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朱海英(江苏省无锡市儿童医院,江苏 无锡 214023)
近视是学龄期儿童中常见视力损害的一种,临床表现主要为近视力正常、视力减退、远视力不良等,可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学习,并增加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眼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1]。大量临床研究显示,学龄期儿童近视的诱发因素较多,包括遗传、不良用眼行为等,现阶段临床上多从配镜、保健服务等方面入手,对学龄期近视患儿实施干预[2-3]。但在具体的干预过程中,由于儿童心智尚未发育成熟,自控、自护能力均较差,对临床干预的依从性、配合度均较低,难以达到理想的干预效果。童趣性健康教育从儿童兴趣敏感点入手,通过合理设计健康教育方法、内容,符合儿童的兴趣特点,可达到良好的干预效果,使其健康知识水平、遵医行为得到有效改善[4]。本院近年来对学龄期儿童开展童趣性健康教育,并对2020年1月-2021年1月接收的78例患儿为对象展开研究,发现该干预方式在改善患儿用眼与遵医行为、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及延缓近视进展等方面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接收的学龄期近视患儿78例,依据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作两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6-12岁,平均(9.12±1.35)岁;近视情况:单眼20例,双眼19例。观察组中,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6-13岁,平均(9.50±1.42)岁;近视情况:单眼22例,双眼17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儿童屈光矫正专家共识》[5]中的近视诊断标准,即散瞳检影眼光后近视等效屈光度在-0.25D及以下,散光在2.00D及以下;②未行近视手术;③监护人知晓研究,并配合知情同意书签字。排除标准:①合并圆锥角膜、青光眼、斜视、弱视等其他眼部疾病;②有其他机体严重疾病及恶性肿瘤合并;③认知、精神障碍无法正常交流;④需佩戴硬性角膜接触镜、角膜塑性镜。此研究与《赫尔辛基宣言》相符合,且两组性别、年龄及近视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展开常规护理:指导患儿正确佩戴眼镜,全面介绍健康用眼、合理户外活动的相关知识,并予以心理安抚、鼓励,同时指导家属为患儿准备科学饮食,遵医嘱定期入院复查。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童趣性健康教育:①设置童趣化就医环境。在诊室、就诊等候区等处,以卡通图画对墙壁、桌椅进行装饰,并在地面铺设童趣化的泡沫拼版,摆放积木、玩具,以供患儿就诊及等候时玩耍,使其就医紧张情绪得到缓解。②设置童趣化健康教育内容。制作近视相关知识、健康用眼行为的教育资料,设计为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宣传册,图像、内容以卡通形式展示,鼓励患儿观看,使患儿阅读兴趣得以提升。③童趣化互动。围绕近视健康知识、正确用眼行为编制卡通故事,以童趣化的语言向患儿介绍近视发生原因、健康用眼行为等知识,并共同与患儿设计包含健康用眼行为知识的绘画,通过卡通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情景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实施眼保健操、读写用眼、用眼距离、读写姿势等用眼行为,引导患儿模仿。④激励式鼓励。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宝贝好棒”、“宝贝真勇敢”等语言对其进行鼓励,患儿正确配合、表现良好时,可予以小红花、玩具等奖励,使其配合度得以提升。
1.3 观察指标 ①用眼行为与遵医行为。干预前、干预后,通过《学龄期儿童用眼行为调查问卷》对两组患儿的用眼行为展开调查,问卷包括7个维度:用眼距离、读写姿势、视近光线、阅读环境、读写用眼、视频用眼、眼放松,共28个条目,各条目分别计1-4分,计算总分,得分越高,用眼行为越良好[6];遵医行为则于干预前后采用Moriske依从性量表(MMAS)评价,总分为8分,得分越高,遵医行为越好[7]。②户外活动时间。于干预前、干预后统计其户外活动时间。③眼科相关指标。干预前后,对两组实施眼底镜检查,予以屈光度(SE)、眼轴(AL)、瞳孔直径测量。④视力改善情况。干预后,通过等效球镜度数对两组近视情况进行评价:≥-3.00D为轻度近视,-6.00--3.00D为中度近视,<-6.00D为高度近视[8]。
1.4 统计学分析 此研究数据处理以SPSS20.0进行,[n(%)]表示计数资料,检验方法是χ2,(±s)表示计量资料,正态分布行t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用眼行为与遵医行为 干预前,两组学龄期儿童的用眼行为调查问卷、MM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再次调查时,两组学龄期儿童的用眼行为调查问卷、MMA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用眼行为与遵医行为对比(±s,分)
表1 两组用眼行为与遵医行为对比(±s,分)
组别(n=39) 学龄期儿童用眼行为调查问卷 t P MMAS t P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53.12±3.32 71.41±2.62 27.007 <0.001 3.85±0.54 5.39±0.46 13.558 <0.001观察组 53.09±3.28 92.26±2.21 61.849 <0.001 3.91±0.52 7.56±0.21 40.646 <0.001 t 0.040 37.988 - - 0.499 26.799 - -P 0.968 <0.001 - - 0.618 <0.001 - -
2.2 户外活动时间 干预前,两组的户外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户外活动时间均增加,且观察组更多(P<0.05),见表2。
表2 两组户外活动时间比较(±s,h)
组别(n=39) 干预前 干预后 t P对照组 5.43±1.22 8.72±1.54 10.458 <0.001观察组 5.45±1.20 11.35±1.24 21.353 <0.001 t 0.073 8.307 - -P 0.942 <0.001 - -
