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蝦蟇经》中的插图与语-图互文现象

2022-07-22 14:07王明强
关键词:蟾蜍黄帝图像

王明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国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23)

《黄帝蝦蟇经》是传世最早最完整的一部专论针灸选择术的医籍,著者不详,成书时代亦多有争议。值得关注的是,除马王堆出土医籍之外,此书是现存医籍文献中最早的插图文本,且插图丰富、特色鲜明。学界对于此书历来瞩目较少,尤其是对于其中的插图以及语-图互文现象罕有研究。该书图像文本与语词文本之间形成了多重互文关系,对于文本内蕴的呈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阅读纯文本相比,读者会感受到较强的视觉冲击和审美快感,有利于文本的接受,对研究古代医籍语-图现象的历史和特质颇有价值和意义。

1 《黄帝蝦蟇经》文献考证

《黄帝蝦蟇经》之名不见于历代目录学著作,与其相类书籍最早见载于《隋书·经籍志》,计有三种:《黄帝针灸蝦蟇忌》,一卷;《明堂蝦蟇图》,一卷。另“《黄帝针经》九卷”下注云:“梁有……徐悦、龙衔素《针经(注:“经”字原脱)并孔穴蝦蟇图》三卷……亡。”[1]《针经并孔穴蝦蟇图》在当时已亡佚,《黄帝针灸蝦蟇忌》《明堂蝦蟇图》二书当时虽见存,但不久也已亡佚。直至清末民初丁仁《八千卷楼书目》载有“《黄帝蝦蟇经》,一卷”,并加按语云“旧本题神农黄帝撰,日本刊本”[2],可见其所记藏书为日本传入。日本文政六年(1823)癸未敬业乐群楼新雕《卫生汇编》辑录有《黄帝蝦蟇经》,为和气氏奕世所传,丹波元简自白川侍从处借抄而来,其跋语云:“《黄帝蝦蟇图》一卷,丙辰秋转借自白川侍从,钞而得之。”[3]56对于该书之渊源,丹波元简认为即《黄帝针灸蝦蟇忌》一书,“按《隋·经籍志》,《黄帝蝦蟇忌》一卷,正斯书也。渺茫不经,置而无论,千载遗编,倏发幽光,宜珍惜也”[3]56。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此日本文政六年刻本,后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据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刊本前言所述,国内另有吴兴陈祖同氏所见另一版本,其云:“吴兴陈祖同氏,曾于宜都杨仁山处,见有别一版本,并据以录副,内附有《医心方》引《虾蟆经》佚文十一条,及华佗人神所在日注,为此本所无。现据陈氏抄本拍照,附录于后,以供参考。”[3]2

《黄帝蝦蟇经》是否即为《黄帝针灸蝦蟇忌》一书,后世又是如何流传,乃至传至日本,都有待细细考证。据《太平御览》卷四天部引《抱朴子》之言:“《黄帝经》有蝦蟇图,言月生始二日,蝦蟇始生,人亦不可针灸其处。”[4]与该书内容相类,可见《黄帝蝦蟇经》一书其来已久应属不误,丹波元胤据此并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认为该书成书于汉代,其跋语云:“《黄帝蝦蟇经》轴子一卷,先子借录之列相白河侯,其书虽全然出于假托,而《太平御览》引《抱朴子》曰:‘《黄帝经》有蝦蟇图,言月生始二日,蝦蟇始生,人亦不可针灸其处。《隋志》又有《明堂蝦蟇图》一卷、徐悦《孔穴蝦蟇图》三卷,则知晋宋间,已行于世。’据此,则其书似出于汉人者矣,旧钞颇多伪舛,然世久失传,无他本可校,今虽明辨其为误写,不敢妄改,唯换轴为册,付诸开雕,览者益足以知非晚近假托之书也。”[3]56-57

