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旦角艺术唱法研究

2022-07-22 01:48蔡蓉
河北画报 2022年20期
关键词:旦角唱法秦腔

蔡蓉

(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

秦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旦角作为秦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唱法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唱法会影响表演的质量,表演者要在技巧以及唱法运用上加大关注力度。秦腔作为板腔体,所采用的击拍乐器为梆子,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不同地区的梆子和各类剧种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在清代,秦腔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秦腔在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因此,此项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秦腔旦角的相关概述

秦腔是我国历史非常久远的一种戏曲种类,在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发展与更迭之后,依旧不断发展,其艺术水平也持续提升。旦角包括正旦、小旦、花旦、老旦、彩旦以及武旦,其中不同旦角在表演形式上有较大的区别。例如正旦多数呈现中年妇女形象,会利用独特的唱腔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形象。正旦在进入角色之前通常会运用慢板,循序渐进的插入“二六板”体现角色。小旦所展现的是年轻女子形象,在性格上多呈现活泼开朗的特点。正因如此,演员在表演时,会将刻画细腻温婉的个性特点作为表演核心。花旦角色更加活泼机敏,注重演员的外在条件,要求演员贴近少女轻盈娇羞的特点。此外花旦表情会更加多变,在角色走路以及其他肢体的动作上相比于其他角色更加的灵活。老旦顾名思义,是一种老年妇女的形象,通常在戏文中是媒婆或者其他老婆婆,属于一种逗笑观众的角色,能够活跃整体节奏。这类角色的塑造更加明显,会使用大量艳丽的颜色作为妆容,使角色整体呈现一种搞怪的特点。武旦通常是有一定武功基础的女性角色,在外形塑造上会凸显女性刚强、英姿挺拔的特点。武旦的角色在实际表演中也有分类,可以分为普通武旦以及刀马旦,刀马旦在形象上会更加的挺拔、大气,注重演员身段的培养。[1]

二、秦腔旦角的唱法特点

旦角在戏曲中非常重要,其唱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会根据角色的不同,改变唱法以及用嗓位置。通常情况下,旦角在进行表演时会使用真声,结合实际需要对真嗓发出的声音进行调整。在唱法上强调脑后摘音,配合假声使用,使声音更加明亮,产生身体共鸣的效果。

(一)老旦类型与声线特点

老旦人物形象是老年妇女,而妇女形象也有地位以及经济条件的区别,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贵妇形象,其在着装上会更加华丽,体态端庄大气,在唱法上也更加苍劲有力。为了达到以上效果,演员也会加大本嗓的运用,进而营造出一种浑厚的音色。此外,对于老旦的唱法要求讲,需利用胸腔共鸣发出一种声如洪钟的声音,在气息的使用上也要平稳,并利用腰腹的核心力量控制声音大小。

(二)青衣类型与声线特点

青衣是正旦的另一种叫法,在曲目中多数为中年妇女的形象。在外形上会呈现一种正直端庄、举止大方的特点,且这种角色在整个剧目中通常是悲情人物,属于整个故事情节中的关键形象,因此无论是在表演上还是唱法上,种类都会更加的丰富。第一种,褶子青衣。这类指的是服装较为淡雅的正旦角色,在衣着的选择上多数为黑色、青色等净色,用以塑造一些社会地位较低的中年妇女形象,常为剧目中的悲情角色。在唱法上会更重视唱功的积累,结合水袖、翻身等表演体现人物特征;第二种,花帔青衣。在外形服装的设计上,会使用大量的颜色,例如银、蓝、黄等等,具体的使用会根据社会地位的情况有所区别,在剧目中占据的戏份比例较大。第三种,蟒带青衣。这类角色多数为太后、公主等皇家人物。总而言之,不论以上种类的哪一种,对于正旦而言,唱功是必须具备的要求。青衣的表演形式更加追求大气、端庄、稳重,因此在声音上需要明亮清晰、吐字清楚、浑厚大气。在进行演唱时会使用满口腔,如果需要拖腔,则应该大气饱满,有效运用真假声的形式演唱。此外,唱法需要控制节奏,利用身体与声音的共鸣,保证演唱具有大气且穿透力强的特点。[2]

