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合度分析的转型社区更新策略研究

2022-07-21 09:05刘立钧张林恒孙永青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居民转型社区

刘立钧,张林恒,孙永青

(天津城建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384)

实现新型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二元隔离,推进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新移民的社会融合.我国部分城市为了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中村”采取了“转制”的措施,形成了兼具城市与农村特征的“转型社区”.此类社区在空间形态与生活方式上具有城市社区的特点,在社会关系方面延续旧有“熟人社会”的农村属性[1].主要呈现以下特征:其户籍由农民转为非农,土地产权由集体所有转为国有,经济由村集体经济转为股份公司,管理制度由村委会转为居委会与村委会共同管理,物质空间具有城市社区特性等[2].转型社区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农村拆迁安置社区、村转居社区、新式城中村等几种类型[3].总之,“转型社区”以传统“有地”的“农村体制”向新时代“无地”的“城市体制”转变,是“自上而下”政府为主导的中国城镇化主要形式之一[4].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进入中后期,在强调以人为本、高质量发展的城镇化背景下,通过提高转型社区社会融合度来提升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大量的转型社区完成了建设的基本目标后,在运行管理过程中,主要显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物质空间层面中建成环境与公共设施配置不匹配[5-6]、景观和居住环境较差[7-8]等问题;社会空间层面中邻里关系淡薄、社区意识不足[9]、身份认同内卷化[9]等问题亦日益凸显;制度管理层面中社区管理制度匮乏[9]、社区治理主体职责不清[10]、社区参与动力不足[11]等问题.

综上,学者们对转型社区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研究也更加多元化,但关于影响转型社区社会融合度的因素分析及转型社区更新策略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通过分析天津转型社区现存问题,对转型社区居民的社会融合作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以探究转型社区社会融合度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我国转型社区社会融合度可操作性的策略.

1 文献回顾

“社会融合”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的含义也不相一致[12-14].本文以社会融合的“多元论”为研究基础,开展相关问题分析.在多元论的理论视角下,不同文化与价值观是可以相互适应的,即在各类社会群体相互作用的影响下,文化的多样性仍然存在,保证了所有社会参与者能够享受同等的权利[15].

国外关于社会融合已展开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分析定量模型、测度移民的融合程度和融合效应时采用多种维度、多元指标和量化分析方法[16].例如,新马克思主义学派通过对移民社区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的使用情况,分析市场投资对于社区融合的影响程度[17];也有学者关注多元文化背景、日常生活行为和活动空间对居民社会融合的影响,如结构学派强调研究对象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对于邻里关系的影响[18];行为学派探讨日常生活行为和活动空间对新移民社会融合的影响程度[19].另一方面,国外社区呈现出多样化的融合制度,新移民不仅融入了地域上的空间,而且新移民可以参与经济、文化、制度等多个层面的社区改造. 例如,在经济层面,移民带来的服务业态可以增加社区居民的工作机会[20];在文化层面,不同背景的移民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增强了社区文化的包容性,间接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社会融合度[21]. 此外,新移民的融合机制根据地区的不同,社会背景的差异,呈现出个体化特征.

国内关于社区的社会融合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重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制度设计,住房制度是造成中国城市社会排斥的重要因素[22],吴丹运用空间视角透视转型社区的生成机制及治理困境,通过分析空间重构对社区治理的影响及效能,完善相关的公共政策与制度体系[23].罗仁朝等从融入城市的难易程度、对城市居民的认同、社区活动参与意愿以及有无本地朋友等印证流入地城市的“聚合性”,对不同聚居形态社会融合度差异进行机制解析[24].二是社区社会融合的多维度视角和多样化方法,主要有汪明峰等从社会关系融合、经济融合、心理融合和文化融合4 个维度对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进行分析[25];张文宏等通过研究将职业稳定度、本地语言掌握度、本地风俗熟悉度等影响社会融合的因子归为文化、心理、身份、经济四个层面探究流动人口影响程度[26];同时,李荣彬从禀赋特征、生活满意度的视角出发,考察不同地区、不同城市规模之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空间差异,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7].三是对于不同社区属性的社会效应研究,有学者提出集中建设非商品房性质的社区将加剧城市化进程中居住空间的隔离,亦有对保障房社区居民的日常行为研究[28].