2 《黄帝蝦蟇经》中的插图

《黄帝蝦蟇经》全书共分9个部分,前五部分为针灸疗法禁忌,分别为黄帝蝦蟇图随月生毁避灸刺法第一、年神舍九部法第二、六甲日神游舍图第三、择五神所舍时避灸刺法第四、五脏出属气主王日避灸刺无治病第五,依日月、年岁、甲子、十二时辰、四时等节律的针刺时间选择术;后四部分所述宜忌则不局限于针灸疗法,适用于广泛的疾病治疗,包括四时禁处绝离日及六甲旬中不治病日法第六、推天医天德生气淫第七、诸合药服药禁忌日时法第八、诸服药吉日吉时及灸火木治病时向背咒法第九(注:该书篇题目录与正文有异,上述均为正文中所示标题)。该书共有插图41幅,分别在黄帝蝦蟇图随月生毁避灸刺法第一、年神舍九部法第二、六甲日神游舍图第三,大体可分为三类。

2.1 日中三足乌图

日中三足乌图[3]2(见图1)又可称为日斗图。该图为本书首图,位于“黄帝蝦蟇图随月生毁避灸刺法第一”标签页,正中上方,其下文曰:“日斗者,色赤而无光,阳气大乱,右日不可灸刺,伤人诸阳经,终令人发狂也。”[3]2是根据日象所述针刺避忌,反映的是日-人相应的思想。

图1 日中三足乌图

所配日中三足乌图与文中“日斗”相应,乃是太阳异常之象。《唐开元占经·日占二》载:“黄帝曰:凡日斗,以日中三足乌见为正。日斗也,常以日出食时候,若三足乌不见者,不为斗也。”[5]225《乙巳占》云:“日斗者,日中三足乌见,常在日出至食时候之,或离而复合,白日与黑日斗。”[6]何为“日斗”?按《唐开元占经》和《乙巳占》所云,日斗之象多出现在日出至食时之间,按其“离而复合,白日与黑日斗”所述,似为日食(日蚀)。日本文政六年《卫生汇编》本《黄帝蝦蟇经》第一部分标题目录所示为“蝦兔图随月生毁日月蚀避灸刺法第一”,且此部分文末与开篇“日斗”相应,记有月蚀灸刺避忌,其云:“月蚀者,毁赤黄而无光,阴气大乱,不可灸刺伤之,经络脉发气,鬲中满塞不通。”[3]33以此上下文照应来看,“日斗”有可能为日蚀。亦有学者认为日斗是我国古人描述太阳黑子现象的专用名词之一[7]。据《汉书·五行志》:“元帝永光元年四月……日黑居仄,大如弹丸。”“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8]《后汉书·五行志》:“中平四年三月丙申,黑气大如瓜,在日中央。五年正月,日色赤黄,中有黑气如飞鹊,数月乃销。”[9]如此看来,三足乌为黑子的形象化描摹不无可能。日斗乃天之异象,古人认为天人相应,必有灾荒,《乙巳占》云:“日斗者,日中三足乌见……其国相攻,天下有兵,不出三年,天下大饥。”[6]《唐开元占经·日占二》引《海中占》曰:“日斗月蚀……主病胀、偏枯、口舌、咽喉、心腹。”[5]225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太阳与鸟相联系由来已久。《楚辞·天问》王逸注云:“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10]58即是将太阳想象成鸟,是古人对太阳在空中高悬运行形象化思维的结果。《山海经·大荒东经》首次将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想象成“乌”的驮载,其云:“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11]这种驮载太阳的“乌”有时亦会放于太阳之中,《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12]221此“三足乌”乃是太阳阳气之象征,尤其是“三足”之象,古人以其奇数而认为是阳之符号,《唐开元占经·日占一》引《春秋·元命苞》云:“元开阳为天,积精为日,散而分布为大辰天一。阳成于三,故日中有三足乌。”[5]206张衡《灵宪》:“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鸟,象乌而有三趾,阳之类,其数奇。”[13]777三足乌的形象在出土器物和画像石、画像砖中并不陌生,1974年至1975年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1号墓乙室中出土两件形态相同的三足乌形尊[14]。1961年春,河南永城固上村汉画像石二号墓出土了典型的三足乌图像,“日轮为环形……日轮中间刻三足乌,身部残,仅留三足和腹部。日轮下刻苍龙,残存龙尾”[15]。河南唐河县针织厂汉墓也出土了典型的三足乌画像石,“画面左刻一白虎,右刻一日轮,日内刻一‘引颈垂尾,翘翘疾走’的三足乌”[16]。西周三足乌形尊估计是利于器物放置的造型,并无其他意蕴。画像石、画像砖中三足乌的出现,就目前所看到的文献,多象征太阳,如河南永城固上村墓室中三足乌图像同样位置亦刻有蟾蜍、玉兔捣药月轮图,二者并置明显是日月的象征,是汉代视死如生墓葬文化的体现。或者和汉画像石中常见的西王母神话题材相关,《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西王母……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17],是汉代墓葬中彰显长生愿景的重要文化元素。此种语境下的三足乌应为吉祥、神使的象征,似非灾异之象,要与日斗的三足乌形象区别看待。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虽“黄帝蝦蟇图随月生毁避灸刺法第一”主体内容是阐述依照月相时间节律的灸刺避忌,但开篇论及日异象的灸刺避忌,其尊阳思想显露无疑。中国医学认为日乃为阳气之总属,《内经》即云“日为阳”(《素问·阴阳离合论》)[18]71,“积阳为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8]54,“天运当以日光明”(《素问·生气通天论》)[18]35,人体之阳气的运行、盛衰与日密切相关,故而太阳异象会影响生物节律和人类健康,甚至导致疾病发生。

