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考试对学生的考查以能力立意為导向,突出主干知识、强调关键能力、聚焦核心素养。如何在中考复习知识体系下突出学生能力立意是需要我们关注的要点。文章对近两年湖州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试卷评测的导向进行分析,探析中考复习的“精度”“深度”“广度”和“力度”等策略。
关键词:能力立意评测;《道德与法治》;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4-0151-04
新颁布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学科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2020年,浙江省取消了中考考纲,《道德与法治》学科考查的知识范围骤增,从以往的聚焦知识走向更广泛的学科背景的考查,从以往的关注解题能力走向突出综合能力和素养立意的考查。
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考点多、时政性强、能力要求高。要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梳理整合六册教材考点,完成各类专题的分散性和系统性复习。在初三中考现行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了老师们在中考复习中的困境。特别是取消考纲的两年中考复习中,教师们左右顾虑,担心讲多了,更害怕没有讲。老师们在复习中缺乏对知识聚焦的精度、体系建构的深度、素材撷取的广度、素养培育的力度。中考考查的内容多,范围广,如何在庞大的知识体系下突出学生能力立意是需要我们关注的要点。
一、 能力立意评测的导向分析
虽然中考取消了考纲,但是中考命题方向基本上遵循“以学生为中心”“落实核心素养”等要求,在材料选用、问题编制、形式呈现、答案评标等方面具有浓厚的学科特色。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等是多年学业考试要求中稳定不变的因素。近两年来,湖州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紧跟时代步伐,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命题重点,以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为命题背景,更加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具体表现在更加突出主干知识、更加强调关键能力、更加聚焦核心素养三个方面(见表1)。
(一)突出主干知识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主干知识是指教材中学科专有名词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实践路径等内容。主干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探究实践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才能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当然,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不仅仅只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识记能力,“知道”是最低层次要求,“理解”是较高层次要求,“运用”才是最重要的。中考试题侧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找准教材主干知识与生活实际的链接点,合理运用主干知识解决问题。根据表1分析,近两年湖州卷中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国情教育几个模块主干知识考查的分布基本均衡,且主干知识的考查以“运用”为主,并呈现上升趋势。
(二)强调关键能力
《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包括信息提取、解读和表达能力,包括研究和挖掘文本、漫画、图标等材料的关键信息,并能用恰当的学科语言进行阐述;教材知识的精准调动和灵活运用能力,即能够根据试题材料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和合理运用知识点进行解题;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即能够对生活中面临的事实和问题从多个视角进行思考和判断;真实情境下的活动体验与实践探究能力,包括观察、推理、分析、判断及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当然,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往往呈现整体性,在同一试题中交叉考查学生多个能力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三)聚焦核心素养
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道德与法治》主要考查政治认同、理性思维、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学科核心素养。试题重点关注思想性、教育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能运用学科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根据表1,近两年湖州卷试题素材的选择面广、点热、综合性强,如国家层面最新的法律法规,科技、经济等方面的最新成就,模范人物、典型人物事迹……试题基本涵盖了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尤为关注政治认同素养。试卷更立意于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坚定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 能力立意测评导向下的复习策略
《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与新课教学相比,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重组和建构,更加注重把知识运用于具体的情境分析和理解。因而,在复习中要关注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掌握、关键能力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尤其是在初三中考总复习阶段,更要立意于复习的“精度”“深度”“广度”和“力度”,提高中考复习效率。
(一)立足课程标准,建构知识体系,把握复习“精度”
初中学业水平试卷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历届毕业生所用教材为依据而命制。学科涵盖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大主题,教材内容涉及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个板块,四大主题贯穿于三大板块之中。学科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七年级以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八年级以法治意识教育为主,九年级以国情教育为主。中考复习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将框、课、单元知识进行融合构建,并将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重构单元知识体系,建构四大主题知识框架和三大板块内在逻辑。
如九年级教材分为“富强与创新”“民主与法治”“文明与家园”和“和谐与梦想”四个单元,这一册教材主要涉及“我与国家”的内容,以国情国策教育为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本册教材的关键主线。因此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是本册内在逻辑线索。
