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莉莉 上海市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
为了更好地推动上海基础教育实现更高层次的优质均衡,顺应学区化、集团化、均衡化办学的要求,作为宝山区首批数字化转型试点校,我们积极探索宝山特色的智慧教学,借助宝山“未来宝教学助手”及上海微校的三个助手,为师生提供更均衡、更精准、更充分、更公益的教育资源,努力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城市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获得感,将“家门口的好学校”资源扩散到更多地域,让更多人师生受益。
教学助手平台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全面融入数字教材、空中课堂教学视频及配套资源体系等已有研究与实践基础,研发备课助手、教学助手与作业辅导助手三大助手,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也同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在“三个助手”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借助平台,通过资源建设与完善,积累优质教学资源;打通学校与学校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通道,共享优质教学成果;基于平台的高站位,缩短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期,力求全面实现“1+1>2”的教学成效,助力教师队伍的全面发展。
我们在“三个助手”项目启动伊始,围绕“新环境、新平台、新模式、新评价”,首先建立了由集团校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整体架构,顶层引领,由分管校长、骨干教师负责,将项目实施与教师队伍的整体培训紧密勾连,同时确定了技术人员作为开展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做到项目有引领、信息全沟通、实施有保障。
我们打造基于“三个助手”的学校教育“数字大脑”,强化智慧管理应用,构建“智能时代的高质量发展”的同侪智慧体系,最终实现区域之间同侪智慧帮扶、校与校之间同侪智慧发展、教师与教师之间同侪智慧协同、教师与学生之间同侪智慧共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同侪智慧的合作,努力达成“让学校管理更轻松、教师课堂更灵动、学生学习更自主、家校关系更融洽”的教育愿景。
为了充分挖掘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基于“三个助手”的区域化智慧教学应用平台,我们集团尝试利用多终端登录设备、多种互动工具,通过同侪教育教学设备,从“资源共享”到“教学联通”,实现集团校之间“教学模式、教研模式、评价模式以及办学模式”的有效勾连,促成校内校外智慧教学、智慧研修的不断循环迭代,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跨校联合教研、联合备课、联合上课、跨校联合培训的“四项联合”研训方式,创造“物联、数联、智联”一体化智能教育环境,为实现学校数字化转型提供助力,也为集团化办学的紧密协作提供路径,探索智慧教学的新形态。(见图1)
图1 集团同侪发展新形态
为实现“教学1+1”模式,将线上线下学习模式进行创新应用,为指导学生提供便利,为教师精准教学提供全程助教,助力教师信息素养与学科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我们集团建设“精准化指导作业群”,借助“双向细目表”将作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精准划分,并以此为基础借助人工智能提供学生“自适应”学习素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个性化支持,切实落实“课后辅导1&1”工作,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教育集团内推进“三个助手”改革,推动“三个课堂”等应用,为集团内每一个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全程助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个性化支持,有效地实现区域内教师协同发展,帮助教师“智能手拉手”,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图2 同侪教学助手流程图
在我们教师日常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每一天大家都很忙碌,备课—上课—作业—订正反馈,周而复始,但是实施下来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细细分析下来,我们会发现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新教师完全没有经验,照搬现有资源使用,没有理解教案、学案、训练题集背后的设计意图,导致教学重难点没有把握,教学成效低。
♦经验教师凭经验“兜底”教学工作,导致针对性不强,减负增效无法大面积实施。
♦优质教学资源集中在老师手中,不能及时获取更为优质的资源而使得教学没有提升。
尤其是在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集团内部学校在教育理念、管理水平、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基于“三个助手”,建立教育集团“教、研、培”一体化平台,充分发挥集团资源整合优势;实现教师之间的“四项联合”的研训方式,达成“构建智能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教育发展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在重视发挥教师个人作用的同时,要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交流、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这正道出了开展基于“三个助手”推进教师发展的现实意义。这样一种新型的模式,让教师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学习成长,打破地域的界限,给每个教师都有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同时,也因为有优秀教师的引领,教师能充分吸收集体的智慧,更新、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创造新的教学策略,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内化的教学行为。教师间既分工合作,又互为一体,既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又用智慧启迪着智慧,使教师的个性得到张扬,在教学相长中给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更好的平台。“三个助手”让教育扶智行动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使教育扶智项目辐射更多学校、更多教师与更多学生,让教育扶智的效益最大化。