2.2 蝦蟇兔月图

全书共有30 幅蝦蟇兔月图,圆月中有蟾蜍、玉兔和桂树,通过蟾蜍和玉兔所露之相来标明月之生毁,1—15日为月升,16—30日为月毁,如“月生一日,蛤蟆生头喙”[3]3,“月生二日,蛤蟆生左肩”[3]4,“月生九日,兔生头”[3]11,“月毁十六日,蛤蟆始省头”[3]18等。月中有蟾蜍,就目前文献所及,最早见于汉代,《淮南子·说林训》载:“月照天下,蚀于詹诸。”注云:“詹诸,月中蝦蟇,食月。”[12]556而此蟾蜍乃为奔月嫦娥所化。《初学记》卷一引古本《淮南子》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19]4张衡《灵宪》亦云:“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13]777月中玉兔的传说由来已久,但源于何处难以确考。《楚辞·天问》云:“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10]52宋代朱熹认为此处即表明月中有兔,其在《楚辞集注》中云:“此问月有何德,乃能死而复生?月有何利,而顾望之兔常居其腹乎?”[10]52但现代学者闻一多对此表示质疑,在《天问·释天》中列举11条例证认为“顾菟”为“蟾蜍”之异名,并推测玉兔传说起源云:“盖蟾蜍之蜍与兔音易混,蟾蜍变为蟾兔,于是一名析为二物,而两设蟾蜍与兔之说生焉。”[20]日本有学者认为月中有兔似乎源自印度传说[21],但并未进行详考,仅是臆测。蟾蜍与兔并居于月,亦与阴阳观念有涉,《初学记》卷一引《春秋·元命苞》曰:“月之为言,阙也。而设以蟾蜍与兔者,阴阳双居,明阳之制阴,阴之倚阳。”[19]9《艺文类聚》卷一引刘向所撰《五经通义》云:“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阳也。”[22]蟾蜍在前为阳,玉兔在后为阴,月阴无法独明,必因阳而明,亦是汉代阴阳观念和尊阳思想的体现。

2.3 人气、年神、日神所处图

2.3.1 人气所在图

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相应,人体在不同时日人气所在不同,本书中蝦蟇兔月图下方对应绘有人气所在人形图。所谓“人气”,《黄帝蝦蟇经》认为是“蝦兔神所在处”[3]33。图像为裸体人形,全身尽具,线条简单流畅,指示人气所在部位,并予以文字标注,以示此处不可灸或刺,倘若灸刺则易伤人。兹以月生一、十和月毁二十、三十日为例,图文表列如下(见表1)。

