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活动图谱设计与实施策略

2022-07-21 14:26:18张莉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乐句乐曲图谱

张莉

(郑州市实验幼儿园,河南 郑州 450007)

音乐活动是幼儿艺术领域的重要活动之一,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也是儿童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音乐活动的教育目标指出,“喜欢倾听好听的声音,感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变化”“喜欢听音乐……”,在教育建议中提出,“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1]丰富适宜的音乐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整体提高,还能够帮助幼儿发展相应的审美能力,对于幼儿完整人格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2]而把音乐的基本要素进行可视化呈现的图谱,则有助于解决幼儿对抽象的音乐符号进行多元感知和学习的问题。[3]教师要基于教育目标、不同年龄阶段音乐发展水平和需求、乐曲内容、教学环节的顺序等,利用不同的图形符号、整体的结构布局以及色彩的搭配与变化,设计符合幼儿音乐教育规律和学习特点的音乐图谱。

一、幼儿园音乐图谱设计的主要问题

音乐图谱是音乐教学中常用的便于学生欣赏音乐的一种形式和方法,采用图形谱分析出乐曲的结构,让学生在读图形谱的过程中欣赏音乐。音乐图谱在本质上是把抽象的音乐符号以图画的形式呈现。具体在技术上,是利用图像和文字等方法进行音乐记谱,通过实物、点、线、图像等方式,将原本抽象的音乐节奏及音乐符号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体现音乐的旋律走向、节奏的长短及速度、音效的强弱等音乐要素。[4]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图谱虽然在歌唱、集体舞、音乐游戏、打击乐等音乐活动中普遍使用,但是教师对图谱的设计目的性存在偏差,不能有效利用图谱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教师往往在观摩活动或者展示活动中运用图谱,在日常活动中则运用较少。在比较重要的观摩活动中,教师运用图谱的目的也在于使自己教学方式较为丰富,而对于图谱真正意义的关注则较少。教师在使用图谱时,首先想到的是找现有的图谱,很少有教师自己设计和制作图谱。教师往往只关注图谱“有没有”,而缺乏对“合适不合适”“为什么”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此外,教师在图谱使用前缺乏深入思考,导致不能关注到图谱使用之后取得的效果。教师往往只关心幼儿学会了没有,而对图谱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图谱运用后的反思处于缺失状态。大多数教师在音乐图谱运用后,就直接将其放置一旁,再不问津。同时,教师对音乐图谱运用后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幼儿的参与情况等也没有清晰的目标和分析,缺失针对如何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的改良措施,这与音乐图谱参与音乐活动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幼儿园音乐图谱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图谱符号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教师在图谱设计方面,需考虑小班以具体的实物图片为主,中班则选择具体的符号,大班使用的图谱符号要更加具象、多元。比如,小班的歌唱活动《我上幼儿园》中,为了帮助幼儿记忆歌词,教师可选择写实的图形——与实物形象近似的照片图像、抽象化的卡通形象等。大班韵律活动《我们一起去郊游》中,可通过波浪线、直线和弧线等线条表现乐曲的上行、下滑的旋律,加粗的黑色圆点表示顿音,色彩的渐变暗示乐曲高潮的到来等。

(二)重视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对图谱设计的侧重点

1.歌唱活动——侧重图谱与歌词的匹配度

歌唱活动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幼儿有规律地歌唱,教育目标的重点一般是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歌词,在准确掌握节奏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跟唱歌曲。因此,歌唱活动的图谱设计应关注图片内容和歌词的匹配度。

2.欣赏活动——侧重表现乐曲风格、结构、形式

欣赏活动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幼儿感知音乐的结构和特点,教学目标的制定侧重于音乐结构的区分、乐曲风格的感知、情感的表达。因此,欣赏活动的图谱要凸显乐曲风格、结构以及表达的形式等。

3.韵律活动——侧重展示旋律的变化与重复

韵律活动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幼儿注意音乐旋律的变化与重复,因此,图谱的设计重点要放在帮助幼儿记忆韵律动作的模型上。比如韵律活动《富尼古利富尼古拉》中,该音乐节奏感强,曲调完整紧凑,中间出现一段比较特殊的声音。因此,以爬山作为图谱的基本框架是比较理想的(见图1)。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可爱的小动物角色,引导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感受音乐的固定拍。图谱中,图片内容与音乐旋律相对应,在爬山的过程中清晰呈现音乐的节奏。

