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兵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21世纪以来,在国家大力倡导下,大学生已占志愿服务工作者的大多数。高职院校所在片区,与社区构成了密切的管辖关系,志愿服务作为高校融入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之一,从区域化发展这个层面来看,高职院校和社区志愿服务的协同发展是促进高职院校和社区治理创新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利用自身资源,在与社区志愿服务合作中,加快志愿服务之校建设发展的步伐,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化和开放的志愿服务系统,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实践水平,而社区也能借用高职院校的智力和财力资源去弥补自身志愿队伍能力不足的发展问题。
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省市的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的不断成立,社区志愿者逐步走进各行各业人们的视野,标志着社会构建着互助的志愿服务精神文明。目前,由于志愿者协会的数量不断增加和社区建设逐步发展,全国各高职院校鼓励在校生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1]。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为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从做中学的乐趣,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建设的机会,成立以“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为原则,以“弘扬正义、奉献爱心、服务社群、倡导义务精神”为宗旨的校义工联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在校注册义工人数22965人,现有9个直属组,15个二级学院义工分会,其直属组涵盖了环保组、助学组、助残组、助老组等4个专门对接社区志愿服务的志愿服务组织,常态化社区志愿服务主要有7项(见表1)。
表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常态化社区志愿服务项目
另外,15个二级学院义工分会各自形成专属团队,并各自设有章程和团徽。深职志愿者前后相继,定期组队,进驻社区开展义务支教、探访老人、垃圾督导、扶贫救济、文艺演出等志愿服务活动,如2021年12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工学院“小太阳”义工分会组织招募57名志愿者深入新围社区开展垃圾督导活动①数据来自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义工分会内部文件。。
在五推(即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推进社区治理科学化和体系化、推进深圳“志愿者之城”4.0、推进高职院校“志愿者之校”建设、推进高职院校本科发展)大背景下,志愿服务事业正由提供基础社会服务-社会专业化服务-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化发展,这将是志愿服务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重要阶段。国家和地方政策双管齐下,要求高校和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联动融合发展,创新后疫情时代下的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尤为重要。
文章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现状和社区对志愿者管理这两个层次进行文本分析。本文根据SWOT分析法,把握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优势和劣势,分析机遇和威胁。
1.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是社区服务资源的重要补充
我国社区志愿服务行动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都在铺天盖地地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人群主要包括大学生、社区自由职业者、公司员工、事业单位职员和社区其他退休人员,其中,大学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已正式组建环保组、助学组、助残组、助老组等4个专门对接社区志愿服务的志愿服务组织,极大地补充了社区志愿服务的人力资源,极大丰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内容,便民服务深入民心。
2.社区志愿服务内容逐步完善,是丰富高校思政实践育人形式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人与育人有机统一的社会实践。然而深入探索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特色项目,是拓展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形式的必经途径。其敬老助残、科普服务和文体科教等持久性志愿服务项目,既能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社会实践基地,优化思政教育内容,协调教育方法,创新实践载体,又能促进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社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把实现个人价值充分融入到社会价值中,不断巩固高校思政育人实效。如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深入社区开展便民服务活动,电信学院“小家电维修”团队、机电学院的“空调义务清洗”团队和经济学院“普法宣传”团队,既能把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又能发挥思政志愿服务育人效果,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社区治理水平逐步提高,是构建和谐社区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作为公众协同参与到社区建设的重要途径,其深入社区后,一则能够提供形态多样的服务项目,如环保科技宣传、法律咨询和文化技术等,不断为社区服务水平的提高尽其所能;二则能够将被志愿人员的需求反馈到上级部门,向国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咨询意见,从而优化国家治理方式,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因为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细胞,其治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基层政权的稳固程度,而且直接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程度[2]。
1.招募途径单一,志愿者流动性大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招募途径主要包括校义工联公众号、各二级学院志愿服务微信群发布,主要以学校为主导,大学生主动报名为主,其志愿服务队伍输出较为稳定,组织管理较为成熟。招募过程中收集志愿者的信息包括学院、姓名、学号和性别等基本信息,但却未能综合考虑到志愿者的成长经历、专业技能和志愿服务经历等,招募范围较广,导致招募的志愿者未能符合社区服务的实际需求,个性化匹配不足。另外,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其三年制的特性,每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不一致,没有持续性地坚持一个项目,流动性过于频繁无法使社区服务得到有效的延续,可能降低居民的满意度。