表1 月生毁人气所在图示例

2.3.2 年神所舍图

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和人体生理生长周期相应,人的一生中人体气血流注在不同年岁各有所旺。《黄帝蝦蟇经》以人的寿命108岁为限,9年为一周期,每12个年份各有年神所舍,《年神舍九部法第二》记述年神所舍九部云:一有神宫部,二有大敦部,三有巨部,四有颈部,五有下承部,六有天部,七有阙庭部,八有胫部,九有地部。年神所舍,不可灸刺,“九部者,神所藏行,不可犯伤……夫神上法天,而下行无已,终而复始,故必慎之。神所在,不可灸刺。当其年神伤之,致死也。”[3]33与九部相应,绘有年神所舍人形图,辅以文字、符号标示年神所舍部位。不知是原著阙误,还是抄写疏漏,个别年神所舍文字有所缺失。年岁年神所舍与所舍图示例如下(见表2)。

表2 年岁年神所舍与所舍图

2.3.3 六甲日神游舍图

以六十甲子为周期,每日各有日神所在之处,《六甲日神游舍图第三》云:“凡灸针之,谨避六十日节,灵符所舍,犯之致死。”[3]39“六十日神所在处宜避针灸,不避致害。”[3]42此部分开篇即绘有人形图[3]39(见图2),在人体部位标注六十甲子日,以示灵符所舍部位。

图2 六甲日神游舍图

六甲日神游舍图后,即对六十甲子日神所在部位予以一一说明,现表列如下(表3)。

表3 六十甲子日神所在部位表

3 《黄帝蝦蟇经》语-图互文现象

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特质鲜明的读图传统,古老汉字的图像意味即为明证。中国书籍自古“图书”二字常联用,如《韩非子·大体》:“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23]宋代文献大家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阐述了图-书互文的重要性,其云:“河出图,天地有自然之象;洛出书,天地有自然之理。天地出此二物以示圣人,使百代宪章必本于此而不可偏废者也。图,经也;书,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图,植物也;书,动物也。一动一植,相须而成变化。见书不见图,闻其声不见其形;见图不见书,见其人不闻其语。图,至约也;书,至博也。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故人亦易为学,学亦易为功,举而措之,如执左契。后之学者,离图即书,尚辞务说,故人亦难为学,学亦难为功,虽平日胸中有千章万卷,及置之行事之间,则茫茫然不知所向。”[24]医籍中有插图由来已久,马王堆汉墓出土《养生方》中有女阴部位图,出土帛书《胎产书》绘有“人字”图、“禹藏”图。但就目前所见,《黄帝蝦蟇经》是现存最早的插图丰富、系统,且语-图关系鲜明的医籍,是典型的语-图互文文本,充分反映了我国医籍早在汉代语-图互文意识已经非常突出。

3.1 《黄帝蝦蟇经》语-图互文的外在形式

《黄帝蝦蟇经》语-图紧密契合,从位置上来看,多以图文并置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具体地说,有上图下语、左图右语、先图后语等。

3.1.1 上图下语

图像先行呈现,继以文字阐释。如日中三足乌图共1幅、年神所舍图共9幅,均为图文在页内上图下文并置、一一对应。此种形式先以图像给予读者以视觉冲击,引起阅读兴趣。读者阅读下文,并通过与上图的对照呼应,在图像媒介和语词媒介信息融合共生的触动下,可以加深信息获取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3.1.2 左图右语

中国古代自古有左图右书的传统。古代书籍,右为上、为先,此种语-图形式亦可称之为先语后图。如蝦蟇兔月图、人气所处图,一页之内左图右文并置、一一对应。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蝦蟇兔月图与人气所处图亦是上下并置、一一对应,上为蝦蟇兔月图、下为对应人气所处图,可谓天人相应的生动写照。按照阅读习惯,此种形式先以文字描述,后以图像呈现,以图的形象化、直观化深化对文字的理解。而且可以呈现文字所无法传达的具体信息,如人气所在部位,文字传达和图中直接标示相结合方能给读者以精准的信息输入。