综上,以上三类研究在宏观的制度安排与微观的个体生活两个层面已较为完善,但大量的转型社区作为特殊的城市社会空间仍有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促进社会融合的建议更多偏向于社会政策.本文基于天津市转型社区的实证调研数据,结合社区生活满意度分析社区居民对社区居住品质、社区安全、社区归属及社区参与等关键维度衡量社区居民的社会融合度.以期借助空间层面的规划重塑社区功能,关注社区物质空间的更新,完善社会空间的缺失,促进转型社区的社会融合.

2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转型社区作为新型城市化的重要载体,新移民能否在城市中宜居宜业对于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及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具有战略意义.因此,城镇化中人口的“市民化”与社会融合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问题.

资源介入状况的差异形成了转型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模式[29].因此,本文选取天津市3 个典型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候台新村、凌奥花园、王兰庄花园.这三个小区异质性较强,小区建成时期、区位、居住环境和人口构成均有较大差异(如表1 所示),为分析转型社区社会融合度的影响因素提供多元化研究背景. 候台新村地处西青区复康西路与外环线交叉口,为城郊结合部属于城市边缘区,属于2000 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原住村民逐渐搬离,普遍存在人户分离现象.作为外来人口居住地的选择,社区成为以租赁为主的转型社区,形成流动人口混居型聚居区.此类社区主要是对于外来人口基于工作生活而选择的共同区位.在此情景下,该社区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生活状态,居民的观念意识、生活习惯、文化认知差异性较大造成社区的内聚性缺失,居民间心理认同感不足、邻里关系淡薄、社区参与度较低.凌奥花园位于西青与南开两区交界,紧邻市奥体中心,2002 年经平房改造后原村居民迁入,基于血缘与地缘关系的家族仍起主导作用,社区处于“半熟人社会”状态.“半熟人社会”带有高流动性、较强的异质性、居民之间身份分化现象明显的特征.在此情景下,居民虽处于相同的生活空间,但互动较少,理性化的交往方式占主导地位,社区活动参与度不高,社区赋予居民的安全感与归属感不足. 王兰庄花园位于西青区西南城郊结合部,2010 年建成后居民以原当地村民为主体.因此村民不具有一般商品房社区明显的异质化和陌生人社会的特征,而是保留了传统村民的生活方式,属于典型的熟人社会.熟人社会受到地缘因素的影响,在生产生活中有着较高的地方性共识,对于价值、习俗和生活习惯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同时,居民对于社区文化拥有较强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虽然案列研究在其结论的适用性上存在一定局限,但鉴于我国此类社区的普遍性和较高的同质性,其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参考和借鉴的.

表1 典型转型社区情况

2.2 转型社区居民社会融合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转型社区居民社会融合度评价指标体系,借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蓝皮书、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的社会融合相关评价指标,同时结合转型社区中居民的自身特殊性,遵循“系统化、全面化、个性化”原则,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以社区生活满意度为理论背景,评价不同转型社区居民的社会融合状态[30].“社区生活满意度”是个体或家庭对社区生活状况及其变迁的主观体验与评价,涉及居民对社区居住品质、社区安全、社区归属及社区参与等关键维度.

居住品质体现社区居民对环境的主观感受,余运江等人认为,通过提升社区整体环境、完善社区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增加公共产品的可及性,可促进社区融合[31].因此,本文选取居住品质作为社区生活满意度的关键维度之一,并细分为环境条件(居民公共空间生活体验、建筑内部居住体验)、社区业态服务(商业配套)、绿地景观(游玩体验、景观品质、绿地利用率)、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公用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教育配套设施、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等)4 个维度11 个指标来探讨.