2.志愿者管理职能分散,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有效的管理应该涉及事前规划、专项招募、系统培训、督导反思、评估激励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对志愿服务的效果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社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还是缺乏主动性和科学性,对于大学生而言,如在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和社区志愿服务二者选一时,大部分学生都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社区对志愿者管理职能分散,原本双方合作项目,目前仅由高职院校承担培训和制定精神激励等工作,而社区只提供服务基地,未真正参与到大学生志愿者管理中,这对于促进两者志愿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是远远不够的。社区没有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培训,缺乏明确而科学的管理、定期而有效的评价激励,久而久之必将弱化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不利于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
3.高职院校-社区,社区-志愿者,志愿者-志愿者之间缺乏深度联动
尽管高职院校与社区早已建立志愿服务基地,但两者的联动也局限在合作初期,合作过程中两者联动次数减少,联动效果甚微,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两者之间的合作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合作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合作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相应的指导、约束、激励机制;合作过程中组织与管理不到位;联动的发展不平衡等,导致两者合作未能进行深化合作。另外,社区志愿者队伍内部也缺乏有效合作。志愿者分别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背景,学生都需要相互磨合和相互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活动的开展,目前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大多只是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短暂的交流,甚至有些志愿者之间也未能认识彼此,导致出现服务过程的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等现象。
1.政策法规为社区服务添砖加瓦
由共青团中央印发的《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的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和民政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志愿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志愿服务文件层出不穷。由此可见,在国家层面,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政策也在不断完善,为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在地方层面,各省各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制定符合当地的志愿服务政策。如《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规定了青年志愿者的条件、享有的权利以及活动开展流程,从法制角度为青年志愿服务提供了支持。在高职院校层面,学校陆续出台相应的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发布的《关于建设“志愿者之校”的决定》和《志愿者管理办法》等文件,为志愿者保驾护航[3]。
2.“互联网+”时代的推动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志愿服务”的新模式也应运而生。《“互联网+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行动方案(2018—2020年)》文件的出台,为志愿服务的“互联网+”时代指明方向。借助互联网,社区志愿服务不仅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实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便捷性,而且拓宽志愿者的招募途径,打破“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局限性,扩大社区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实现“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性。通过新媒体,使社区志愿服务得到最大化宣传和展示,同时在碎片化期间,大学生可进行力所能及的网络社区服务,高职院校和社区也可利用网络科学技术打造“互联网+服务”大数据平台,实现志愿项目信息的互联互通,其大数据平台有助于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往更内涵式(即高水平、高质量、大规模)方向发展。
1.网络背景下对志愿者服务管理的复杂性上升
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给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提供便利和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也给其带来了危机意识。志愿信息的迅速传播和招募形式的多样化,也容易出现鱼目混珠,使不法分子利用社区服务公益性质对大学生进行诈骗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严防不法之徒行骗以免造成网络舆情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如何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个人信息隐私;如何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肖像权不被非法侵害等等。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面临的培训和管理等问题等复杂性远高于传统的志愿服务[4]。
2.后疫情时代下对社区治理的高标准诉求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保障大学生安全,高职院校大多数大型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暂被搁置。如何盘活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活跃度、共享人力资源,如何促进高职院校和社区志愿服务的协同发展,如何使大学生深度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提高社区治理水平、从而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等等都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后疫情时代下,常态化的防疫要求和居民越来越多的高标准诉求对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能力提出更大的挑战[5]。