3.1.3 先图后语

如六甲日神游舍图。宽泛来说,六甲日神游舍图亦属于图文并置、左图右文的语-图形式。该图页内右书“凡灸针之谨避六十日节,灵符所舍,犯之致死”一行文字,但六十日灵符具体对应所在部位文辞较多,随后继以2页文字详细阐述,整体呈现出一图页居先、图后数页文字详解的先图后语语-图形式。

3.2 《黄帝蝦蟇经》语-图内蕴互文方式

《黄帝蝦蟇经》语-图互文除外在位置形式上的多样外,其内蕴上亦存在因文生图、图中带文、图外生文、图文反哺等多种互文方式。

3.2.1 因文生图

图像基于文的描摹,是文的具象化、直观化,图源于文。如蝦蟇兔月图、人气所处图,图像即是对文字信息的直观化、形象化展现,叙述的媒介由“语词”转向“图像”。

3.2.2 图中带文

《黄帝蝦蟇经》人气所在图、年神所舍图、六甲日神游舍图均为图中带文。与文学作品插图中的图名、题诗、说明性文字、标题、图注、刻工姓名等“款识”对图像起到补充说明、渲染烘托不同,此处图中文字均为标示性文字,用以指明人气、年神和日神位置所在。

3.2.3 图外生文

如日中三足乌图,文中仅言“日斗”,并未描述日斗之相,此以图证之。图是文化的记载和呈现,超越于“语词”文本,增补了语词未传达的信息,丰富了文本信息量。

3.2.4 图文反哺

图与文有双向的回归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并非止于看“图”或读“文”,而往往要由“图”返“文”、由“文”返“图”,图文对照,在把握图像和理解文意中达到图文的融合,形成图文并茂的信息接受。

与文学作品插图可能具有的暗示、遗漏、溢出不同,《黄帝蝦蟇经》中的图像则是紧扣文字描述,虽无法完全做到客观、精准,但与语词文本的黏合度很高。这也是多数医籍插图的共同特质,绘画者往往没有超越语词文本的个人观点和特殊赋意,一般不会产生画外之像,而是高度关注图与语词文本的黏合,以客观、精准为追求。

3.3 《黄帝蝦蟇经》语-图互文的哲理意蕴

《黄帝蝦蟇经》语-图互文折射出天人相应的哲理意蕴和天地人相通的开放身体观念,是中国医学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直观、形象的呈现。

3.3.1 天人相应的哲理思想

《灵枢·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18]1446针刺中时间节律的禁忌皆缘于人体之气血与天地运行相应和。《黄帝蝦蟇经》中人与天地相参的文化信息无论是通过语词媒介还是图像媒介均有呈现。蝦蟇兔月图与人气所处图上下并置、一一对应,就非常直观、鲜明地传达出人参天地的文化信息。语-图之间的互文性更是将人参天地的文化信息充满张力地予以呈现。

3.3.2 天地人相通的开放身体观

人都有一个身体,但中西方对身体的认知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基于主客对立、天人相分的理念,西方将身体视作独立运化的器官组合体,中国自古则将身体视作与天地大宇宙相通达的小宇宙。《灵枢·邪客》:“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18]1347《吕氏春秋·有始览》:“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25]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三《人副天数》篇云:“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26]《黄帝蝦蟇经》向我们展现出的即是与宇宙自然之气激荡相应、呼吸与共的开放化、系统性的人体。与语词文本相应的图像系统、天人相应的图像呈现、身体各部位的标示符号均生动地呈现出身体在天地宇宙之气的影响下,形成了自身的运行体系,从而与宇宙之气同频共振、同步运化。

猜你喜欢
蟾蜍黄帝图像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摄像头连接器可提供360°视角图像
蟾蜍是谁?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远行的蟾蜍 外一篇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大龄海蟾蜍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