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威,王书焕(天津市滨海新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天津 300459)
维生素D即抗佝偻病维生素,属于类固醇衍生物,也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对机体钙、磷吸收发挥调节作用,促进骨骼重构及生长,同时对佝偻病的预防具有重要作用[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属于婴幼儿常见慢性营养性疾病,是因机体维生素D含量缺乏影响钙磷代谢而导致,主要表现为骨骼病变,对患者生长发育及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本病会使发育较快部位的骨骼发生性状变化,易出现骨骼畸形,影响患者生长发育,同时致使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提高肺炎、贫血、腹泻等疾病风险,甚至还会阻碍其智力发展[2]。一般机体在日晒下可通过皮肤合成维生素D,但婴幼儿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且外出活动少、缺乏日照,导致维生素D合成不够,无法满足骨骼生长需求,进而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因此,对于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需高度重视,积极治疗,选择合理治疗药物,以加快钙吸收,降低疾病损伤。为评估伊可新的临床应用价值,现选取100例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者(2019年6月-2021年6月)展开对比研究,总结如下。
1.1 研究对象 筛选100例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以《实用儿科学》为依据,患者均与其诊断标准相符,有夜惊、盗汗、易激惹、偏食等伴随症状;②通过超声检查发现骨密度下降;③年龄介于1-6岁;④病历资料真实可靠、完整;⑤患者家长知情研究,签署同意书并积极配合。
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严重病变;②胃肠功能异常;③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先天性疾病;④存在认知障碍、严重精神问题;⑤对研究选择用药有禁忌;⑥入组近期(1个月)接受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生长激素等药物治疗;⑦凝血机制不正常。
所有对象在“系统抽样法”原则下分两组。对照组(病例50例):男女比例为27∶23,年龄1-6岁,均龄(3.35±1.18)岁;平均身高(76.52±3.62)cm;平均体重(11.78±5.33)kg。观察组(病例50例):男女比例为29∶21,年龄1-5.5岁,均龄(3.68±1.49)岁;平均身高(76.74±3.78)cm;平均体重(11.85±5.68)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鱼肝油滴剂(规格:每1g含有3000单位维生素A与300单位维生素D)治疗,口服用药,每次2-10ml,每日3次;辅助治疗采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规格:10ml),口服用药,每日2次,每日0.5-1支。
观察组:应用伊可新(维生素AD滴剂,本品为复方制剂,每克含5000单位维生素A与500单位维生素D)治疗,口服用药,把软胶囊滴嘴开口后,其中内容物滴入患者口中,每日1次,每次剂量为1粒;同时加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辅助治疗,口服用药,每日2次,每日0.5-1支。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2个月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的评定:显效表示治疗1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夜惊、盗汗、易激惹等)均完全不见,血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患者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有效表示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血生化指标水平与正常值接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表示治疗后症状体征均变化不大,生活质量无改善。②血生化指标:血钙(Ca)、骨碱性磷酸酶(NBAP)、25羟维生素D3[25(OH)D3]、骨钙素(BGP)、脱氧吡啶啉(DPD)。以上指标于患者治疗前、治疗一个月后,分别取静脉血,离心机离心后保留血清,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3]。③体格指标:在治疗前、1个月后检测患者身高、体重、BMI。④骨代谢:利用骨密度检测仪测量患者尺骨、桡骨骨密度水平。⑤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统计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n(%)]
2.2 两组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清生化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a、NBAP、25(OH)D3、BGP、DPD等指标水平相比对照组显著较高(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生化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血清生化指标比较(±s)
组别 n Ca(nmol/L) NBAP(UL) 25(OH)D3(ng/L) BGP(ug/L) DPD(cr,nmol/mmo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2.69±1.52 26.87±4.52观察组 50 2.51±1.41 3.05±0.97 116.25±25.25 157.78±21.15 30.33±7.25 47.62±9.17 8.24±2.21 10.68±3.19 16.85±3.22 33.88±5.69 t - 0.613 3.876 0.268 20.386 0.352 6.929 1.600 9.154 0.452 6.821 P - 0.540 <0.001 0.788 <0.001 0.725 <0.001 0.112 <0.001 0.652 <0.001 3.85±1.09 117.58±24.20 269.67±32.54 30.89±8.58 61.85±11.26 8.99±2.47 17.57±4.26 17.15±3.41
2.3 两组体格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体格指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身高、体重、体质量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优(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体格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体格指标比较(±s)
