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春霞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660)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尤其注重实践教学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创新型物流行业的人才,需要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联系。专业群创建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由众多工作要素组成“职业联系”,从现有的职业联系我们能够对各专业进行重构解析,促使其发展成有机整体,实现职业岗位与产业互相对接的最终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产业的复合性不断显现,各产业链在完善扩大,当代的产业与职业的联系越发紧密,由此带来的职业集聚效益也愈发明显。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发展的最重要表现就是在专业群建设方面,从原有的试点、普及逐步发展到优化阶段,形成的专业群建设理论也十分丰富。相关学者积极构建了由常态建设要素、改进措施、调整体系及评价机制所构成的核心研究框架。因此本文将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高职物流专业在培养相关人才时,需要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满足地方社会的发展目标。但是一直以来受到传统办学思想的影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时的发展理念不够开阔[1]。专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于产业发展,如果高职院校不认真分析物流专业与各地方产业及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自然也无法充分意识到自身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如果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无法从全局角度出发,也无法完成产教融合,那么学校、各个部门及其他各分院也不会对该专业给予高度重视。
物流专业是一门有着较强交叉性的综合性学科,需要有充分的校内实训资源和条件,让学生获得基础的操作轮训的实践机会。高职院校与普通的大学教育不同,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掌握技术和操作技能,每个到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为了在学校里学到一技之长,以便走出校园可以顺利找到工作。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在该方面没有投入较多精力与时间,给予的实训条件质量偏低,因此无法让学生获得基础的操作轮训和精练等实践机会。长此以往,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与物流企业的需求也会存在较大差距[2]。
物流学最早发源于市场营销学、管理学、运筹学和系统论等学科的理论当中,是一门具有交叉性特点的边缘学科。在专业教师队伍的组合上,需要有外贸专业、管理专业、报关专业、电商专业及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物流专业需要这种多元化的师资结构搭配。目前,高职院校大多以传统的方式划分专业,教育资源分散,造成教师队伍资源的稀释,不能取得聚合效果,使得师资队伍不能进行有效的多元搭配,造成物流专业的教师队伍在多元化和综合性方面明显不足。
要想开展更加科学的校外实训,需要依靠校企开展深度合作,让企业提供更加真实的实训项目与运营场景,使物流专业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专业课程,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3]。但是由于校企合作开展过程中存在各种实际困难,高职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规模普遍较小,因此,部分高职院校无法由企业为自身的物流课程提供实训机会或相关课程,导致物流课程的专业设置无法获得足够实训时长。
近年来,国内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各项经济产业发展面临着良好局面,很多行业领域对高素质技能人才有了更大需求。面对这种新时代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需要从原有的规模扩张逐渐转向内涵建设,要对内部的各项专业布局进行合理优化,创建更加开放的资源,使内部的管理体系能够更加有序和谐。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社会中各个经济结构实现了不断优化,各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在产业链不断延伸交叉的背景下,复合型工种、跨领域工种变得越来越多。在创建专业群时,可以面向多个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相关专业课程进行合理优化,使各个课程能在专业群的帮助下,与各岗位群需求或产业链要求保持匹配,这样人才供给才能达到多元化目标,在帮助学生丰富知识、扩大技能边界的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4]。通过创建高职物流专业群的方式,能让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课程变得更加灵活,也能实现物流知识的共享,这样才能增强物流专业的弹性,今后开设的专业才可以获得所需支持。
对物流专业群建设来说,当前存在系统性与科学性不足的问题,物流专业的各项教育资源也存在分散、均衡度不足及无法共享等情况,很难提升资源效益。创建物流专业群,能合理整合各专业的资源,使各群内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资源规模效应,也极大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工作。在促进教师教法、教材内容改革的同时,还要保证课程资源效益实现提升[5]。
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一般会采用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等方式,要结合具体状况,尽快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以便快速达成共识,促进各方合作,且高职院校、院校专业等之间能够共享资源,这是最主要的阻碍因素。而创建专业群也能够为相关专业管理提供更加柔性且灵活的管理体系,这种专业群的建设模式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源类型多样化、产业调整快速化及学生需求个性化等挑战[6]。
高职物流专业群,是指以物流特色为重点,在各专业支持下将物流专业优势充分体现出来,采取资源共享共建等模式,让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等众多功能能够实现全面整合。物流专业群建设的显著优势就是具备专业基础相通、岗位要求相似、技术特点相同和能够共享教学资源的专业,其产生的专业与产业关联性较为显著。在创建专业群时,一定要结合产业链,把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做组建专业群的核心力量,要重点关注物流专业的各项关联性,为物流行业发展培养更多综合型人才[7]。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群组建主要是基于产业链与专业相对性而开展的。由于物流专业群具备一定的专业相似性,对于专业群的构建,应该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构成共同体,使三个专业能够在课程资源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教学条件创建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让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社会功能充分融合,从而使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整合,实现价值最大化。
3.2.1 内涵式发展原则
在物流专业群发展中,必须考虑到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内容改革、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要求等,全方位推动其建设,确保已有资源可以得到有效整合,借助物流专业的师资力量及良好的实训条件,使相关合作专业也能享受到更加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在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社会服务能力与实践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让高职院校真正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技能型、技术型人才。
