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飞
(山东建筑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250101 )
加快新文科建设是提高高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能力的重要路径。2018年10月,教育部提出“拔尖”计划2.0,新文科建设提上日程;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和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推出“六卓越—拔尖”计划2.0,正式启动新文科建设;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并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标志着新文科进入部署实施阶段。(1)魏志鹏、杨克虎:《循证社会科学视角下的新文科建设路径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根据教育部的学科分类标准,传统的文科内涵主要包括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而新文科则是以文科内涵为基础,适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需要,形成交叉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和交叉专业等(2)樊丽明:《凝心聚力 创新建设 开创文科教育新未来》,《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24期。。因此,肩负起时代的使命,推动新文科建设,引领人文社会科学的新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为了促进跨学科创新、加快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支持新文科建设,《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20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研究方法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引领学术发展”。因此,思考新文科理念的落地方式,力争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3)魏建、彭冠龙:《“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普通地方高校如何打造“金课”》,《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把新技术融入文科实验课程中,促进专业交叉融合,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文科实验教学模式。首先,应当改变传统的实验室建设观念,推动新文科实验教学的改革。在新理念的引导下,改变传统人文社科专业的研究方式,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充分施展新文科实验教学对学科融合、前沿问题研究的桥梁作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锻造,在现有基础上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形成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4)王震宇、薛妍燕、邓理:《跨越边界的思考:新文科视角下的社会科学实验室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12期;刘虎、王勤、冯建刚:《“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重塑文科实验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探索》,《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年第9期。其次,在新文科实验教学中,要依托高校优势,找到实验教学的定位和思路,突出学科特色。受限于人文社科专业性质,文科实验教学无论在应用数量还是教学方法上都与理工科实验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我们要摆脱实验室趋同建设和盲目遵循理工科建设的标准,紧紧围绕学科特色强化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新文科的实验教学要不断融合现代技术,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更好地提升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通过完善虚拟仿真实验室的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实验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加强资源共享与多学科共建,丰富实验教学的内涵。(5)权培培、段禹、崔延强:《文科之“新”与文科之“道”——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思考》,《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当下,我国对新文科实验教学的探讨主要从几方面展开:一是对新文科的理念阐述和建构思路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新文科的本质和内涵:新文科不仅是对传统文科的改造与变革,更是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需要坚持思维创新,立足人文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6)陈凡、何俊:《新文科:本质、内涵和建设思路》,《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刘曙光:《新文科与思维方式、学术创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同时,学者们通过宏观指导或是具体学科建设提供了新文科建设的行动框架,认为应该对文科进行增量改革,倡导打破学科壁垒,培育新的交叉学科,推动学科融合发展。(7)方延明:《“新文科”建设:何以必要及如何可能》,《江海学刊》2020年第5期。有学者更具体地提出,艺术、图书情报 、经管和历史等学科需要与新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抓住新文科建设契机,助推学科发展。(8)梁志、章义和等:《“新文科”理念下的历史学本科人才培养路径初探》,《历史教学问题》2020年第5期;张久珍:《图情档学科建设需要与新时代发展接轨》,《图书与情报》2020年第6期;金波:《紧抓新文科建设机遇 推动学科转型发展》,《图书与情报》2020年第6期。二是反思传统文科实验教学中留存的问题,研究新文科实验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学者们结合现有文科实验室建设情况,认为其在发展水平上距离理工科实验室还有一段距离,在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上存在一些问题,并进一步分析新文科背景下文科实验室的建设路径,在实践中提出整合教学实验资源、完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建新型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等(9)胡春瀛、王一柏:《文科实验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年第11期;陈文倩、宋军等:《高校实验教学体系创新性构建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年第3期。。三是研究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强调结合虚拟仿真技术建设新文科实验室。虚拟仿真技术在创造学习情境和语言环境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提升体验式学习效果,改革传统教学方法(10)刘德建、刘晓琳等:《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的潜力、进展与挑战》,《开放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同时还可以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现代技术与实验教学相融(11)高东锋、王森:《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对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影响与应对策略》,《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10期。。此外,实验室建设还需要对环境设施、软硬件平台以及教学资源等进行关注,强调实验教学的创新与互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课程评价将是未来学者们探讨的重要内容和方向(12)袁久和:《我国高校虚拟教学研究热点与动态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19年第6期。。
