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微信标题的三重境界

2022-07-21 07:34:04万龙云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7期
关键词:乔羽重磅微信

万龙云 徐 宁

和纸媒一样,新媒体特别是微信公众号,标题的优劣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如果一个标题不能在3秒内吸引用户点开,那么它大概率会被划过,永远没有上场的机会。在这样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标题对于新媒体推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微信标题,究竟要实现哪些诉求?笔者对业界微信标题三个功能的说法较为认同:一是提高打开率;二是管理用户预期;三是促进分享,实现价值传播,令传播效益最大化。笔者将其定义为“微信标题的三重境界”。

如何实现微信标题的三重境界,让标题成为价值传播的助推剂?笔者根据近年来从事新媒体运营的实践体会到,微信标题制作追求的三重境界:一是标题要活起来,二是标题要实起来,三是标题要美起来。

“活起来”提高打开率

报纸标题,切忌板着面孔、“一本正经”说话,微信标题同样如此。哪些元素能引起用户兴趣?这个问题和诸多因素有关,如推送的内容、用户群体的画像、公众号的定位或属性等。从这个角度说,标题的制作过程是新闻元素取舍、放大、提炼的过程,是综合考量的产物,这也注定了制作标题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活起来”,是一个较为感性的标准,包含着通俗、接地气、富有动感等多个维度。笔者认为“活起来”的方向有以下三类:

(一)悬疑式标题

这是微信运营人员最常用的手法,无论是地方报纸,还是中央媒体,都乐此不疲。这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二十年前传统纸媒“读报读题”的观点。如:

2022年6月23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以下所述媒体名均指该媒体微信公众号)推文《“拖鞋睡衣哥”,找到了!他的真实身份竟是……》。故事核心是6月21日早高峰,杭州城区发生刮擦事故,拥堵导致正在出警的消防车受阻。一位穿着睡衣的男子主动站出来协调,给消防车引道。

2021年3月9日,人民日报推文《这次表彰名单中唯一的黑白照,是他……》。故事核心是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表彰仪式上,20位全国政协委员获奖。19位上台领奖,全国政协委员尼玛扎西因公殉职,无法出席。

2022年6月8日,十堰晚报推文《昨夜,太和医院紧急给这位高考生做了台手术……》。故事核心是高考首日,十堰一名考生突发肾绞痛,被诊断为右侧输尿管结石。太和医院为他连夜手术。

2022年6月20日,三峡日报推文《今天宜昌中考,考场里多了个……》。故事核心是,宜昌市“清凉教室”在中考前实现了全覆盖,所有中小学教室装上了空调。考生们告别往年“冰块降温”的模式。

悬疑式标题对故事的前奏、结局甚至反转要求很高,运用得当,能激发用户的阅读欲望。但决不能夸大其词,故弄玄虚,导致无法支撑整个故事的叙述,甚至陷入标题党的争议。悬疑式标题有一个“外貌特征”是省略号运用较多,这和常规标题感叹号运用较多有所不同。

(二)引语式标题

此类标题在传统纸媒一直颇受欢迎,新媒体平台也“爱不释手”。引语式最大的优势在于通俗、生动,还可制造想象空间。如:

2021 年5 月4 日,三峡日报推文《“三峡机场,我是CA1768航班,请求紧急备降……”》,系一乘客突发疾病,需降落送医。

2019年11月4日,三峡商报推文《“交警同志,我在高速上超速了,路不熟,要救命!”》,系恩施一男子送病危的孩子转院至宜昌,在高速上迷路求援。

2019年11月6日,人民日报推文《“警察叔叔,告诉你一个我妈妈的秘密……”》,系上海一女子闯红灯被拦下罚款,女子“讨价还价”,后座的孩子语出惊人:“警察叔叔!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上次我妈闯红灯也罚了五十!”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引语式标题,表达口语化,画面感清晰,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打开自然水到渠成。这种标题,需要有真实的对话,甚至音视频,要坚决杜绝“自编自演”。

(三)行进式标题

行进式标题在日常的微信公号运行中也大量使用。个人为,行进式分为两大类:一是突出事件本身的进展,如运用动词;其次是突出事件的突发性或偶发性,如常见的刚刚体。

和报纸标题不一样,微信标题受限于字数、微信格式等,新闻元素已高度凝练。使用动词,往往非常简洁,绝不拖泥带水。如新华社2022年6月23日推文《悬赏10万,抓他!》、24日推文《一觉醒来,再夺一金!》;2022年6月23日湖北日报推文《时间定了!油价再次调整》等。动词的使用,突出了新闻的动态变化(进展),更有吸引力。

