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晓
“从年头到年尾,农田、企业、社区、学校、医院、军营、科研院所……大家忙了一整年,付出了,奉献了,也收获了。在飞逝的时光里,我们看到的、感悟到的中国,是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2022年新年贺词,为新春走基层指明了方向。在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鹰城,处处都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奋斗故事。透过记者的笔触和镜头,读者见证着来自基层一线的新气象新风貌。
年年新春走基层,怎么走才更有新意、更有看头?编采联动、策划先行,是打开基层之门的钥匙。进入2022年1月,平顶山日报总编室便组织编辑召开策划会,围绕一个“新”字,讨论“新春走基层”如何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并与记者联动,讨论策划可行性,随后敲定设置了“我的新年愿景”“就地过年也温暖”等新的子栏目以及“浴‘雪’奋战的劳动者”“‘疫’线上的年夜饭”等专版策划。
1月17日,平顶山日报推出“新春走基层”第一篇报道《一个养殖户的新年愿景》,这篇报道体现了两个“新”:人物新、写法新。农户身份很特别——一名1991年出生的、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的小伙子;记者的写法也特别——没有开篇就点明农户身份,而是先“顾左右而言他”。
“在郏县安良镇邢楼村,3万余只黑凤鸡或悠闲地觅食,或追逐斗闹,它们与头顶核桃树、石榴树上的喜鹊、麻雀以及天边的晚霞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着墨不多,定格了几帧诗情画意的田园景象;再写人物,“看到饲养员李建停提着饲料过来,黑凤鸡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随后,切换几幅画面之后,人物李建停说话,“跟着皓皓干我们有奔头”,次要人物牵出主要人物“皓皓”——李建停口中的皓皓名叫薛皓,1991年出生,两岁时跟随父母到河北廊坊生活,2010年考入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回到老家承包900余亩荒山和耕地种竹柳,同时发展林下养鸡。
仿佛电影镜头,由远及近,由景及人,由静及动,有语言有思考,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90后”大学毕业生从繁华都市回到农村的创业故事。为响应国家“引雁归巢”政策,盘活资源、激发活力,2020年,河南省推出21条举措支持返乡创业。平顶山各县(市、区)积极响应号召,落实各项政策,吸引大批有志青年回乡创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而这篇《一个养殖户的新年愿景》就是用“一个”折射了“无数”。新切点反映新时代,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奋进则国家奋进。
一位记者曾说,不会表达的背后是没有去用心感受。当我们的足迹遍布生活深处,报道就会有底气、灵气和锐气,我们的报纸就有了生机与活力。
1月22日至25日连续降雪,给鹰城百姓带来欣喜的同时,也给交通出行、物资供应、疫情防控等带来诸多不便。以人为本、以雪为令,各行各业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在各自岗位上浴“雪”奋战,用真情大爱谱写出一曲曲傲风斗雪的动人赞歌。1月25日,平顶山日报及时推出“新春走基层”专版“浴‘雪’奋战的劳动者”,选取志愿者、快递员、电力人、环卫工人等七大群体代表,用细节、用镜头讲述了他们顶风冒雪奋战在一线的敬业故事。
“我今年52岁,去年开始干环卫工人,在我干过的所有岗位中,环卫工人最辛苦。”环卫工人聂亚辉深有感触地说,一人脏累保万人畅通,环卫工作虽然辛苦,但它带来的成就感也是其他工作岗位无法比拟的。快递员蔡银说:“雪景虽美,但我真的希望冬天里一场雪都不下。”为了加快送件速度,蔡银送快递时总是一路小跑,这场降雪给他的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外卖骑手陶方园今年34岁,做外卖骑手两年多了,目前每天能接50多单,下雪天更忙,记者采访时,他还没说几句就匆匆道别,“不好意思,兄弟,我得赶紧走了,手里还有4单没完成。”说罢,他启动摩托车,一脚油门消失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中。这就是劳动者,奋斗在美好生活中的劳动者,默默无闻,兢兢业业,普通、平凡,却感人至深。
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最能感受到新变化的便是已经步入小康生活的老百姓。通讯《唐店村草莓种植户憧憬节前赚一笔》没有像大多数通讯那样单独写一个人物,而是以唐店村党支部书记为“线”,串起来写了多位草莓种植户,有因为水灾风灾遭遇损失吸取教训的,有一年收入20万元的,有一年收入50多万元的,言语里满满都是对未来的信心与憧憬。全村220个草莓大棚,有规模有技术,有销路有口碑,带动全村人以及周边村民致富。这是一片红火的草莓,更是村民们的红火生活,有奔头有价值,有苦累有幸福。
虎年春节前后,疫情防控形势再度严峻。平顶山日报“新春走基层”把聚焦重点转向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卡点值守人员、志愿者等,选取典型人物、典型时间节点,记录有情有义的鹰城人民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上演的温暖故事及展现的人性光辉。
《津巴布韦籍媳妇郏县村口值班》报道中,讲述了28岁的外籍小姐姐裴心在郏县村口做志愿者的故事。裴心来自津巴布韦,是平顶山郏县的儿媳妇,她不但点赞中国的疫情防控工作,还主动要求做起了村里的志愿者,与两位返乡女大学生一起在村口认真值守。她认真的模样,温暖了冬日鹰城。
《爱洒金龙苑》把镜头转向了城市疫情防控的特殊基层点——三无小区。对口帮扶单位的志愿者在落实防控细节的基础上,想出了方便居民的“新点子”——为减少居民每次进出都需查验健康码的麻烦,节约居民时间,他们创新工作方式,给小区业主的每一辆轿车、电动车、自行车都贴上专门设计的车标,一眼便可区分车辆情况,免去了一日多次的重复查验,引来居民点赞。
2月7日,节后上班第一天,精心设计的专版“‘疫’线上的年夜饭”推出。除夕之夜,平顶山日报派出7路记者,赶到全市7个疫情防控服务卡点,用镜头和文字真实记录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年夜饭,并在节后首个工作日及时集中推出,展现了这些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志愿者以及群众点滴之中闪现的人性光辉。
新闻漫画《青春不设限》 徐骏/作(新华社发)
《禹州籍工人郏县温暖过年》聚焦了一群在平顶山郏县工作但来自相邻城市许昌禹州籍的工人。禹州,这个小城,春节前夕,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外的禹州人不便回家过年。为此,平顶山日报派出驻郏记者前往禹州籍工人较多的工厂前去关注他们留郏过年的情况。“我们过年都不回家。公司和镇政府都很关心我们,免费为我们提供伙食。”来自禹州市磨街乡黄沟村55岁的刘朋一边包饺子一边笑着说,政府为他们送去了过年物资,公司还特意购买了羽毛球、乒乓球等,有吃有喝有娱乐。笑容在脸上,温暖在心里。
留平过年的不只禹州人,还有湖北、山东等省份的务工人员。2月8日,平顶山日报推出专版“就地过年也温暖”,现场采访了这些为响应疫情防控政策、放弃与家人团聚的外地人,他们深度理解并配合原地过年政策,同时加班加点生产、赶制订单任务,为鹰城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平顶山日报在纸媒推出“新春走基层”的同时,各新媒体平台上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也同步开展,以短视频、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全媒体展现,带着鹰城读者一起捕捉这个春天里的团聚、祝福、期盼和坚守。
无论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优质原创新闻都是稀缺资源,“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新春走基层虽然年年走,但“走”不是目的,走的过程中“看”到“新”,再“写”出“新”,才是目的,让人们从镜头中触摸生活的温度,于字里行间找寻奋斗的身影,在温暖的话语里获得心灵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