这三类研究都反映了目前对新文科实验教学的重视,主要涉及新文科建设路径、高校开展文科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情况等,但较多集中于文科实验室建设路径而较少探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并且大部分研究都还停留在定性分析方面。本文在了解新文科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依托问卷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支撑,结合文献中对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及其建议,深入分析本次调研结果,探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助力新文科实验教学发展。
传统的文科实验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为深入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对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实验教学评价以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需求调研。本次调研的对象是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的教师与学生,既有北京工商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等本科高校,也有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了解文科实验教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探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优势和发展模式,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问卷的制定参考了李壮成(13)李壮成、黄明东、张栋:《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建设现状调查研究》,《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和龚成斌等(14)龚成斌、曹雅仪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需求现状——基于西南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需求问卷调查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11期。学者对专业课程、实验教学、虚拟仿真实验等内容的评价体系,共设计了两类匿名问卷,分别针对高校教师与高校学生。设计的问题遵循由浅至深原则,问题内容涵盖: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对所在专业实验教学在教师队伍、课程内容、平台资源、考核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满意度评价,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需求程度以及影响因素等。在题型设计中,对实验教学满意度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需求度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测量,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5分代表非常同意,并通过多选题以及填空设置,更加详细地了解高校师生的看法,弥补可能存在的缺漏问题。使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分析,实验教学满意度和虚拟仿真需求度量表的标准化Cronbach α信度系数值分别为0.965和0.955,效度KMO值分别为0.967和0.909,问卷信效度表现良好。
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线上问卷,共回收问卷2008份,将答题时间过短、题目填写有误和答案全部重复等无效问卷剔除后,获有效问卷1761份。其中,回收有效教师问卷188份,占10.68%:从职称构成看,副教授所占比例最大,高达40.96%,其次是讲师、教授和助教,分别占比为32.98%、16.49%和9.57%;从教师教龄看,5年以下占26.06%,5-10年占7.98%,10年以上占65.96%;从所教专业看,管理学、文学、经济学和法学专业占比较大,分别为27.13%、20.21%、17.55%和16.49%,其他专业占比较小。回收有效学生问卷1573份,占89.32%:从学生年龄来看,20岁以下占72.09%,20岁以上占27.91%;从最高学历来看,大学本科所占比例最大,为57.85%,其次是大学专科占31.34%,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历占比较少;从学习专业来看,管理学和经济学专业占比较大,分别为44.95%和31.15%,文学专业占7.69%,其他专业占比较小。调查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教师和学生有效问卷的分布情况
本调查涉及高校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以及高校师生对实验教学的看法,本节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相关文献集中讨论高校现行文科实验教学的设置情况及其存在问题。
由于对文科实验教学存在观念上的偏差,实验教学在高校文科专业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或是大力推广。从调查的结果来看,29.26%的教师和36.75%的学生表示在教学中并未进行实验教学和学习。在进一步探究未进行实验教学的原因时,不了解实验教学概念和认为本专业不需要通过实验教学来达成实验目标的人数最多。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有27.17%的人认为本专业未开设实验教学的相关课程;有25.75%的人认为本专业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参见图1)。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文科不需要实验室。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文科实验室建设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资金支持等,文科实验课程的设计与管理存在对理工科经验的一味模仿和学科建设滞后的问题。(15)徐玖平、李小平:《突破障碍 探寻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24期。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通过假期实践等阶段性的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教学作为过渡环节的使用不足,使得学生未能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应用方法和适应工作场景的能力等。(16)董海军、凌伊:《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年第3期。因此,实验教学的发展由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目标方向而受到限制,不能满足新文科建设的客观需要和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