打开任何一个媒体公号,都可以看见“刚刚体”(可变化为“最新体”)。以唐山烧烤摊打人事件报道为例,新华社相继使用了“刚刚,河北通报!”“刚刚,唐山公布举报方式!”等标题;极目新闻使用了“刚刚,唐山17地公布!”“唐山最新通报”等标题。关于疫情的相关新闻发布,刚刚(最新)体更是处处可见。如2022年6月23日,人民日报推文《北京最新通报!》。还有突发性事件,如2022年6月20日海峡导报推文《刚刚!5.9级地震!厦门震感强烈!》,6月23日湖北日报推文《刚刚,蔚来回应!》等。

合理运用刚刚体标题,拉近了新闻事件与用户在时间上的距离,突出了事物的变化过程,契合了传统纸媒对新闻最朴素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实起来”管理用户预期

用户预期,是商业中常用的词。无论是购买产品,还是购买服务,如看电影、吃火锅等,用户都会对目标产品有一个预期:这个产品(服务)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体验?

微信推文,就是媒体的产品。“打开”是购买,“订阅(关注)”也购买,当然也有可能是“划走”,甚至是取消关注。

(一)标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户对内容的预期

每一个运营者都希望标题能激发用户点开的兴趣。那么,点开之后的阅读是否满足了用户的预期,甚至超出用户的预期?反过来说,如何用标题来管理用户预期,在最大限度提高打开率的情况下,实现标题、预期和内容三者之间的平衡?

提高用户的预期,微信编辑往往会使用一些形容词,如“重磅”。重磅体与刚刚体都是他们喜欢的关键词。什么是重磅?标准很多,从地域上说,一个城市的重磅消息?一个省的还是涉及全国的?从领域来说,是涉及全社会的,还是某个特定群体的,如学生?编辑要对新闻的份量仔细掂量。

2022年6月24日中午,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全文发布。几乎所有湖北媒体公众号都使用了同样的标题“重磅!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全文来了”,这个“重磅”,名副其实。

随着对流量的渴望,“重磅”体标题越来越多。笔者细数了河南某日报2022年6月1日至6月23日微信推文,“重磅”出现了9次。更有甚者,广告也在使用“重磅”,如2022年6月6日,湖北某报推文《重磅!公积金“商转公”业务担保办理流程来了》。百度百科这样解释“重磅”:非常重大的(消息或事件等)。显然,部分“重磅”是虚张声势,根本无法实现标题、预期与内容的平衡。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不少媒体或平台正在减少使用“重磅”等字眼,回归平实。以“上海发 布”为 例,2020年,上海发布推文标题使用重磅22次,2021 年 使 用6次,2022 年 至 今(6月24日)使用2次。

微信标题对新闻元素的取舍,早已突破了报纸对新闻标题的要求。很多微信编辑在制作标题时往往只选取一个或两个新闻要素,给用户留下想象的空间。如,2022 年5 月5 日,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上调。不少媒体采用了“今起,上调!”的标题。众多媒体使用,自然证明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个人认为,这个标题能否实现标题、预期和内容的平衡,值得商榷。

(二)用户预期管理,是媒体公众号运营者需精心考量的环节

标题党的“病症”就是用夸张的标题吸引用户。如,为突出事件的严重性,部分媒体爱用“疯传体”标题,以“视频疯传”“朋友圈疯传”开头。何种程度为“疯”?没有定义。媒体运营者要提升专业水平,克制冲动,宁可实一点,也不要肆无忌惮,信马由缰。

2019年11月,湖北某报推文《刚公布!保障住房,给予补助……这部分人有福了!》。点开才知道,文章讲的是当地召开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新闻发布会,公布系列优惠政策。这个内容显然没有达到标题带来的预期,而且带偏了感情色彩。

(三)合理管理用户预期,实现三者平衡,有几个案例可借鉴

2019年7月10日,星球研究所推文《什么是武汉》。标题平实,用疑问句吸引用户寻找答案,同时契合公众号一直坚守的“探索”理念。内容上,文图视频、逻辑架构堪称完美,累计阅读量突破1000万。

2021年5日7日,星球研究所推文《湖北宜昌,不止一个三峡!》。10个普通的汉字,加上两个标点符号,颠覆认知,吊足了用户的胃口。内容呈现依旧是星球研究所的输出水平,无数宜昌人为之傲娇,文章也成为了现象级作品。

“美起来”促进二次分享

用户的二次分享,是实现最大传播效益的重要途径。看一组数据。

2022年6月20日,郑渝高铁全线贯通,宜昌市兴山县迈入高铁时代。当日上午,三峡日报推文《刚刚通车!这里沸腾了!》。截至22日上午10时,本文总阅读66537次,分享次数3313次。其中通过“公众号消息”页面进入的阅读次数为14369次,通过分享产生的阅读次数为50580次。可见用户二次分享的重要性。

