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磊,丁昱皓,沈祥信,张 敏
(1.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北京 100012;2. 中南安全环境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64;3. 浙江仁欣环科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 宁波 315199;4.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北京 100035)
“绿色”是新时期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推动绿色发展,相关部委发布了《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工信厅节函〔2016〕586号)、《关于印发<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的通知》(发改环资〔2016〕2635号)、《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节〔2017〕178号)等文件,各地陆续开展了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绿色园区等的创建与考核,对推动园区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体系,为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要求和方向。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区,也是各地“绿色发展”的主要载体。
“绿色发展”相关概念的提出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9年,英国环境学家皮尔斯[1]首次提出“绿色经济”概念。加拿大环境部提出“绿色计划”,第一次从宏观层面上把绿色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2-3]。HEERES等[4]对比了美国与荷兰的生态工业园开发项目。LIWARSKABIZUKOJC等[5]提出了生态工业园的概念模型。我国学术界也开展了相关研究。马晓红等[3]分析了绿色产业发展的特征及我国绿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方时姣[6]认为皮尔斯等将绿色经济纳入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歪曲了绿色经济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黄建贤[7]分析了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区别和联系。王家霞等[8-13]探索了产业园区绿色发展体系。刘慧等[14]通过构建共性指标和差异性指标评价了安徽省绿色发展水平。石磊[15]从绿色发展的政策差异、战略框架、国际交流和绿色合作4个方面提出了国外绿色园区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汪凌志[16]从绿色生态、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3个方面评价了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水平。郭亚静等[17]认为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对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有重要作用。李纯等[18]提出了我国磷石膏绿色发展对策。总体上看,我国关于园区绿色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日益成熟,但在一些典型或专项园区绿色发展规划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方面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亟需进一步深化研究,推动实践。
本文梳理了“绿色发展”相关文件和指标体系,解析了“绿色发展”的内涵和基本特点。以某化工和冶金园区为例,基于园区产业发展和区域自然环境特点,从产业发展、资源能源利用、环境绩效和环境管理4个方面构建了“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明确了评价标准,提出了“绿色发展”思路与措施,并评估了园区现状和规划发展的绿色化水平。
当前对“绿色”的相关解读较多。国际绿色产业联合会2007年基于资源节约和污染物减排两个角度明确了“绿色产业”内涵。任理轩[19]认为,“绿色发展”包括创新、高效、安全、惠民等特征。《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组织开展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文件提出了发展绿色园区、绿色产业的相关要求。前述工信厅节函〔2016〕586号文从建设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4个方面提出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在园区规划、空间布局、产业链设计等多个方面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理念。可见,尽管学术界对“绿色发展”的阐释不尽相同,但总体包括了高效、循环、节能、低碳、降耗、生态、和谐、可持续等几个特点。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HJ 274—2015)[20]涉及经济发展、产业共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信息公开5个一级指标,包含32个二级指标。《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涉及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度7个一级指标,包含56个二级指标。前述工信厅节函〔2016〕586号文附表《绿色园区评价要求》确定了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环境、运行管理6个绿色化一级指标,包含31个二级指标。