能被看做一个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要解决个体的问题,一定也要同时了解他所处的家庭、学校、朋辈群体、工作单位等各种环境系统,从个人与各种环境系统互动的角度考察个人面对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不只是受学生自身因素影响,有着复杂的内因及外因。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件事物从产生、发展至灭亡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外因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因素。据此,本文将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个体层面分析“慢就业”影响因素(如图1 所示)。

图1 “慢就业”内、外影响因素

(一)社会层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家庭生活幸福指数攀升,家庭氛围更加开放包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从低向高渐变发展的过程,在多种需求未满足时首先满足迫切低层次需要,该需要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生理需要已基本满足,就业目的从解决物质经济需要转变为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如此状态下,就业激励因素发生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不够迫切。

2015 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工作中的总基调是坚持稳中求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发展既要面对旧问题的缠绕,又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传统产业开始转型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化制造技术和智能化服务,加之自新冠肺炎疫情因素影响,企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由产品到服务,由实体转虚拟,由线下到线上。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所带来的冲击,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因素影响下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各行各业的招聘需求度逐渐降低。而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递增,因此就业总量的供需匹配矛盾问题逐步显现,导致“慢就业”的学生日益增多。

(二)高校层面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发展时间不长,相关制度政策不够完善,具体服务供给与学生对就业服务的实际需求存在不小差距,进一步加剧了“慢就业”现象的蔓延和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就业工作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在高校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专业化培训相对欠缺,其实际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难以适应时代变化要求,且大多高校就业人员配备不足。二是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全局谋划、统筹考虑。目前,部分高校将就业指导作为学生临近毕业才开设的阶段性课程,课程内容较为基础。三是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有待提高。部分高校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与当前社会的要求、学生的具体需求存在差距,就业指导过程中缺乏与专业前景的具体结合,忽视了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个人层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内因,大学生自身因素是“慢就业”现象产生的第一要位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自我认知不足,择业观、就业观有待调整。目前,不少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清晰具体的求职思路及职业规划,对专业素质、自身能力等方面的自我评估不清晰,却对未来的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存在较高的期望,希望能够进入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单位就业,执着于事业编考试,在连续备考与应考中逐渐形成“慢就业”的局面。除此之外,部分毕业生执着于“考研二战”“考证”,这些考试存在一定难度,容易在备考过程中逐渐形成“慢就业”。二是就业态度消极,求职能力急需提高。部分毕业生在校时未做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楚自己将来想要从事什么职业,对自身专业以及职业缺乏了解与研究,没有相对清晰的职业计划和目标。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在物质生活上一般给予了稳定保障,使其无需承担“生活费”的压力。在经济压力减轻的状况下有了更加缓慢的就业选择,往往不急于毕业后直接就业,想在毕业之后旅游、在家陪伴父母等。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缺乏独立性,过于依赖父母不会主动去寻找工作,家庭的保护伞在求职过程中给予了副作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慢就业”现象。

三、新时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对策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通过对当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成因进行多角度剖析,解决我国大学生“慢就业”现象需要从产生问题的原因入手,在理清问题的缘由后,需要从社会、家庭、高校、大学生自身等各层面协调努力形成强大合力,团结一致、多措并举解决毕业生“慢就业”难题。

(一)社会层面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科学协调三大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市场需求拓展更多的就业岗位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政府部门应加大相关制度设计和政策扶持力度,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首先,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将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大学生就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其次,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各项政策,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法规。规范企事业单位人才选聘制度,营造公平公正就业环境,保证就业过程中不出现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等现象。最后,打造科学化的就业信息平台,优化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协调各部门打造统一的就业信息平台,实现就业信息一站式服务,避免就业信息滞后、不通畅问题,由专人负责就业信息平台的管理,确保就业信息的准确及时性。

(二)家庭-高校层面

在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家庭与高校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与家庭都需要构建正确的家校联合育人理念。父母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应该给予独立自主施展拳脚的机会,不可包揽所有事情,通过家庭的教育与影响,帮助毕业生科学、理性择业。

高校应建立健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一方面,完善就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日常工作中增加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与学习,逐步提高和训练其专业水平,形成完整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另一方面,提高就业服务工作的系统性与实效性。就业指导工作应根据学生在校年级分阶段实施并贯穿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就业指导人员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专业方向为基础,提前摸排毕业生就业意向,形成就业意向数据库,根据学生就业意向与市场变化,不断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精准性与实效性,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从管理为主转变到以服务为主的工作理念。

高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金树人先生在《生涯咨询与辅导》一书中这样说道:“一个人若是看不到未来,就掌握不了现在;一个人若是掌握不了现在,就看不到未来。”这句话就说明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与精髓。高校需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任务中,引导学生完善职业准备,清晰职业目标,帮助大学生由“校园人”向“职业人”转变。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极其重要的环节,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引领学生把个人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同社会的需求和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个人层面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在众多因素之中大学生主体才是解决“慢就业”问题的关键因素,毕业生化被动为主动地去解决就业问题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毕业生应树立正确就业观,保持合理就业期待。“就业难”并非由社会环境因素单一造成,大学生就业主观期待高是致使“就业难”的重要因素。霍兰德理论的核心观念是我们所选的职业应该满足我们的个人定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要理性认识自我,保持合理的就业期望值。鉴于高校毕业生刚步入社会缺乏工作经验,可从基层做起逐步积累工作经验及能力。另一方面,毕业生要转变就业心态,不可盲目等待就业机会主动到来,始终不敢迈入社会尝试和锻炼。

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实践能力。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制订未来职业规划,用以树立明确目标、全方面发展。同时,培养良好的求职技巧,注重在言谈举止、表达沟通方面的细节性问题,提升自身的就职能力,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发展机遇,青年学子应该转变旧有思想观念,把握时代的脉搏,提高创新创业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新征程,当代青年生逢其时、责任在肩,需要用创新意识武装头脑,投入创新创业队伍中。

四、结语

“慢就业”是当前社会形势下的新产物,显现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和求职诉求,进一步反映出了宏观社会环境形势、微观家庭环境和高校就业指导情况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对于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这一现象,不可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对待,也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它的合理内核,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个人选择上,全面分析、多重考量,帮助高校毕业生尽早走出“慢就业”困境。

猜你喜欢
慢就业就业指导毕业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