图1 《富尼古利富尼古拉》韵律活动图谱

4.打击活动——侧重明确幼儿的角色与分工

打击乐活动的核心经验,主要包括节奏关键经验(合拍做动作→合句段结构做动作→合拍演奏→合句段结构演奏)和描述关键经验(用动作描述音乐内容与形式、用语言描述音乐内容与形式)。教学重点是幼儿对乐器的演绎和同伴合作。在图谱设计中,要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与分工。一般情况下,设计双排并列的图谱,一排为情节设计,一排留白,供幼儿补充乐器的类型与节奏型。

5.集体舞——侧重提示舞蹈动作、队形变换

集体舞的核心经验,主要包括节奏关键经验(合拍做动作→合句段结构做动作→随乐合作做动作)和描述关键经验(用动作描述音乐内容与形式、用语言描述音乐内容与形式)。教学重点是舞蹈动作的理解以及队形的变换。图谱的作用是帮助幼儿明确动作的要领,记住队形的变化。

6.音乐游戏——侧重体现模型动作与游戏规则

音乐游戏的核心经验,主要包括节奏关键经验(合拍做动作→合句段结构做动作→随乐按规律做动作)和描述关键经验(用动作描述音乐内容与形式、用语言描述音乐内容与形式)。教育重点是通过一套模型动作来完成对音乐的感知;按规则完成游戏任务,在“停留”处强化。由于音乐游戏包含集体舞、规则游戏、情景表演等元素,这些元素必须同时发挥功能,才能把音乐游戏的特征展现出来,所以音乐图谱的设计,需要考虑模型动作与乐曲的匹配度,将游戏规则融入情节,通过画面表现出来,并将“特别练习”在图谱中标示出来。

(三)通过图案、色彩表现乐曲风格

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有些乐曲可以通过图案、色彩来表现其风格,使之更为生动活泼,适宜幼儿感知和体验。从视觉欣赏的角度出发,色彩的调和可以增强图谱画面的美感,形成隐形的教育引导与暗示。比如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小调式的旋律比较柔和抒情,流畅温润,恰似山谷中的潺潺流水,虽没有张扬破谷之势,却充满内在张力。教师可以采用蓝色、淡紫色的色彩搭配,通过细节刻画进行表现(见图2)。

图2 《月亮婆婆喜欢我》图谱

三、幼儿园音乐活动图谱的实施指导策略

(一)选择呈现方式

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图谱呈现的方式一般分为整体呈现和分句呈现两种。整体呈现是指将图谱一次性完整呈现在幼儿面前,有利于幼儿对图谱的整体感知。分句呈现图片内容,可结合教育环节的设置顺序,引发幼儿思考。分句呈现更多地使用在歌唱活动中歌词的记忆环节;或提供留白,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现场填充图谱内容,凸显幼儿的自主学习。

(二)把握呈现时机

在音乐活动中,图谱在不同环节使用,可以引发不同的教育效果,使用是否合理,将影响整个音乐活动。比如,在导入环节,如果以倾听为手段,帮助幼儿初步熟悉乐曲旋律,再引出图谱内容,就是从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学习。而先理性后感性的设计,重点是教育目标中的难点前置。在练习环节,图谱的价值是不断增加难度和变化形式,以保持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助推幼儿完成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

(三)逐步脱离图谱

图谱的作用是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乐曲内容,达成教育目标。当幼儿达到一定的高度后,要尝试逐步撤除图谱,以便幼儿产生更多的思考与灵活变化的体验;或者完全脱离教师给予的图谱支撑,将所学内容转化成内在的音乐理解进行表现。

(四)提升幼儿的参与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音乐经验的积累,幼儿对图谱的理解逐渐加深。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参与图谱的设计与使用,主要包括教师完成图谱,幼儿只参与出图、摆图、撤图;幼儿与教师共同完成图谱内容;幼儿自主完成图谱内容,小组讨论活动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操作图谱。

四、幼儿园音乐活动图谱设计的实例分析——以大班打击乐活动《顽皮的小猴子》为例

大班打击乐活动《顽皮的小猴子》中,选取的乐曲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曲调、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图谱设计通过色彩变化,强调地域特色。图谱服务的对象和主体应该是幼儿。为了便于幼儿对音乐的理解,降低理解难度,图谱设计与使用应围绕幼儿便捷、轻松、愉悦的学习和操作进行。

(一)创设故事情境,整体感知乐句节奏模型

版本一:《顽皮的小猴子》乐曲的乐段清晰,情境性强,在设计图谱时,结合大班下学期幼儿发展水平,采用象征、写实、符号、数字相结合的方式,使故事情境跃然纸上(见图3)。色彩选用明亮鲜艳,采用4 行图案,每乐段一行,大脚丫和小脚分别代表胖猴子和瘦猴子,两段之间的间奏用红旗表示。幼儿在故事情境中,能明显区分乐段,但是在乐句的节奏上,细节理解不到位,不能有效感知乐句X X XX X 的节奏型。第四段小手的图片看起来太多,幼儿不能区分三个乐句,以致在做动作时,每一次都需要教师的提醒才能完成。