《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017年版)》基于综合指标、专项指标和参考指标3个方面构建了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包含17个指标。《化工园区综合评价导则》(GB/T 29217—2020)[21]构建了化工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涉及规划布局、产业经济、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安全健康、生态环境、资源利用、两化融合8个一级指标,包含24个二级指标、75个三级指标。由上可见,“绿色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上产出效益高、附加值高等,在资源能源利用上消耗强度低、废物产生量少等,在环境保护上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强度低、环境管理水平高等,在生态保护上生态空间占用少、生态阻隔影响小等。
指标体系构建既要考虑“绿色发展”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园区的定位和特性;既要考虑不同类型园区属性,又要考虑主导产业相关标准。本文研究的园区主要涉及铜冶炼、铅锌冶炼和盐湖化工,因此指标构建中需考虑相关行业规范和清洁生产标准等要求。
某产业园区地处我国西部,区域生态较脆弱,水资源短缺,环境空气质量较差。根据园区总体规划,园区定位为“发展有色金属产业为主的国家新型园区”“建成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和盐湖化工基地”。主要产业为:资源加工转换产业,包括铜、铅锌、钼冶炼及深加工等;循环经济产业,包括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产业、盐湖化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产业等;物流商贸产业,主要对象为金属材料。
园区现有运行企业以盐湖化工为主,尚无高新技术产业落户,也未形成生态产业链。拟引进铜冶炼、铅锌冶炼两大龙头企业,环评文件均已通过技术评估,但尚未批复。园区已建成集中供热(使用天然气为燃料)、供水等设施,但尚未运行,园内企业均自采地下水。园区已建成污水处理厂,但因废水产生量相对偏少,目前企业废水自行处理。园区再生水利用及余热、废气和再生资源回收等尚未开展。近3年,园区产业发展较快。拟建铜、铅锌冶炼项目产生的副产品硫酸共约180万t/a,但仅有64%的有明确的利用或处置去向。园区设置了环境管理机构,制定了管理制度,并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绿色发展规划。
参考前述规范标准中的各类指标,结合国内外铜、铅锌冶炼和盐湖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先进案例,充分考虑园区所在区域资源环境特征,通过控制发展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优化副产品处置、减少资源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等措施推动园区“绿色发展”。
基于指标选取原则,综合考虑园区现有及总体规划确定的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副产品处置和资源再利用产业发展、资源利用效益、污染物排放强度、环境管理能力等,选取产业发展、资源能源利用、环境绩效、环境管理等指标,共计4个一级指标、44个二级指标,详见表1。
表1 某产业园区绿色发展规划指标体系
(续表1)
2.5.1 指标选取
综合考虑了绿色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等相关指标体系,结合了示例园区的总体规划和规划环评,并参考了园区发展现状,设置了4项一级指标。其中,产业发展指标反映园区工业发展总体概况和绿色发展情况,资源能源利用和环境绩效指标反映破解园区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方向,环境管理指标反映园区环境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和管理水平。
2.5.2 权重设置
考虑到4项一级指标在园区“绿色发展”中均较重要,本次研究按同等权重看待。
2.5.3 标准确定
本次研究绿色评价指标为28~44个。其中,12个指标为必选项,另有32个指标可选择,但不低于16项。环境绩效和环境管理指标参考值利用了长江经济带相关指标平均值[22-23],其余指标主要参考1.2节所述相关文件标准值。各项指标参考值中,对于参考绿色园区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均作为“绿色发展”规划应该达到的指标,其他指标值的属于推荐值。铜、铅、锌相关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绩效指标参考清洁生产一级标准。
2.5.4 计算方法
参考《绿色园区评价要求》中绿色水平评估计算方法,分别按照式(1)~(5)计算产业发展绿色化指标(IDG)、资源能源利用绿色化指标(REUG)、环境绩效绿色化指标(EPG)、环境管理绿色化指标(EMG)、产业园区发展绿色化指数(GI)。
1)IDGi和IDGRi为第i项产业发展绿色化指标及其参考值;REUGj和REUGRj为第j项资源能源绿色化指标及其参考值;EPGk和EPGRk为第k项环境绩效绿色化指标及其参考值;EMGl和EMGRl为第l项环境管理绿色化指标及其参考值。a、b、c、d的范围分别为可选指标中扣除至少选择项数后的范围,如IDGi中可选择指标共5项,扣除至少选择的3项,还有2项可以选择,则a的范围为0(最少选项)~2(全选),本次研究取2。同理,b=0~4,本次研究取2;c=0~6,本次研究取2;d=0~4,本次研究取3。
2)本次研究中IDGi、REUGj、EPGk、EMGl综合考虑现状值和规划值,其中现状值采用现有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数据,无现状数据的采用项目环评数据;规划值采用总体规划、规划环评及绿色发展规划预测的数据。
3)正向指标(越大越好的指标)和逆向指标(越小越好的指标)的无量纲化分别采用指标值/参考值和参考值/指标值的方式。单位工业增加值资源能源消耗量、废水废气排放量、固体废物产生量等属于逆向指标。
2.5.5 绿色化水平评估标准
当计算值<0.60时,确定为绿色化水平很低;当0.60≤计算值<0.80时,确定为绿色化水平偏低;当0.80≤计算值<0.90时,确定为绿色化水平较低;0.90≤计算值<0.95时,确定为基本满足绿色化要求;当0.95≤计算值<1.00时,确定为总体可以满足绿色化要求;当计算值≥1.00时,确定为满足绿色化要求,其中当计算值≥1.50时,确定为绿色化水平较高。