3.社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支持保障有待精细化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开始逐步提升对志愿者服务权利的意识,但相对于美国和日本等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权利的凸显,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志愿者许多权利定位不够具体化,往往只是一纸空文。如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工义工分会与新围社区居委会联合开展的垃圾督导志愿服务活动中,有部分学生义工未能及时领取相关配套设施,社区招募社会义工和学生义工工作交接不到位,居民辱骂学生义工等现象时有发生,这样既耽误活动进度,也影响活动效果。由此可见,志愿者的基本物资保障、人身安全权利和专业技能仍有待政策不断完善。
SO发展途径是将高职院校和社区内部优势和外部环境机遇进行整合,以政府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以形成两者最佳发展潜力的发展途径。健全的制度是志愿服务的基石和保障。尽管各社区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大有径庭,但志愿服务制度规范指引却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征求各学校和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社区志愿服务者实施条例》,明确各级各类志愿服务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职责权益、经费筹措和监管管理等,使各级各类志愿服务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能做到明确职责权益、管理更加精细化。最后高职院校和社区制定专属的双方的《社区志愿服务条例》时有章可循,为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提供专业指南,实现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6]。
WO发展途径就是运用外部发展机会,减少高职院校和社区内部劣势因子的影响,获取优势发展途径。高职院校和社区需要加强实时联动,通过3~5年的项目规划建设,持续加强对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者进行定期的系统且专业的培训、科学且高效地管理和适时且有效的评价,推动志愿者服务精细化专业化发展。在培训上,主旋律应围绕“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服务质量提升”等,以此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认同意识,充分推动高职院校思政实践育人取得长足发展。在过程管理上,以“党建”为抓手,社区党委和高职院校团委联合创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点,制定工作制度,双方派专员值班,加设督导专员岗位,引导和监管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其中,社区党委需发挥居委会的作用,调研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提供贴切需求;高职院校需做好组织管理调配工作,根据社区提供的信息做好规划统筹工作,加强理论化研究,建立多元化服务基地,实现两者深度合作[7]。在评价激励上,制定多方评价激励机制,如“四宫格”(高职院校-社区-被服务人员-志愿者)评价表,在多方考核志愿者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服务成效和可提升策略等基础上,追加自我评价和反思,使评价表更加具有价值。同时,在外部环境适当刺激下,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在动机也会得到强化,各层级可根据考核要求,制定适应奖励,除高职院校奖励,社区奖惩也同等重要,自我价值得到双方、甚至社会的认可,这无疑是大学生坚持社区服务的最大动力之一。
ST发展途径就是利用内部优势,降低外部环境的威胁,通过搭建志愿服务合作交流平台,创新合作模式,形成优势发展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创新生存模式,适应着时代的变化,互联网影响力无处不在。
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志愿服务协同交流平台,可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模式,高职院校和大学生在协同平台找到社区服务需求,从而制定方案与社区对接,解决供需关系不匹配的问题[8]。
另一方面,搭建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项目和人员数字化管理的一致性,在系统上创建一体化的新型管理模式,形成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成长档案,并借助互联网,打造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宣传栏,在社会中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同时需要稳固平台反侵系统,跑赢互联网最后一公里。
WT发展途径就是合理规避外部威胁,从而使内部不好条件得到缓解的自我发展途径。目前,我国社区志愿服务事业“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但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发展,服务工作复杂多变,促使其由业余化向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因此,大学生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融入社区志愿服务,以老带新,以自身表率行动吸引更多同辈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中;同时,大学生需不断增强自身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学习能力,提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能力。将自己所学所知的专业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并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缺点,通过“感知-实践-感知”的无限循环,着力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综合发展,提升志愿服务能力,从而打造一支高标准、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拓展服务内涵,促进服务方式的个性化和专业化。
总之,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志愿服务时代即将到来,而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发挥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大学生、高职院校、社区和政府等各相关主体需要不断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所遇到的挑战和困境。在思想认识、项目落地、构建平台和顶层设计等方面,不断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优化路径,不断提高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质量,以期促进社区治理的长足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