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怡
(福州市茶园山中心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2)
2019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信息技术支持下思政评价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高校,涉及小学思政课堂评价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研究较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课堂评价的研究多为概括性、总领性研究;或是没有指向专门的学科,只是起到一个概念性的、宽泛的方向指引;或是只关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对于小学思政课堂评价的关注少之又少。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1]因此,小学思政课堂评价体系建构的出发点应当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笔者所在学校融合“智以修心、勇而正身”的校园文化,构建“智勇”评价体系。[2]在“智勇双全 幸福成长”的总体目标下,学校把育人目标的内涵总结提炼为“敬德尚勇、博识明智、强健体魄、艺美智雅、智勇乐群”。对照“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一级维度下,结合各学科特点,提炼出“五有、五会、五能”作为“智勇学生”二级评价维度,如表1 所示。
表1 “智勇”学生评价体系框架
搭建完成二级维度框架后,学校结合课程性质,进行三级评价指标细化。根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所描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既将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心理健康及责任意识融入“智勇”评价体系维度中,又综合学生学科思维、价值判断和社会参与等能力的评价。学校确定以“课堂表现、学科思维、行为规范、社会参与、道德品质”这几个核心维度,评价学生思政素养的达成度。以笔者所任教的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为例,根据教材内容所呈现的价值引导取向,结合上述核心维度,拟定15 个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三级指标(见图1):爱乡爱国、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心有感恩、主动分担、认真倾听、勤于思考、遵纪守法、网络文明、保护环境、参与劳动、积极展示、创新思维、乐于探究、善于合作。这些三级指标成为“智勇”思政课堂评价的落脚点。
图1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三级指标建构
“有博识”“有体魄”“能拼搏”“有审美”“会才艺”五个二级评价维度所对应的三级指标,在四年级评价指标图中无法体现,因为该册教材没有涉及相应的内容,但在其他年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所体现并互为补充。从纵向角度来看,每一项二级维度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三级指标。
在思政课堂评价体系初步构建完成的情况下,笔者依托学校近年来基于互联网与大数据的“智勇学生”信息化评价探究,多维度开展思政课堂评价方式革新,力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的、个性化的过程性评价,切实发挥教育评价的功能。
信息时代,课堂教学评价的采集、整理、运用技术日趋成熟。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评价工具进行智能化升级,为思政课堂评价开辟新途径。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评价软件,记录课堂生成的即时评价情况,如晓黑板、小思徽章、班级优化大师等APP 软件,都能为课堂评价服务。第一步,教师将思政课堂需要用的三级评价指标(如前文提及的四年级三级评价指标)放在软件中的相应设置;第二步,课堂授课时打开APP,根据学生课堂生成情况,通过手机扫码或电脑端点击相应评价指标,系统将自动记录产生积分;第三步,阶段性关注评价结果,回看课堂中生成的评价数据,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表现。如在三年级《平安出行》一课,开展骑(坐)电动车要佩戴安全头盔的体验活动。当佩戴安全头盔结束后,在智慧教室教学环境中,每个学生都能利用手中的投票器,评选出佩戴安全头盔最规范的同学为“出行安全小达人”。教师将这些学生批量选定,统一点击或直接输入“遵纪守法”这一评价指标,及时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
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评价者通常是授课教师,评价的依据通常是一纸试卷分数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无法进行有效评价。学生间的互评很难落实到每个课堂,通常是在教师认为需要的情况下,请部分或个别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家长更是难以参与到评价系统中。传统的思政课堂评价往往是单一的、闭塞的,缺乏客观性、精准性和全面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评价主体可由单一的教师主体模式转变为融合学生、教师、家长的多元化主体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单元的需求,阶段性设计线上问卷调查、学生过程性作业的展示与投票、行为习惯养成打卡等活动,实现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共评。不同的评价主体有特有的优势,评价主体多元化实现了优势互补,信息技术评价结果也更具真实性与可接受性。
传统的课堂评价,往往受限于教师的口头评价语,评价通常转瞬即逝,无法留下痕迹。信息化教学环境使思政课堂评价结果可视化,教师可以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将某一个时间段积累的评价数据,以图形形式直观呈现。如评价积分条形图、饼状图、折线图、柱状图,学生综合能力雷达图等,都是常用的数据可视化表现形式。这些可视化的数据信息,让评价者及被评价者对数据的解读与分析更加快捷、准确。如图2 为某班级学生阶段评价次数统计,可以发现教师对学生课堂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勤于思考、展示交流这些“课堂表现”维度下的评价次数较多,而对学生是否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的评价次数较少。可视化的评价图所包含的信息一目了然,有利于教师反思自身在课堂中评价的关注点是否全面、合理。
图2 某班学生阶段测评次数统计图
信息技术背景下,数据日益成为驱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杠杆,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统计工具等技术,为提升思政教学效果带来新发展。[3]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进行督促,以激励性为主的评价积分量化,让学生的课堂表现更加积极主动,学习过程更加自主有序,提高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每节课、每周、每个月坚持使用智勇评价APP,系统将准确地计算出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积分,形成智勇学生积分榜。教师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如100 积分获得“智勇”初级章,200 积分获得“智勇”中级章,300积分获得“智勇”高级章……同时,量化出的积分还可以分层次兑换不同级别的奖品。评价积分排行榜的推出,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和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对养成良好行为规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评价系统对不同类型的评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进而更加全面、精准、科学反馈学生个体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后续学习活动中,将对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图3 为某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综合评价雷达图,从图中可判断该学生在课堂表现与日常行为规范这两方面表现良好,但是学科思维和社会参与度相对较弱。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该学生多参与校内外各项活动,并在课堂中大胆展示。例如,执教《还有哪些浪费可以避免》一课时,教师可有意识安排该学生进入“浪费现象小调查”研究小组,在同伴的带领下,参与社会调查与采访工作。调查结束后,请该学生分享自己的调查报告,逐步加强其分析说理、思辨能力等方面的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图3 某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综合评价雷达图
本文所探讨的思政课堂评价,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结合校园文化特色,构建“智勇”思政课评价体系;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从评价工具、评价主体、评价数据等方面进行创新,落实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贯穿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