2.3 眼科相关指标 干预前,两组的SE、AL、瞳孔直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再次检测时,对照组的SE、AL、瞳孔直径较干预前增加(P<0.05),观察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眼科相关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眼科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n=39)SE(D) t P AL(mm) t P 瞳孔直径(mm) t P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1.52±0.15±0.21 81.149 <0.001 23.34±3.53-2.27±1.52 5.0221 <0.001 3.91±0.35 26.43 4.32±0.32 5.339 <0.001观察组 -1.54±0.13±0.26 1.074 0.286 23.36±3.50-1.59±1.46 1.647 0.104 3.93±0.32 23.86 3.98±0.17 0.862 0.392 t 0.629 12.706 - - 0.025 7.615 - - 0.263 5.860 - -P 0.531 <0.001 - - 0.980 <0.001 - - 0.793 <0.001 - -
2.4 视力改善情况 观察组的轻度近视率是71.79%,比对照组的41.03%高,重度近视率则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视力改善情况比较[n(%)]
在全世界范围内,近视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屈光不正,也是学龄期儿童视力出现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关于近视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儿童近视患病率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9]。近视发生后,视力不可逆转,且出现近视时的年龄越小,成年后出现高度近视的风险越高[10]。因此,临床上需不断加大对近视的干预程度。现阶段,临床上主要通过光学矫正、保健服务等对儿童近视展开干预,但干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患儿依从性、配合度的影响。而以往临床上对近视患儿展开干预时,干预内容与方法等均具有明显的统一性、灌输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导致理想的干预效果难以达到,致使患儿近视进一步进展[11]。
学龄期儿童年龄较小,心智发育尚未健全,对近视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不高,并且自控能力较差,但此阶段是其获取知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形象思维活跃、模仿能力较强[12]。童趣性健康教育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设置具有童趣化的健康教育内容、形式,可充分对其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主动学习近视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坚持健康用眼行为[13]。本次研究对学龄期近视患儿开展童趣性健康教育,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学龄期儿童用眼行为调查问卷、MMAS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提示对学龄期近视患儿展开童趣性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改善其用眼行为、遵医行为。童趣性健康教育通过对童趣化的就医环境进行布置,可使患儿就医紧张感、恐惧等得以缓解,积极配合后续干预;童趣化健康教育内容设置则通过卡通形式予以相关知识显示,可使患儿接受度得以提升;童趣化互动通过卡通故事、儿童喜欢的语言与其展开交流与互动,可使患儿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健康知识、用眼行为的印象;激励式鼓励则可满足患儿渴望被肯定的心理,使其对临床干预的依从性进一步提升。通过以上多个方面童趣性健康教育干预的实施,可使患儿健康知识水平有效提升,并促进其心理向积极性转变,进而达到改善其健康用眼行为、遵医行为的效果。
我国于2018年提出的《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需倡导、鼓励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中小学校每天需安排30min以上的大课间体育活动[14]。关于户外运动保护近视的机制,“光-多巴胺”学说得到了广泛的临床认可,阳光照射可对视网膜多巴胺的释放产生诱导作用,而多巴胺可对眼球伸长进行阻止,并参与神经元视觉信息传递,对视网膜的发育进行调控[1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户外活动时间明显比对照组长(P<0.05),提示童趣性健康教育应用于学龄期近视患儿中可有效增加其户外活动时间。通过童趣性健康教育对学龄期近视患儿实施干预后,患儿健康知识水平、遵医行为均得以提升,对户外活动在保护视力中的作用有正确认识,可主动参与户外活动,进而使户外活动时间延长。不仅如此,本次研究还发现,观察组干预后SE、AL、瞳孔直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轻度近视率比对照组高,高度近视率比对照组低(P<0.05),提示童趣性健康教育可进一步延缓学龄期近视患儿近视进展。对患儿展开童趣性的健康教育后,其健康用眼行为、遵医行为均有效提升,可养成并坚持良好的用眼习惯,主动进行户外活动,充分发挥健康用眼、户外活动在保护视力中的作用,进而使近视进展得以延缓。
综上所述,童趣性健康教育应用于学龄期近视患儿中可有效改善其用眼健康行为、遵医行为,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并且有助于进一步延缓近视进展。然而,本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如选取的病例仅局限于本院近1年内接收的患儿,且观察指标较少、未长期随访,可能使结论存在片面性、局限性等。因此,后续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及观察指标、延长随访时间展开研究,从而客观分析童趣性健康教育对学龄期近视患儿用眼行为及户外活动时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