3.1.1 规划思路
按照“绿色发展”要求,基于园区发展的资源环境制约,立足园区发展定位和园区总体规划环评要求,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构建生态产业链;同时,强化园区集中供热、供水、固体废物和副产品的处置与利用、废水处理等;最后,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推进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说明的是,综合考虑园区定位、资源环境制约因素、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情况,并未按照特别先进的同类园区提出要求,随着园区产业发展,将逐步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3.1.2 规划措施
1)产业发展。以铜精矿、铅精矿、锌精矿、盐湖卤水(锂)、盐湖卤水(硼)为前端,构建5条纵向产业链条,推进铜、铅、锌、锂、硼产品深加工。以副产品硫酸及冶炼废渣为前端,构建2条横向产业链条,利用硫酸生产硫酸铵、硫酸钾、硫酸铜等盐湖化工产品和化肥、农药等,利用冶炼废渣和盐湖化工杂盐生产新型绿色建材等综合利用产品。构建园区内小循环、与周边园区中循环、与区域相关产业大循环的发展格局。
2)环境保护。推进集中供暖供热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太阳能开发,大力推进光伏发电。推广余热发电,冶炼企业投产后,冶炼烟气经余热回收系统回收利用。推进供水配套设施建设,企业自供井逐步退出使用。加快园区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推进再生水(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强化园区环境管理,配置环境保护专业人员,针对园区和有较大环境风险的企业编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加快环境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环境管理效能。
1)IDG:现状值0.61,表明产业发展的绿色化水平偏低;规划值0.92,较现状值提高了0.31,基本满足绿色化要求。
2)REUG:现状值0.33,表明资源能源利用绿色化水平很低;规划值1.00,较现状值大幅增加了0.67,满足绿色化要求。
3)EPG:现状中,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现状值优于参考值,绿色化水平较高,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的参考值与实际值之比分别为0.29、0.30,绿色化水平很低;绿色规划中,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为0,其参考值与实际值之比为正无穷,说明这3项指标为完全绿色化;扣除这3项指标后,现状值为0.80,表明环境绩效绿色化水平较低;除上述3项指标外其余指标的规划值为0.90,较现状值提高了0.10,基本满足绿色化要求。
4)EMG:现状值0.57,表明环境管理水平很低;规划值0.95,较现状值提高了0.38,总体满足绿色化要求。
5)GI:现状值0.58,表明园区发展绿色化水平很低;规划值0.94,较现状值提高了0.36,基本满足绿色化要求。如果考虑绿色规划中废水零排放,园区发展绿色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推进“绿色发展”是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对于推进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绿色转型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构建园区绿色发展规划指标体系,采取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拓展副产品利用渠道、深化固体废物再利用方式、推进水资源和能源集中供给、强化污水集中处理、完善环境管理机制、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措施,将绿色化指数由现状的0.58提升到规划的0.94,基本满足绿色化要求,但仍未达到较高水平绿色化要求。为此给出以下建议。
a)远期要进一步提升相关指标绿色化水平。考虑到本园区所在区域硫酸利用市场已经饱和,为促进本园区与周边同类园区协同发展,建议分期上马铜、铅锌两大拟建项目,一期产能不超过50%,二期视资源供给,环境容量及硫酸、废渣处置措施和去向等而定;同时,持续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利用,不断健全环境管理制度,深化污染防治。这些措施实施后,指标2、3、12、27、29、42、44等将在规划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能够满足参考值要求。在此情况下,IDG=1.03,BEUG=1.01,EPG=0.97,EMG=1.00,GI=1.00,满足绿色化发展要求,如考虑废水零排放,环境绩效绿色化水平将大幅提高,园区发展绿色化将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b)落实园区绿色规划要求。制定园区“绿色发展”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严格生态环境准入,落实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提升技术水平,健全管理体系,倒逼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转型。
c)开展“绿色发展”不确定性研究。经济危机、公共卫生事件等都将会给“绿色发展”带来影响,如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给示例园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了一定影响,延滞了绿色产业的进驻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给园区“绿色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建议进一步跟踪相关影响,专项开展园区“绿色发展”的不确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