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薇娜 杨彩云
青岛市全面贯彻数字中国战略,深入落实数字山东、数字青岛规划部署,抢抓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机遇,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青岛开展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试点为牵引,大力推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的深度融合,建设了业务指导、指挥协调、行业应用等7 大平台支撑系统,打造了涵盖城市运行、行业监管、综合执法等领域的24 个特色应用场景,促进城市治理科学精细、城市运行高效有序、城市品质大幅提升。
数据是实现科技赋能的基础。按照数据互联、信息互通的建设目标,建成包含1400 余项数据目录、44 个专题库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跨系统、跨行业、跨部门共享运用,让城市运行管理“神经末梢”全面激活。
一是全面汇聚数据资源,构建“专题数据库”。整合供热供气、环境卫生、综合执法等16 个城市管理行业部门数据,汇聚住建、园林、公安、交通等30 个部门(区市)数据,形成各类专题数据库和综合分析模型,为行业应用提供精准大数据支撑。
二是大力开展数据普查,建立“数字身份证”。对全市建成区范围内的114 类、248 万个城市管理部件进行统一标识编码,明确位置、权属、规格型号等基础属性,建设形成城市管理部件“一张图”,为推进城市管理问题精准流转、快速处置、高效解决奠定数据基础,城市管理部件事件问题派遣精准率提高30%。
三是强化感知体系建设,打造“感知一张网”。在对全市建成区12 大类、218 小类城市管理问题进行人工采集基础上,通过共享3.8 万余路公共安全视频、40 余路高点视频、视频采集车、无人机和卫星影像等方式,对市容秩序、环境卫生等11 类常见城市管理问题进行自动“识别—抓拍—派遣—处置”,形成了高、中、低立体式感知体系和问题自动流转处置的创新模式。目前,智能化感知方式年均自动发现和处置城市管理问题近18万余件,在创城巡查、违建治理、市容秩序管控等城市管理重点攻坚行动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智能化场景应用是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精细化的助推器。平台精心打造的所有应用场景,全面聚焦城市运行管理领域重点难点,精心构筑起“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程”的城市治理应用体系,城市运行管理全面提质增效。
一是搭建城市运行类场景,夯实安全监管新基座。将城市供热、燃气、供排水等7 个城市运行专题全部纳入平台建设体系,实现城市运行一屏展示、综合分析和预测预警,增强城市运行基础保障能力。其中,燃气智能监测场景建设了针对天然气加气站、液化气灌装站的远程视频监管系统,并采用可燃气体探测、无线通讯等高技术手段,对市内三区687 处燃气管线、重点路段、人员密集区域等进行24 小时不间断的连续监测;城市供热监测场景已接入1200 多个城市供热站及相关数据,实现对市内主要供热企业运行状态的实时监管。
二是搭建行业管理类场景,打造行业监管新模式。建设智慧环卫、智慧广告、建筑垃圾监管、城市亮化等16 个行业管理类场景,实现违法建设“智能感知”、渣土车“统一监管”、环卫作业“数字管控”、责任区“电子承诺”、户外广告“智能监管”等,城市管理行业监管能力全面增强。其中,建筑垃圾监管场景将全市600 余处工地、6200 余辆渣土车、470 余处消纳场等信息全部纳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可有效监控建筑垃圾产生、运输、消纳状态,掌握渣土流向,实现违规行为的线上研判处置,运行以来,新型渣土车违规率和事故率实现大幅“双降”;违建管控场景综合运用卫星遥感影像变化监测、无人机巡查、高点视频监测、GIS 分析等技术手段,建立新生违建识别、查处、监管、考核的全流程工作机制,为违法建筑治理及效果评判提供有力支撑;规划执法场景实现对在建工程的远程监管,有效提升了执法监管效能,执法监督人员出现场次数减少50%以上;智慧环卫场景,整合共享全市2000 余辆环卫车辆、900 余路环卫视频、1172 座公厕和35 座转运站信息数据,建设全市环卫态势显示一张图,实现环卫车辆的动态显示、轨迹回放和动态监管等。