社区安全是社区居民获得城市生活的基本保障,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第二层次的需求是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健康和社区安全等,体现出转型社区居民对环境的主观感受.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论文中写道:“‘好’的社会通常使得它的成员有足够的安全感. ”社区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和缩影同样对于安全感有着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可直接反映到社区居民间的邻里关系是否融洽,社区环境是否让居民产生安全感,对于社区具有归属感.因此,社区安全作为社区生活满意度的关键维度之一,并细分为建筑质量安全(建筑结构、市政管道)、场地设计安全(防灾避难、特殊群体)、道路交通安全(动静态交通)、社区安全管理(门禁管理、个人财产)4 个维度,设置7 个指标.

社区归属感是居民对所在社区与他人的情感关系. 孙肖远指出,社区融合侧重于强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构建互动网络体系、建立互相包容的邻里关系[32].因此,本文选取社区归属作为社区生活满意度的关键维度之一,并从社区归属感(人居环境满意度、舒适度、依恋度和参与度)和多元化设计(全龄化、地域性、低能耗)、风俗习惯(民情风俗、生活作息、办事风格)、公共开敞空间(服务设施的种类、使用率、趣味性)、社区文化交流(价值观、社区联系、社区矛盾)5 个维度着手,设置15 个指标来衡量社区居民在社会层面的融合.

社区参与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管理,增进社区福利的行为和过程[33].陆自荣等人提出社区融合主要体现在社区参与的主动性,表现为群体互动以及由群体互动导致的文化心理认同、政治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公共利益维护等[34].因此本文选取社区参与作为社区生活满意度的关键维度之一,并细分为社区主体间互相评价(交往互动、言谈举止、社区贡献度)、社区主体自我评价(参与途径、参与方式、社区组织建设)2 个维度、设置6 个指标.上述维度指标在城市社区研究中已被广泛使用,近年来也逐步被应用到我国社区研究中[35].

2.3 数据来源

转型社区居民社会融合度评价通过匿名形式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研数据的获取,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个体属性,以及测量转型社区内居民社会融合度各维度的指标,通过李克特五点量表法,分析各维度指标的满意度.用1—5 表征程度,指标得分越接近5,则此项指标满意度越高.

2019 年11 月,对候台新村、凌奥花园、王兰庄花园3 个转型社区18 周岁以上的居民进行访谈及发放调研问卷.此次调研在3 个转型社区共发放调研问卷180 份,无效问卷26 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54 份,有效回收率为85.5%.

2.4 研究方法

鉴于有学者运用欧式距离测算城中村还建社区居民社会融合度这一指标[36],故本文研究引用欧式距离这一计量方法,可以概括为点与点在多维空间中的实际距离,解释转型社区居民的社会融合度.其在N维空间的公式为

在确定转型社区居民的社会融合度前,首先对问卷中的问题建立一一对应的指标再进行取值,其次运用欧式距离得出每个数据点与原点(最差点)的距离,数据点即为问卷中通过李克特量表法评分的数值,原点即为李克特量表法的最小数值1.通过欧式距离得出的数值作为调查对象的融合程度的指标,即为融合度. 计算每份问卷的融合度,融合度数值越大,代表数据点距离原点(最差点)越远,则居民的社会融合度越高.

主成分分析作为研究变量间相关程度的统计学方法[37],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运用欧式距离得出的数值与问卷调查中李克特量表的评分即可得到影响转型社区居民融合度的主要影响因子.

3 统计结果分析

3.1 问卷信效度分析

在分析数据之前,通过SPSS 24.0 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及效度分析,以提高后期问卷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首先对设计问卷的可靠性进行检验,该问卷量表Cronbach's α 值为0.849,大于0.60 的标准,表示问卷的一致性很好,即问卷有很好的可信度.其次基于良好的信度分析,进一步通过SPSS 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KMO 度量值为0.759,且检验概率值的显著性(Sig)为0.000<0.05,说明问卷结构效度设计很好,可对数据进行下一步统计分析.

3.2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

调研样本中,从年龄结构来看,受访者年龄在23~46 岁的人口所占比例为60.1%;从家庭结构来看,已婚者占比65.7%,以三口之家为主;从人均收入来看,受访者月收入在2 000~4 000 元之间占比为49.4%;从职业结构来看,超过74%的受访者就业未受到保障,其中个体户占29.2%、商业服务业人员占18.2%、无固定职业者占16.3%、退休人员占6.7%、其他占3.6%;受访者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教育水平为主.