图3 整体感知图谱(版本一)

(二)整体出示图谱,重点感知乐句间区别

版本二:在版本一的基础上,改进第四段,细化故事情境:三种小动物,每个小动物一个乐句,最后一个乐句中三种小动物一起出现;在原来加油手势的上方,添加小兔子、小猫、小山羊的耳朵和角的样子(见图4)。在活动中,教师采用整体出示法,借助图谱,幼儿能清晰分辨每个乐句的不同,对最后一个乐句的理解更加明了。教师又借助儿歌,帮助幼儿理解乐句之间的区别,幼儿掌握程度明显提高,不需要教师提醒,也能合拍做相应动作。但是,在该版本里,数字的次数出现过于频繁,减弱幼儿对音乐旋律的欣赏和感受以及对节奏的感知。

图4 重点感知图谱(版本二)

(三)合理使用符号,细节感知音乐旋律与节奏

版本三:在第三次设计时,把写实部分减少,用象征的符号替代,更符合大班下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开头部分增加小猴子的图片,点明情景主人公;上山的乐句使用小短线和小山的组合,节奏更清晰明了;香蕉和桃子去掉数字提示,用完整的表现乐句替代;第三段采用象征手法,用粗细不同的短弧线表示两只胖瘦不同的猴子,在冲刺阶段用折线替代原来的螺旋线;第四段舍弃原来的手势,变为小动物头像来表示,使幼儿在点指图谱时,能专注感受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见图5)。

图5 细节感知图谱(版本三)

(四)师幼共同调整,提升图谱的整体表现力

在前期欣赏的基础上,幼儿讨论并提出图谱呈现的建议,师幼共同改进,使图谱更加清晰,贴近乐曲特点。如在两段间奏部分作改变,第一段上山的乐句舍弃小短线,改为点和小山的组合;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间奏改用卷曲的藤蔓,增强整体感;第二段在每一个藤蔓开始的地方增加一片叶子,以便幼儿能准确感知乐句的第一拍。第二和第三段之间的间奏用两只不同形象的猴子来表示,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音乐情景内容;胖猴子和瘦猴子的比赛开始了,也提示幼儿为下面的演奏做好准备。这个版本的图谱只留下第三段胖猴子和瘦猴子比赛爬树的数字提示,因为这一段音乐对比清晰,两个乐句的旋律跟随性质明显,幼儿不易混淆。第四段把没有明显进行乐句区分的动物部分,换作每一个乐句分别用小兔子、小猫、小山羊的头部图片表示,更加直观形象,并在图片下方增加象征性的粗短线表示稳定的节奏。在第一拍的短线上,用不同颜色来区分乐句之间的不同,更简洁明了,便于幼儿记忆和理解。最后一个乐句的最后一拍用颜色区分,表示结束,更有结束感和完整感。

这一版本的图谱(见图6)更加美观、完整、清爽,每一行表示一个乐段,乐段之间排列更整齐。既能表现音乐节奏,又能表现出乐段之间的音乐情绪的不同,音乐性质的细节也得到体现。图谱设计更加关注模型动作与乐曲的匹配。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规则,在画面中标注并多形式加强。幼儿的参与,使图谱的呈现更加符合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在活动中,教师采用逐句出示的方法,引导幼儿迁移已有的欣赏经验,组织探索图谱中不同符号的意义、节奏以及演奏的方法,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图6 完整图谱

五、结语

音乐图谱是在幼儿的音乐教育活动中能呈现出音乐结构、音乐内容的形象图画或者结构模型图,是音乐教学常用的一种形式与方法。3-6 岁幼儿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幼儿对抽象音乐符号的认知能力较差,而图谱可以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有形的符号、色彩等要素,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音乐符号,从而发挥音乐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猜你喜欢
乐句乐曲图谱
一生为客恨情多
音乐生活(2023年3期)2023-05-30 01:47:34
始乱
读者(2023年1期)2023-03-06 15:58:19
绘一张成长图谱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北方文学(2018年29期)2018-12-18 19:10:08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黄河之声(2017年17期)2017-11-23 08:24:22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中成药(2017年3期)2017-05-17 06:09:01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幸福(2016年6期)2016-12-01 03:08:23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悲伤的乐曲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戏剧之家(2014年18期)2014-08-15 00: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