促使用户二次分享,内容是关键,标题同样不可小视。平台运营者要站在用户的角度,考量二次分享后标题会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社交形象和评价,是否符合用户对自身形象的定位。笔者曾遇到一位报社领导,他对报社的微信编辑说,标题动不动就是“出大事了”“抓获多少人”,他都不好意思分享到朋友圈。因为他的朋友圈里有不少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

因此,标题“美起来”,是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必答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类型:

(一)真情实感型

感情是极为复杂的现象,寻找用户情感的最大公约数,是确定感情突破口的参照物。6月20日,词作家乔羽逝世,各大媒体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来看一组标题:

“哀悼!词作家乔羽去世”(人民日报)、“哀悼!乔羽去世”(湖北日报)、“乔羽病逝”(长江日报)。

再看一组:

“痛别!山东籍词作家乔羽病逝,他的歌,人人都会唱……”(青岛日报)、“乔羽去世!代表作《我的祖国》《难忘今宵》”(极目新闻)、“乔羽去世!他写的歌,你听过哪些?”(新晚报)。

最后看新华社当日标题“乔羽走了,一条大河永在!”第一组平实、端庄;第二组在寻找感情的共鸣;新华社标题则突破了时空和地域,拟人状物手法运用恰当,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个人认为是该事件最佳标题。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去世,央视新闻推文《今天的饭,吃着吃着眼泪就下来了》,站在用户生活日常的角度,准确聚焦亿万国人对袁老的感情共鸣点。

前面提到的三峡日报推文《刚刚通车!这里沸腾了!》,文章讲述了兴山百年圆梦、高铁8年争取6年建设的艰辛历程,极大激发了兴山人的自豪感,后台留言近300条,近7成留言用户是兴山人,他们纷纷表示已转发朋友圈、亲友群,为兴山点赞。

关于文明养犬的新闻,多有报道。2019年6月24日,枝江发布推文《爱它,就牵着它!》,形象、温馨,站在养犬人的角度,说出了问题的关键。

真情实感,贵在真,贵在实,贵在有意境。虚假或者夸大,轻则欺骗用户,重则触犯法律。点和度的把握至关重要。

(二)文字优美型

美是多形式的,有柔弱之美、力量之美、简约之美,还有文字本身的美。优美的文字,是对新闻主题的提炼和升华,能触动用户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2020年6月2日,三峡日报推文《你钟爱的城市烟火气,是他们对生活的全力以赴》,讲述夜摊经济下,普通人的励志故事。标题平易近人,“全力以赴”昂扬着向上的力量。

2021年4月8日,武汉重启一周年。长江日报推文《报告总书记,武汉归队》,记录武汉浴火重生的壮丽场景。“报告”和“归队”,干脆果断,铿锵有力,让人备受鼓舞!

2022年4月30日,湖北日报推文《从寂寂无名到名动天下!这“杯”红茶,是如何炼成的?》,讲述恩施红茶的发展历程。前一句两个形容词形成对比,后一句应用拟人手法,并借鉴《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展现了编辑对新闻主题的宏观把控和深厚的文字功底。

2020年7月18日,宜昌市人民政府官方发布平台——宜昌发布推文《降!》,聚焦宜昌实施水电气惠企价。标题简约、直截了当。宜昌发布还相继推出了《禁!》《甜》等主题策划,独字标题让人耳目一新。

共振最早出现在物理学中,心理学家赋予其新的概念,指两个人在思想、意识、言行、精神、观念等方面的共鸣和协同状态。用传播学的观点来解读,这“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平台,另一个就是用户以及用户背后的用户。

如同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微信标题的三重境界也具有逻辑的递进或升华关系。王国维的最高境界是精神的慰藉和愉悦。对于传播来说,这种愉悦是平台和用户价值观的统一,并让用户产生再次传播的意愿和动力。愉悦,是一种感性体验,永远没有最高值。标题的制作也需要持续探索,没有停下的那一刻。

猜你喜欢
乔羽重磅微信
乔羽作品的智慧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3期)2021-08-05 07:44:02
山东省济宁市乔羽小学五(1)知行中队
少先队活动(2021年6期)2021-07-22 08:44:16
Song of the Motherland
重磅推荐
动漫星空(2020年11期)2020-11-09 03:51:42
重磅推荐
动漫星空(2020年10期)2020-10-29 06:55:12
重磅推荐
动漫星空(2020年2期)2020-10-10 05:25:06
重磅推荐
动漫星空(2020年1期)2020-10-10 03:27:04
乔羽和佟琦:爱情的小船荡了一甲子
华声文萃(2019年7期)2019-09-10 07:22:44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