三是搭建城市综合评价专题,激发城市发展新活力。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评价标准(管理指标及评价)评价需要,在平台上首创性搭建了城市综合评价专题,通过系统对接、平台抓取自动生成和现场评价、问卷调查等方式,从“干净、整洁、有序、群众满意”4 个方面,实现对城市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为推动城市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市民群众身边的“小事”,就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大事。依托“点· 靓青岛”小程序,开发城市管理公众服务应用场景,设置“我拍我城”“家政服务”“广告招牌前置服务”等14 个模块,实现城市管理问题“掌上报、掌上问、掌上查、掌上办”,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注入“全民化”影响力。
一是拓展渠道,破解“参与难”。为满足市民多样化诉求上报需要,平台提供了问题登记、地图定位、拍照图片、音频、视频、录像等多媒体信息上报功能,建立起市民群众了解城市管理、参与城市管理的便捷窗口,实现城市管理问题“掌上报、掌上问、掌上查、掌上办”,累计接收和安全处置群众诉求50 万余条。自2021年开设“微信有奖随手拍”,共受理市民反映问题6000 余件,奖励市民近800 余人次。
二是开辟路径,破解“疏导难”。为提高“小广告”治理成效,畅通家政便民服务信息渠道,平台建立了开换锁、修理上下水等家政服务查询模块,实现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双赢”。“秀摊”模块则汇聚全市200 余处摊点群、3 万余个摊位、2500 余名流动商贩信息,建立起全市便民摊点信息数据库,形成市民群众网上找摊贩、摊贩网上找摊位的良性互动,为户外经济发展和便民服务提供了信息化支撑,有效释放了政府治理新动能。
三是搭建平台,破解“服务难”。为市民提供更多便民化应用。如“找公厕”模块,将全市2000 余处公厕的位置信息、开放时间等在电子地图上进行全面标注、实时更新,并制作公厕二维码,方便市民查询和导航前往,实现“查”和“找”的快捷。在“广告招牌前置服务”模块中,为商户提供规范的招牌设计模板和安装等相关咨询,避免了以往门头招牌安装后不符合规定再进行拆除的情况,目前已为3000 余家商户提供服务。
多个部门办好“一件事”是城市运行管理智能化的根本目标。着眼平台高效协同运行,全面优化运行流程,构建运行标准体系。平台上线以来,主动发现问题和处置问题的能力大幅提升,目前日均流转处置城市运行管理服务问题1.6 万余件,处置率保持在99%以上。
一是优化平台标准体系,在“规范”中提升运行水平。充分依托承担城市管理信息相关国标主编和相关行标参编经验优势,着眼青岛实际,编制《青岛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运行管理工作制度》等29 项运行制度规范。其中《青岛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运行管理指挥手册》,在全国率先增设城市管理服务事项,《青岛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运行工作机制(试行)》,在全国首创性将所有行业应用纳入平台体系。
二是打造平台协同体系,在“联动”中实现精确精准。建立健全平台运行和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形成“1 个市中心、10个区(市)中心、若干个街镇工作站、304 个作业单元”联动一体指挥调度模式。建立健全案件处置督促机制、案件处置督办流程、疑难问题处置机制和案件处置执法保障制度等,通过联席会议等方式多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处置难点问题,对拒不整改的单位,组织区中心协调辖区执法中队进行执法处置,确保了系统中超期案件每月基本清零。
三是提升案件处置效率,在“高效”中展现责任担当。所有信息采集员、网格员和社会公众、媒体等各个渠道报送的城市管理问题,均进入平台进行受理处置。为了尽快解决市民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保障城市安全、平稳运行,平台不断优化案件流转流程,创新实现11 类常见问题的自动派遣功能,案件自动派遣率达到50%以上,案件流转时间由原先的30 分钟缩短至1-2 分钟,处置率从95%上升至9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