组别 n 身高(cm) 体重(kg) BMI(kg/m2)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76.52±3.62 97.63±5.22 11.78±3.33 15.12±2.36 5.33±1.25 7.74±1.23观察组 50 76.74±3.78 106.88±6.47 11.85±3.68 20.41±4.25 5.52±1.63 9.01±2.36 t-0.297 7.867 0.099 7.694 0.654 3.374 P-0.7<0.001 0.514 <0.001 66 <0.001 0.920
2.4 两组骨密度水平比较 两组经治疗后骨密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尺骨、桡骨骨密度水平提高幅度较对照组更大(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骨密度水平比较(±s,g/cm3)
表4 两组骨密度水平比较(±s,g/cm3)
组别 n 尺骨 桡骨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0.31±0.09 0.43±0.11 0.35±0.08 0.43±0.12观察组 50 0.34±0.09 0.52±0.15 0.33±0.11 0.53±0.16 t-1.666 3.421 1.039 3.535 P-0.098 <0.001 0.301 <0.001
2.5 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且经对症处理后均消失。详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n/%]
钙是机体维持肌肉及神经正常功能的必需元素之一,机体维生素D缺乏会引起钙磷代谢紊乱,血钙、血磷水平明显下降。维生素D属于脂溶性维生素,机体内绝大多数是经紫外线照射皮肤后合成,少数是通过食物摄取获得,其可以调节机体钙、磷代谢,发挥显著的生理作用。同时维生素D作为人体必需营养素之一,不仅可有效维持机体健康以及细胞生长、发育,同时与消化、呼吸、免疫、神经系统等疾病发生及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一种小儿常见、高发性疾病,主要病因是机体维生素D缺乏,发病机制是由此而引发的异常代谢过程。维生素D缺乏影响肠道钙、磷元素吸收,导致甲状旁腺激素分泌水平异常升高;而此激素对机体骨质吸收及骨盐溶解具有促进作用,且对肾小管吸收磷元素发挥抑制作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促进钙吸收的作用,有效提高尿液中磷含量,降低尿液中钙含量,以上生理过程抑制骨样组织钙化过程,加快骨质溶解,机体发生骨细胞代偿性增生,导致骨骼出现生理性变化。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不仅对患者正常生理功能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学习、社交等,长此以往会导致患者出现自卑心理,或引发严重心理障碍。因此,对本病患者及时治疗,改善病情,在保障患者身心健康方面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手机等各种电子设备大力普及,加之社会及工作压力增加,家长缺少对孩子的陪伴,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儿童依赖电子设备,缺少户外运动,在长期缺乏阳光照射下,机体维生素D获得率显著下降,因此,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风险大大提高,进而对儿童正常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通常以3月龄-2岁儿童为多发群体,早期患者会出现多汗、易激惹、睡眠不安、夜惊等表现,随着疾病进展,可导致骨骼改变、或发生运动发育迟缓[4-6]。例如,颅骨软化、乳牙萌出延迟、O型或X型腿、脊柱后凸或侧弯,或者关节松弛、全身肌张力低,严重时可导致语言、动作、感情发育迟缓,机体免疫力低下。鱼肝油是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之一,但由于包装条件、加工技术等因素限制,药品储存注意事项较多,且受到光线、空气等作用,药品会发生自身氧化分解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药效[7]。因此,对于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应用鱼肝油滴剂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多个方面因素,谨慎选用。
伊可新作为本病常用药之一,药品具有科学的加工工艺及包装工艺,药品稳定性较高,有利于促进钙磷吸收,同时一定程度上预防感染[8]。本次研究结果:应用伊可新治疗,相比鱼肝油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同时治疗后患者血清生化指标血钙、骨碱性磷酸酶、25羟维生素D3、骨钙素、脱氧吡啶啉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且应用伊可新以上指标改善效果更显著,P<0.05。可见应用伊可新治疗的临床疗效相较鱼肝油更为显著,可明显调节机体血清相关指标水平,改善患者病情。研究发现:治疗后患者体格指标、骨密度水平较治疗前大幅度提高,而应用伊可新治疗的患者身高、体重、体质量、尺骨、桡骨骨密度水平提高幅度更大(P<0.05)。从而进一步证实伊可新用于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对促进患者体格生长、提高骨密度的效果突出。药物安全性评估,发现鱼肝油治疗与伊可新用药后仅个别患者出现腹泻、便秘等不良反应,无其他严重情况,且以上不良反应在积极对症处理后均消失。证明伊可新用药安全性有保障[9]。需注意,单纯用药治疗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疗效仍有欠缺,维生素D长期应用容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中毒。因此,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加强家长健康教育,增强其保健意识,普及一定的科学育儿知识,早期积极预防疾病,降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生几率,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10-11]。预防措施有:①加强健康保健宣传,鼓励小儿日常多参与户外活动,增加阳光照射,合理膳食,补充适量维生素D,并定期接受体格检查,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及时发现维生素D缺乏,合理补充[12]。②合理补充维生素D等药物,可有效改善症状,有效去除病因,增加日晒时间。③鼓励幼儿日常增加体育锻炼,多参与户外活动,增加光照时间,提高体质,但注意不可晒伤。④在婴幼儿时期,提倡母乳喂养,适当增加辅食,合理摄入富含丰富维生素D的食物,注意日常饮食均衡[13]。
综上所述,在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治疗中,应用伊可新临床总疗效较鱼肝油更显著,在有效改善机体血清生化指标的同时,促进患者体格发育,提高骨密度,且用药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