图1 所在专业不存在实验教学的原因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对与专业契合度、教学结合以及课上实际操作占比情况进行了考察,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和学生一致对实验教学课程内容与专业契合的情况评分最低,分别为3.744和4.217(参见表2);不同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评价差异较大,经济学和法学专业的教师评价较高,历史学和法学专业的学生评价较高,哲学和艺术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给出的评价都较低;此外,教师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评价均明显低于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软件、硬件支持,文科类的实验课程大多为简单的办公自动化应用或是演示性的实验,实验项目内容和形式单一;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互动式教学;加上一些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更新缓慢,没有很好地运用现代技术和侧重专业前沿领域,与专业的契合度不高,实验教学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无法较好地实现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与综合能力培养。
在平台资源方面,主要从实验室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以及资金支持等方面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中,得分最低的一项都是实验室的资金和技术资源支持情况,分别为3.346和4.052(参见表2);法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专业学生对实验室平台资源方面评价较高,艺术学和教育学专业学生对实验室平台资源评价较低;此外,通过x2检验,教师和学生对于实验教学平台资源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教师问卷的得分情况明显低于学生问卷。与理工科相比,传统的文科实验室在技术和资金资源上相对匮乏,文科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存在设备不全或设备落后等问题,并且在技术平台的建设上,没有形成成熟的资源共享平台,专业资源更新较慢,未能突破专业壁垒。同时,虚拟仿真技术等现代技术在文科实验室中的应用严重不足,教育部在2013-2015年共批准3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其中文科类仅13个。实验课程中对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利用不够重视,限制了实验教学水平,未能开发多功能综合性实验课程。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主要调查了授课教师的实验教学态度、具备的专业素质以及掌握的实验方法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师和学生问卷中,评分最低的一项均是“教师对实验设备状态清楚和实验指导方法正确”,得分分别为3.955和4.283(参见表2);除哲学专业的学生对教师人才队伍的评价较差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对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评价较高;同时,在教师问卷中,哲学和艺术学专业的教师给出的评价较低。实验教学的教学团队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但目前文科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还有待提升,同时缺乏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一方面,对于专业的实验教学能力和方法,部分教学人员了解和掌握不足,尽管学术水平较高,但在专业技能方面短板明显;另一方面,文科实验室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专职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归属教学辅助岗位,存在学历层次不高,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导致专业教学任务完成质量不高。因此,实验技术人才队伍需要同时注重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教师团队整体专业素质。
在考核机制上,根据是否有实验报告等体现实践特性的考核方式和平时成绩、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合适的成绩评定办法展开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和学生评价最低的一项是“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考核方式能体现实践特性”,得分分别为3.932和4.247(参见表2);除艺术学专业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评价较低外,其他专业学生对实验教学考核方式评价较高;此外,通过x2检验,教师和学生对于实验教学考核机制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教师问卷的得分情况明显低于学生问卷。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有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等,但在对学生的考核机制上仍有待完善。由于实验教学在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比重较小,未得到足够重视,因此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实验技术队伍的管理机制和学生的成绩考核机制尚未形成系统。在对学生的考核中,缺乏有效的成绩评定办法和激励机制,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保证教学质量。(17)邱晓幼、秦天、廖勇:《研究型高校文科实验室现状与发展路径》,《实验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5期。
表2为高校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不同维度的满意度差异。从身份来看,教师群体对本专业实验教学的满意度均低于学生群体;从实验教学的不同维度来看,高校师生对实验教学教师队伍的满意度最高,对课程考核方式和课程内容的满意度略低,最不满意的为实践教学的平台资源。