教师在复习时,可以将每一类建设作为一个单元主题。以一个知识点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联想”和“联结”。把每个板块的核心知识点吃透、串联,形成复习知识网络,从而达到“精入全出”的效果。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例,教材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分为“延续文化血脉”和“凝聚价值追求”两框内容。中华文化是什么,为何要延续文化血脉,怎样凝聚价值追求是该专题复习的重点。首先,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找准关键词,厘清逻辑主线(如图1)。其次,学生可根据关键词的内在逻辑自主复习本专题的主干知识。以单元或主题进行复习,有助于学生吃透教材,把零散的知识点联结起来,进一步挖掘文本深度,提升学生对主干知识的获取、归纳和运用的能力。
(二)培养关键能力,设计阶梯性问题,把握复习“深度”
复习是引导学生利用重建的知识体系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问题的解决程度,更要关注学生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中考复习不能停留于学生“知道”的层面,由“知道”进阶为“运用”才是重点。设计阶梯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复习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内化。学生在完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复习的积极性、掌握巩固知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
例如复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第一层次问题(知道、识记):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第二层次问题(理解、感悟):结合生活实例,说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层次问题(思辨、运用):结合时政材料,对人物言行进行辨析,并说说青少年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层次问题(内化、升华):根据复习要点,架构主干知识体系,并能运用主干知识合理设计问题。
问题是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关键能力的联结点,学生在阶梯性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对主干知识的掌握层层推进。知道识记、理解感悟、思辨运用,层级递增、任务深化的问题让学生的复习任务指向更明确,复习内容要求更深化。
(三)联系生活热点,找准真实实例,把握复习“广度”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的学科。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加強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深入挖掘素材的有效信息和设问的思维内涵,是中考的大方向。“湖州安吉余村、溇港、钱山漾遗址”等地方素材在中考试卷中频频出现,呈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味。中考复习要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实际事例作为主要素材进行剖析,将主干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为道德教育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提供良好的平台。以“精神文明建设”专题复习为例,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浓厚的文化味儿,将主干知识与生活多元文化元素相链接,开展文化主题的探究问题设计,拓宽中考复习的广度(见表2)。
(四)培育主流价值观,涵养核心素养,把握复习“力度”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强烈爱国主义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中考试题素材选取了具有教育意义的话题,引导学生在读题解题中感受家乡和祖国的美好与伟大,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洗礼,涵养家国情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的美丽湖州建设,“抗疫精神”指引下的逆行出征,“伟大建党精神”指引下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一幅幅“美丽画卷”蕴含在试题之中。复习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再提升,与新课教授相比,更关注对知识的深化和运用,对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对情感价值观的升华。
以“当代中国与世界”单元复习为例,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学会以全球视野与辩证的眼光认识并正确对待中国对世界的责任与担当,感受到今日中国对世界的深远影响。复习时,选取全球治理大事,如“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担当”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案例,了解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在融入世界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可以围绕机遇和挑战,如“中美贸易、国际关系、科技竞争”等案例。在具体案例分析中掌握中国提升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具体做法,进一步感受大国风范、大国担当,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
三、 能力立意评测导向下的复习成效与启示
(一)立足课标,目标更清晰
课程评价的标准是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策略的重要指引。《课标》指出:学业水平考试要注意正确处理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任务、情境之间的关系。如在复习主干知识时,围绕《课标》进行单元知识体系建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学懂弄通学科知识的结构与脉络,提升初中学段知识整体感知度和敏锐度。
(二)关注能力,素养更提升
中考试题的命制从学生的视角选择生活化、情境化素材,从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真实体验。在中考复习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科学思辨,提升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如在专题复习中引导学生进行“中华文化”的现实探索,学生在“文化”知识结构梳理和整合中内化知识,在时事热点剖析中理解中华文化,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策略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话题,除了要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基础,更要积极地研究当下学科测评的变化。尤其是中考考纲取消后,学科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立意的评测。因而在中考复习中要把握复习的“精度”“深度”“广度”和“力度”,注重学科的思想性和教育性。立足课程标准,建构单元体系,关注生活热点,以主干知识为基础,以关键能力为载体,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达到思政课程的实施效果,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将复习的过程转化为知识再建构、能力再发展、素养再形成的重要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秦尊军.在深度探究中厚植家国情怀[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6):11-13.
[3]孙权军.高考评价体系在中考《道德与法治》命题中的体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65-66.
作者简介:吴晶晶(1987~),女,汉族,浙江湖州人,浙江省湖州市环渚学校,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