3.2.2 开放共享建设原则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都创建了课程资源与实训室,但部分学校的课程实训室的使用效率仍然较低,这也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增加。而创建资源共享专业群,能让各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课程实训基地及师资等各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能让各项资源实现配置优化。
3.2.3 创新管理原则
专业群建设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物流专业必须在人才培养中考虑“双主体+双证书”方式,逐步形成“专业群共享课+专业方向课”模式。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内部沟通,专业群由高职院校领导负责对各项资源进行统筹建设。此外,高职院校也要积极聘请专业群企业相关人员,推动已有产教融合体系不断完善,双方共同促进产教融合程度的加深,确保前置就业和人才培养能够顺利衔接[8]。
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过程中,物流专业群建设是未来的主流趋势,要重点分析各专业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在构建物流专业群时,要以构建物流专业群课程体系为重点,创建开放的教学资源,使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优化得以有效推进。物流专业群建设应该考虑到我国现行发展规划,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打造具有开放性质的国家“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开放性产业集聚高地及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发展定位等。物流专业群必须充分考虑多种联运模式、国际物流、跨境电商和“物联网+贸易”等要求,为商贸流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结合供应链管理、贸易风险将控制和跨境电商运营等对人才的要求,充分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智慧物流技术等新兴技术,实现产业群与专业群的互联互通。
为充分体现专业群集聚效应,应该建立科学组群。当前国际物流与跨境贸易技术发展迅速,进一步加深了外贸业、商贸流通业和商务服务业的行业关联度,不同产业链的界限不再清晰,各个岗位职责交叉的现象十分明显。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设置的国际贸易、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等人才培养很难满足当前物流企业发展需求。因此,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群需要结合各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积极融入大数据分析技术、智慧物流等各项新兴技术,使产业链专业群及岗位群能够实现互联对接,通过创建校内外实训基地、课程资源及师资队伍的方式,让各专业资源都能实现各自价值,发挥专业群效应。
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在于课程体系重构,因此也应重点关注专业群特点,合理确定已有条件和未来方向,全面掌握课程建设类别与范围。以物流专业群为例,应该与财经商贸等专业加大整合力度,在实现专业基础课的整合;还可以与具有同样产业背景的商贸流通专业进行合作,创建专业核心课。加快师资、实训及课程建设,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人才,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并完成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商贸物流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如图1所示。
图1 商贸物流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
对专业群课程来说,要与相关物流企业做好配合,在课程内容中增加岗位具体要求、企业运营案例及员工个人素质规定等。特别是要充分整合企业各项优质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学到企业最新技术与工艺,了解相关规范及流程。同时要打造专业群教学资源库,不断更新内容,保证教学目标达到要求,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结合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形成具备时间价值的教学案例,保证形成的教学视频能够达到要求,设计专门的试题库教学模块、作品集和试卷库等,制定与物流专业性质相吻合的课程实施方案。充分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发挥专业群的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的作用,对于资源库的打造,应考虑到新技术、新业态要求,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理并整合,清理使用率较低的课程资源,让资源库能够获得更加广泛的推广使用。此外,各高职院校还可借助实战项目教材、活页式教材、电子教材建设和模块式建设等,确保模块化、实战化等教学发展更加深入,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体现主体地位,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升教学质量。
专业群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态与管理模式,需要突破专业、院校及部门等局限性,创建更具科学性、灵活性的管理体系。首先,各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创建持续改进、多方参与的专业群建设体系,在研究新业态与新技术的基础上,把这些技术积极带入专业群建设工作当中,充分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使专业渠道建设质量能够得到不断优化。此外,高职院校也应把专业群当做资源配置与人才培养的重点,解决传统专业配置在课程设计、师资力量及实训资源等方面的不良发展局面,使专业群能积极面向市场进行创建,实现技术研发、承接社会培训及合作利益分配等多种功能,让专业群建设具备更多自主性。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群建设需要院校教师掌握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高职院校每年招生数量也在增加,且提高了师资建设力度,这些教师大多都经过专业培训,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很多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拥有的综合能力与高职院校为了专业群建设的实际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积极打造综合素质更好、结构更为合理的双师型队伍,促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群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使现有教师能够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与技能水平。目前,由于政府部门还未制定与专业群建设相关的激励体制,因此相关的合作企业积极性也不高。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及高端人才主动进入学校,而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要主动走进企业,在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丰富自身的实践经历,能为双师型教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更加科学的合作模式下,企业与行业都会有更多人才愿意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当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群建设需要常抓不懈,这是今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需要结合发展战略与办学要求,厘清不同专业存在的关系,也要重点关注资源建设与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使学校、企业及学生的实际利益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政府在发挥统筹作用的同时,也要积极引进市场引导机制,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及改革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提升人才质量,真正实现资源配置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