表2 高校师生对文科实验教学的满意度差异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传统文科简单利用计算机等硬件进行实验教学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应该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对高校文科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建设适应智能时代的新型课程,尤其是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本节通过总结调研问卷相关结果,集中讨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需求与优势所在,表3的结果显示:高校师生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存在较高的需求,教师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需求程度的评分为4.117,学生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需求程度的评分为4.041。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过实验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更加欢迎。
表3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需求程度
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和各种传感器组成三维的虚拟环境,通过模仿现实环境还原相关的专业教学实践程序,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知识体系的构建并提升学习效果。这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以项目课程的方式更加逼真地呈现专业内容,通过虚拟手段实现教学过程。在虚拟仿真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利用仿真实验室里的仪器设备进行专业训练,也可以通过远程登录系统自主访问网络,根据相关提示完成实验,具有网络化、开放性、易操作等特点。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可以促进资源共享”持非常认同态度,得分分别为4.176和4.250;78.31%的师生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可以开发多功能课程持认同态度,整体得分为4.189(参见表4)。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过实验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这两个优势认同程度更高。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资源共享的看法存在差异,艺术学和哲学专业的认同度低于其他专业。
从教学方式来看,调查结果显示:71.26%的被测对象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可以解决实境教学难题”持认同态度,整体得分为4.040;同时,教师和学生对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和动力”这一优势的认同程度更高,整体得分为4.179(参见表4)。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过实验教学的高校师生更加认同这两个优势。不同专业的师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存在差异较大,哲学专业学生和教师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可以解决实境教学难题这一观点的认同度明显低于其他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模拟真实的场景,对于一些无法实地进行实践的特殊工作单位,如法院、海关等部门,或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地点和实现成本较高的专业场景,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借助先进的现代技术和科技表现方式,结合课堂专业知识,能让用户在躲避危险的同时真实感受并还原大场景和专业效果。(18)周星、任晟姝:《新文科建设与一流课程建设思考》,《新美术》2020年第10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高校需要提供优良的技术条件来保证实验教学过程的完善性和安全性,运用虚拟仿真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模拟真实情形,使学生从中获得交互式和沉浸式学习,且一旦学生操作失误,也可以及时修正,减少人身危险或实验设备损失等问题的发生。
从教学效果来说,教师和学生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一观点的整体认同度最高,得分为4.195(参见表4)。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过实验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对这一优势的认同程度更高,艺术学专业的学生认同度和教育学专业的教师认同度较低于其他专业。社会实践注重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为培养这种能力提供了良好平台。一方面,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加快了信息收集和反馈的过程,可以量化学生预习、实验、结论和讨论等环节的实施情况,并及时反馈,便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学生专业实操能力;另一方面,虚实结合的教学特点可以降低实验教学成本和设备更新的建设周期,节约教学资源,提高设备和软件的利用率,使实践教学资源更加集约化和多元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19)安珊珊、唐昕怡:《文科类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与创新特质》,《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22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虚拟实验教学,有助于形成教学形式多样、课程内容多元、教学结构合理和跨学科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总体上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表4 高校师生对虚拟仿真教学优势的认知度差异
与其他学科门类相比,文科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平台搭建水平较低,对于虚拟仿真实验的内涵还不够了解,还要进一步提高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20)朱科蓉:《文科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问题与思考》,《现代教育管理》2016年第1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可以有效推进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效果,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本节通过问卷调研与查阅相关文献,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提出以下发展路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师生认为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最需要的帮助是开发多种类课程,占比高达79.17%,且71.95%和70.87%的师生认为高校还应该构建综合实验中心和提供技术管理人才服务,如图2所示。
图2 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需要的帮助