3.3 转型社区居民社会融合度现状指标分析

3.3.1 居民基本的居住品质

在“居住品质”方面,如表2 所示,3 个转型社区均出现一致的短板问题,社区业态服务指标分数整体得分较低,同时3 个小区内物质空间环境中“绿地景观”指标分数整体偏低.根据调查,社区内大部分绿地占为停车位,或者缺少专人维护,宅前绿地已无植被.此外,存在部分居民通过种植蔬菜花卉将宅前绿地归为己有的现象,造成社区居民对于绿地景观这一指标打分较低,社区的景观环境(丰富性、舒适感)与居民基本需求存在差距.

3.3.2 居民的社区安全

在“社区安全”方面,如表3 所示,3 个小区得分差距较小,“道路交通安全”指标,整体得分偏低,根据调查,小区内人车混行以及未配置减速带,这对于老人儿童出行具有较大安全隐患.同时,小区内夜间照明设施部分被树木枝叶遮挡,部分已经损坏,使得夜间光源不足给居民夜间活动增添了不安全的因素.住宅楼前出入口以及社区的“场地设计”均无设置无障碍设施对于老人、儿童的特殊需求考虑不足,影响居民在公共空间的活动安全.

表3 居民足够的社区安全的描述分析结果

3.3.3 居民的社区归属

在“社区归属”方面,如表4 所示,候台新村相比其它两个社区差距较大.3 个社区的“多元化设计”指标得分整体偏低,根据调查,凌奥花园与侯台花园两个小区的规划设计对于场地使用者的个体特征以及地域、文化特征考虑尚浅.“公共开敞空间”与“邻里交往”两项指标呈正相关性,公共空间设计的全龄化程度与舒适感增加了居民户外活动的持续时间,间接增多了居民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促进邻里关系.

表4 居民足够的社区归属的描述分析结果

3.3.4 居民的社区参与

在“社区参与”方面,如表5 所示,3 个社区在这一层面的指标感知得分差距较小,在群体之间的社会交往态度以及言谈举止、谋生方式等方面表现较为中立.在社区发展、社区管理、社会团体组织等方面表现出较低的认同感.根据调查,侯台新村是较为典型的以租赁为主的转型社区,社区内人口结构较为复杂,由于缺少社区文化的凝聚以及非本地居民的身份对于社区事务的关注度不高,因此共同话题较少.该小区呈现出社区内居民对于居住地的归属感、依恋感较低,间接反映了居民间的交往较少,导致邻里关系密切度偏低,社区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不强.

表6 社区居民融合度影响权重

表7 融合维度影响权重

表5 社区参与的描述分析结果

3.3.5 转型社区居民社会融合度评价

在对居民社会融合度取值前,首先将问卷问题的指标取值,然后运用欧式距离计算每个数据点与最差点的距离,将数值通过归一化处理,得到新数据范围在[0,1]之间,作为各个社区居民的社会融合度,具体结果如表6 所示.分析影响程度权重,可知三个社区中,候台新村得分在中等线下,与其它两个社区有一定差距,同时3 个转型社区居民融合维度在居住品质、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等层面有待提高.在融合维度方面,具体结果如表7 所示,社区安全>社区参与>社区归属>居住品质.

3.4 转型社区社会融合结构维度

综上所述,3 个转型社区居民在不同层面均需提高.为了更好地获取转型社区社会融合的结构维度,首先对15 项二级指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主成分提取,根据统计学意义上的惯例,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进行命名.统计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 的共有四个主要成分,其初始特征值分别为5.442,2.069,1.417,1.248.因此,确定转型社区内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因子个数为4.由于第一个主成分特征值与其它3 个主成分特征值相差较大,使得因子命名缺乏解释性,本文采用具有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14 次后收敛,得到了各个测量指标与主要因子之间的成分矩阵,结果如表8 所示.