“三个助手”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是在“虚”(云端)“实”(现实需求)融合中开展的,这样一种虚实融合的教学模式,促成“1+1>2”教研实效,促成“1+N”的教师的成长。
我们将“三个助手”的项目与信息技术2.0工程的研修主题相结合,定为“基于数据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确立了教研、科研、师训一体化的整校推进模式,以科研为引领,聚焦数据分析,提升教师的数据和信息素养;在教研中落实,基于数据分析开展教学改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再跟进师训,开展基于数据分析的因材施教培训,以技术赋能教师发展。这个过程中,技术赋能是贯穿始终的。开启了“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改进”的“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整校推进模式。
在运用“三个助手”的两项平台过程中,我们发现,因为这些资源和平台都是在上海市和宝山区最优秀的教研员和教师的反复打磨中呈现的资源,因此,它们对于教学的指导性和规范性是具有引领作用的。在此基础上,我们鼓励教师因材制宜,在实践中反思、积累和沉淀,使每一个教师站在专业引领的高度,成就自我发展与成长。
学校集结各备课组的力量,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基于这些优质教学资源梳理出了每个学期的知识重点,并制作了相应的教学视频以及配套的三级分层作业,教研组长和分管领导进行审核后发布给全校的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学情及需要,适时推送这些资源,同时根据“三个助手”作业反馈出的学生学习情况数据将分层作业进行相应的推进,让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和学习方式。
在“三个助手”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不断积淀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课例,许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在各项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在去年上半年举行的第四届上海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我校的两位教师获得了市二等奖;在去年下半年宝山区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数学和信息两个学科中,我校3 位教师分获一、二、三等奖;我们撰写的案例更是在各项案例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和我们在做的校本化教学资源积淀是分不开的。
作为上海市新教研项目学校,我们的“三个助手”还在新教研项目的6大通用工具量表和6项专用工具量表的规范性指导下,开展“四项联合”的教研,集思广益,寻求破解之策;相互借鉴,形成共享资源;开放时空,扩大发展空间,不断提升教研品质,促进教师发展的指导性和前沿性。
在整个新教研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突破传统教研,实现新教研在高度、广度和参与度的三个维度上的深化。
♦学科深度与教学宽度的共生发展
在教研的内容上,将传统教研活动的组织、实施以及效果评估等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基于数据采集、分析来明确学生素养的共性问题,从而确立学科教研主题,深化教研内容,提升教研品质,在此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精准、优质、高效的教研活动助力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落实与培育
♦互通有无与协同共进的整合研修
在教研的形式上,从传统的以学校为单位的教研转化为以集团为单位的教研活动,基于同侪设备等信息技术环境,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汇集优秀专家团队资源,结合学科教研主题,通过“1+N”培训应用场景,满足多校区教师联动培训,既解决了专家、优秀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又使得教师能有更大范围的展示舞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快速发展。
在近一年间,我校围绕“四度”,开展了基于数据分析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度研修:聚焦指向性强的主题和话题,达成团队成员研修的共鸣度;引领教师明确研修角色,在参与中,达成团队成员研修的卷入度;形成有效推动研修深入的机制和路径,达成团队成员研修的实用度;形成可推广可操作的经验和模式,达成团队成员研修的转化度。通过更加规范、有品质的深度教研活动来提升指向核心素养的教研品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图3 基于数据的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新教研研究框架
基于“三个助手”赋能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集团均衡发展的设想和实践,指向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亮点——让每一堂课都有生命力,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痛点——让优质均衡有生长点,为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从技术层面进行了先行探路,为打造区域内资源优质均衡赋能提供创新支撑,同时也探索人工智能支持教学的新形态。我们希望这样的一种教学新形态,最终能以信息技术工具为载体,以课堂为核心,形成集团内“教科研训”一体化建设共享的整体实施策略,形成集团内无障碍互通、集团外示范型案例的办学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