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并结合不同文科专业的特点,开发多功能、综合性的实验课程。首先,培养新的文科实验教学体系,离不开课程教材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现实条件受限下,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将前沿成果引入课程,通过实施情景化、案例化等实验课程项目,使学生获得应用技能的提升和专业实践经验,打造新文科实验课堂。(21)孙建林、贠冰、姜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年第9期。其次,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避免过分追求技术带来的同质化问题,应该结合不同文科专业特色,创设多功能课程,例如法学专业依托自身需要打造的虚拟法庭课程、经济学专业的模拟海关和模拟税务局等课程、新闻专业的融媒体和传播实验室课程等,在满足专业特色要求和融合专业前沿领域的综合考虑下,不断更新实验课程内容,并根据实验教学环节的评估与反馈进行项目调整与发展。最后,要发挥专业集群效应,开设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实验教学课程,如经贸类与英语类融合、设计类与电子类融合等,推进学科内部与学科之间的文文融合、文理融合、文工融合等综合性实验课程项目建设。
为满足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内在需求,需要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实验室资源,打造学科融合和开放共享的虚拟仿真综合实验平台,拓宽实验教学的辐射范围。一方面,要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构建虚拟仿真一体化平台,打破原有实验室功能单一的局面,建设虚拟仿真综合实验中心,满足多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的需求,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交互式体验,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和学生参与实验的自主性。(22)李平、毛昌杰、徐进:《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 提高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年第11期。另一方面,要注重搭建实验教学资源的院际共享模式。这些资源大多包含专业信息资源、实验教材和项目等,如经济学专业的微宏观经济数据库、管理学专业的公共管理案例库、文学专业的古文献研究数据库以及相关的配套使用教材等。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往往具备跨学科性和可重复性,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金。学校可以在参考各学院建设意见的基础上,搭建全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公共平台,增加院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为多学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提供服务,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离不开信息管理机制和智能化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延伸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突破了实体实验教学的限制,更好发挥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功能,通过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并进一步对实验中心的智能化设备进行定期更新与维护,保证虚拟仿真平台的正常运转和实验项目的有效开展。同时,要配套建立信息管理机制,包括教学考核机制和经费、人事等管理保障机制:一是充分发挥绩效评估作用,利用多种方式对实验教学队伍进行评估考核,如制定专门的实验教学团队考核管理规定,对工作量和教学质量进行考评,并注重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实验技术人员,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去发挥教学能力。(23)谢安建、王礼贵:《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年第4期。二是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实验课程与公共实验课程的区别,将量化评价与定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进一步规范实验教学管理,保证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三是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做好记录与反馈,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并建立实验教学过程考核机制、实验教学讨论机制、实验教学质量与水平监督机制等,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24)张进、陈苹等:《智慧物联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基本原则及内容》,《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年第3期。
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推进计划,(25)韩萌:《国家规划布局下省域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与改革发展》,《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探索校企共建共享新模式。一方面,文科专业具有与社会实践自然融合的优势,高校与企业合作既可以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又可以利用优质企业的开发实力,培育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将学校专业科研创新与企业技术实力强、实施力度好等优势相结合,鼓励企业开发虚拟实验教程,参与实验教学改革,为学生获取社会资源提供良好平台,最大限度发挥实验教学的效用。另一方面,要构建政府、高校和企业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跨专业育人机制,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提供支撑服务。例如新闻专业可以通过与新媒体企业合作,推出“新媒体+”等实验项目,为平台培养优秀的创作者的同时,深入推动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经济类专业可以与相关金融企业或银行合作,进行课程共建、1+X证书等深度合作,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管理类专业可以通过电商企业合作,开设专门的产教实验班,搭建“互联网+”平台,促进企业宣传和搭建带货矩阵,提升电商服务经验。通过利用虚拟仿真等最新技术,探索校企共振,助力产学研一体化实验教学的发展。(26)童昕、张积林:《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研究与实践》,《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新文科”建设对高校文科专业的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文社科专业应注重现代技术的引入与学科的交叉融合,尤其是发挥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加强资源共享与多学科共建,提升文科实验教学水平。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原有的实验教学存在教学观念落后、课程内容陈旧、平台资源不足、技术人才不足和考核机制不合理等问题,我们应抓住新文科建设契机,进一步探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实验课程项目,打造资源共享的虚拟仿真一体化平台,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助推产学研共享发展,构建综合型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