正旦在进行某些剧目的演唱时,需要利用胸腔共鸣,保证声音的浑厚,进而塑造一个正义凛然、大气富态的形象。因此在唱法方面,应该利用技巧加大对高、低、中音调的转换,例如在情绪饱满的时候便要配合气息的使用,进行胸腔共鸣。而婉转的讲述时,则应该减弱气息。此外,正旦演唱的每个字都有自身的演唱规则,例如字头轻、重长短等,以此配合气息的使用,表现人物的情感。对于青衣说,极少数会使用单一的声音类型,通常在演唱时会使用胸腔共鸣或者鼻腔共鸣。前者更能够体现悲伤分离的情绪,而后者则是使声音变得明亮清透、铿锵有力。由此可见,青衣对于唱法的要求极高,难度也很大,演员必须要结合剧情状况,调整声音的厚度以及感染力,进而突出人物形象和剧情情感。

(三)小旦类型及声音特点

小旦的种类有很多。第一,正小旦在剧情中指的是那些新婚的少妇,是一种特殊的角色种类,在唱法上需要表现出一种娇羞的特点。第二,闺阁旦,指得是富贵人家中尚未婚配的少女,在个性上纯真大气、知书达理,举止端正。因此在唱法上会运用大量的胸腔共鸣,以此形成一种甜美温顺、温婉可人的独特音色。第三,小花旦指的是那些性格活泼开朗、机敏可爱的少女形象。其中玩笑旦在人物特点上喜爱开玩笑,更加调皮。因此在唱腔上会以纯净、清透的声音表现。演员需要注重自己的外形状况,在行走时脚步要轻快,目光也需要更加的灵动,可以配合扇子等道具进行表演,进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而泼辣旦在剧目中则性格刁钻、较为刻薄。

小旦的唱法主要是以清透甜美的特点为主,因此声音的发声位置相比于其他旦角更加靠前,以此呈现一种撒娇的音色。为了能够符合以上需要,演员会使用胸腔共鸣、鼻腔共鸣等方式进行。此外,为了彰显其特点,在声音上也会综合使用多种共鸣,以此提升声音的情绪化以及感染力。

(四)武旦乐性与唱法特点

武旦是指会一些武功的女性角色,因此在表演上相比于唱功,会更加注重武打技巧的运用。在唱法上需要遵循基本原则,吐字清晰、控制节奏。武旦在念白的时候节奏需要加快,但是依旧要保证吐字清晰、铿锵有力。刀马旦在角色种类上多数为将军以及主帅,因此对于各类武器更加熟悉和精通。为了表现这一特征,在唱法上通常简单明了,对唱法要求较低。

(五)媒旦类型以及唱法特点

媒旦的人物特点较为搞笑诙谐,在外观上也会张扬怪异,表情夸张,经常是被嘲讽和搞怪的角色。由于人物种类有很多是媒婆,因此称之为媒旦。媒旦的唱法要求较多,讲究念白的艺术体现,会特别明显的展示出声音的情绪化特点。与其他的唱腔不同,不会将重点放在唱法的标准程度上,而是会更加重视声音的表现,在声音处理上会更加幽默,以此提升表演的艺术性。

旦角的唱法需要结合表演过程进行处理,在节奏的掌握方面,要符合人物形象以及台词状况。秦腔旦角的唱法有着独特的魅力,是一种结合灯光、音乐、化妆等进行设计的综合表演形式。在真嗓的运用过程中,需要不停的运用假声进行配合,以此达到声音洪亮、清脆婉转的目的。对于旦角的唱法讲,吐字追求的是清楚悦耳,因此需要在口腔中找到最佳的发声位置,以此才能够使声音在保证明亮的基础上,符合抑扬顿挫的需要。与此同时,为了能够使声音更加婉转,必须要加强对气息的锻炼。在具体演唱时,应迂回曲折的运用气息,有放有收。此外,吐字是否清晰与发音以及嘴型是否标准有关,应该在明确发声关键位置的前提下进行演唱。为了能够更好的运用拖音,因此需要加强口型的锻炼,改变文字中的韵母发声方式,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在日常练习中需培养轻声呼气的习惯,这样便能够帮助演员更好的掌握声音的强弱。人在进行呼吸时,会使横膈膜产生震动,而轻声呼气便可以缓解嗓子发声的压力,在长时间的练习下,可以使演员在后续的表演中自然的利用口腔进行发声,进而提升音量,在不影响节奏的情况下,达到提升唱法水平的目的。[3]

三、秦腔旦角的艺术唱法

(一)真假声唱法概述

“唱”是秦腔表演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因此在进行表演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唱法熟练度,这样才能够满足人们对秦腔表演的需求。秦腔的唱法多数会使用本嗓,因此会运用到大量的真假声混合使用形式,这是由于单一的嗓子唱法很难表达角色的情感。例如在秦腔《三娘教子》剧目中,主要讲述的便是三娘在丈夫去世之后,被其他两个姨娘抢走了全部的家财,只留下一个孩子。三娘独自一人艰难将孩子抚养成人,但是长大后孩子却并没有感谢她的养育之恩,反而是对她恶语相向。因此在演唱时,为了表现出三娘绝望、怨怼的心情,需配合真假声,当进行“鹅有错”的演唱时,需要将真声延长,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表达出角色的委屈之感,以此体现三娘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此外在表现悲伤情绪的时候,可以使用真假声更迭使用的方式进行表现,例如在进行《卖妙郎》的演唱时,利用真假声的切换,能够表现出一种苦情的唱腔,这可以与人物悲伤的特点相呼应。此外在进行《卖子》的演唱时,也可有效的运用假声表现出哭腔,这样便能够生动形象展示出难以赡养老人、无法舍弃孩子的复杂心情。此外,在之后的演唱过程中使用真嗓演唱“山摇地动”几个字,体现出人物的悲伤心情,使秦腔表演更加富有艺术性。

(二)唱法水平提升的具体联系方式

1.进行正音练习

这种方式也被称之为综合运动开嗓法。需要演员在运动锻炼的同时运用。在此过程中,人的嗓音会随着运动锻炼的幅度产生变化,进而提升嗓音的转换能力。在具体练习中,演员需要使运动节奏与喊嗓练习节奏相一致,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方面,在锻炼的同时开嗓练习,会比正常情况下的练习更加困难,若想保持长时间的练习会非常痛苦,可以达到锻炼演员耐心的作用。另一方面,锻炼会使人们的气息变得急促,在锻炼的过程中有利于帮助演员进行气息运用。此外,秦腔表演,需要演员兼顾唱法以及动作协调,在锻炼过程中进行演唱,提升演员的动作协调性,帮助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控制唱法节奏。同时,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秦腔的喊嗓,可帮助演员树立自信心,使其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会由于心理原因,影响唱法水平。

2.以美声为基础,注重综合训练

在遵循传统唱法练习的基础上,应摒弃唱法训练过程中的不足,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帮助演员进行日常练习。钢琴的音准较高,可利用钢琴配合演员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以免损坏嗓子。此外,应加大对演员兴趣的培养,利用美声锻炼的形式,提升演员的气息使用能力,以此奠定良好的发声基础。而民族声乐唱法则可辅助演员调整声音的发出位置,利用歌曲引导演员提升戏腔水平。

现代“声乐”不仅能利用技巧保护嗓音,还能通过不同共鸣形式达到“混声”练习的效果。因此对秦腔演员来讲,不仅可以利用声乐掌发声,还可以灵活自如的控制声音变化。总而言之,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以及美声可以丰富秦腔唱法的练习形式,将乐理技巧有效融合在秦腔旦角唱法的“四呼、五音”中,以此达到高效练习的目的。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将女高音唱法融入到气息锻炼中,进一步体会“气声共鸣”的发音状况。在此状况下,旦角的吐字、发音会符合平仄关系,以此使旦角的唱腔不仅能够保证原有特点,还可以拥有现代化的美感。例如在塑造悲伤的声音时,可使用美声以及民族唱法的特点,利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感受胸腔共鸣,帮助演员掌握丹田气息的运用方法,进而在字词锻炼时,灵活将字头融入到口鼻以及头腔中,最终发出的声音会更加饱满,并蕴含丰富的感情。此外,这种方练习能够使演员的声音变得更具穿透力,适合旦角的角色需要,从而提升声音的表现力与感染力。[4]

总之,秦腔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化,必须加大对唱法运用的分析,并结合现代化发展特点,提升唱法的练习水平,以此进一步帮助旦角提高表演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秦腔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因此对于旦角的继承与发展来讲,必须要明确唱法和技巧,掌握好对节奏、音律的控制,准确表达人物特点,利用声音塑造角色形象。相关人员必须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旦角的实际情况,加强基本功的学习,以此为秦腔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旦角唱法秦腔
探究戏曲旦角身段艺术特征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浅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二人转旦角表演艺术之我见
秦腔旦角表演中真假声唱法的应用
浅谈流行唱法的演唱特点及特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