表8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为了进一步探究居民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文章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转型社区内居民社会融合的主要因子命名为:一是制度安排;二是居住品质;三是社区安全;四是社区参与.

3.5 转型社区社会融合度影响因素分析

文章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主成分分析得出4 个主要因子,以下为影响转型社区内居民社会融合的因素.

3.5.1 居住品质层面

转型社区由于是社会安置工程,在居住品质方面稍逊于商品房小区,社区的硬件设施及软环境的短板现象严重.一方面,公共开敞空间的空间连续性较弱、层次单一、缺乏特色地域标识,公共活动场地无法满足居民需求,多为零散碎片化布局,仅建有少量的健身设施,未考虑到活动场地应有的舒适感与趣味性,降低了居民对于户外活动的热情. 另一方面,社区内绿化率偏低,均以硬质铺装为主,居民基本的休憩娱乐需求得不到满足. 此外,老旧的公共服务设施由于缺少专人维护,整体形象欠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的环境景观. 社区居民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心理落差加大,间接影响了居民间的融合.

3.5.2 社区安全层面

转型社区对于居民在社区里居住生活的安全有待完善.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亟需加强,由于缺少维护资金以及专业人士定期管理,出现部分配电箱、消防栓处于破损状态,部分路灯无照明功能,电线随意搭接,安全隐患较大.另一方面,动静交通有所欠缺,小区内道路设计对居民的安全性考虑不足,不仅未安装减速带等管制设施而且人车混行对于弱势群体的安全系数具有较大影响.此外,静态交通对未来社区发展预估不足,仅设置地面停车,导致部分机动车、非机动车占用宅前绿地和人行步道,间接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3.5.3 社区参与层面

转型社区的“聚居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社区居民对于“异类群体”持有观望心理,习惯性生活在固有的“朋友圈”.对于外来人口来说,周边人脉的数量较少且多为同一性质工作,不利于获取朋友圈以外的多元就业渠道,阻碍其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对于社区原住民来说,依恋于旧有的社会网络结构,与社区外来人口的交流以租住自家房屋的租客为主.对于社区的发展情况主要以社区公告栏等被动形式为主,对于参与社区发展主动性不足,关注度不够.综上所述,社区居民交流较少,主要归因于社区内尚未提供多样化的沟通渠道与丰富的交往空间,导致缺乏深层次的交流互动,不易于塑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3.5.4 制度安排层面

转型社区的“政策宣传不到位、公众参与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在社区参与这一影响因素中,社区层面主体缺位,公众参与缺少主动性.一方面归因于转型社区内部分原村民已搬离社区,外来人口以租房或购房等行为成为社区公共空间的实际使用者与社区服务的主体,但是他们并不真正关心社区公共空间的维护,并且参与社区各项事务的意愿较低.同时,社区内民间社团等组织较少并且辐射度不足.另一方面,居委会和物业管理方式单一,尚未通过构建智慧化信息平台做到精细化管理,导致政策宣传无法确保居民全覆盖.同时,居民基本的个人信息也做不到及时更新与维护管理,影响双向互通机制的运行. 因此,转型社区社会融合度的提升在制度安排层面面临较大的困难.

4 转型社区居民社会融合更新策略

城市从高速发展转变到高质量发展这一主导价值的转变,促使城市居民由“物质空间”需求逐步转为“社会空间”的需求层面.通过社区更新完善物质空间的缺失,保障居民基本权益,有效提升居民福利,探索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改造的制度安排,逐渐增强转型社区的社会融合度,更新策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4.1 居住品质层面

推动住区更新行动,提升社区居住品质.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共同考虑转型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确定社区更新的具体任务,提升社区居住品质.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挖掘“边角地”“夹心地”等消极空间,增加儿童的活动场地,可通过建设半围合空间,在保障低龄儿童游戏空间安全性的同时增设球场等运动场地为青少年活动提供场所;第二,公共空间结合原有建筑与景观,增加反映传统村落文化的雕塑、墙绘、灯具以及各种景观小品,塑造自身的文化标识,唤起居民对于传统村落文化的精神感知,创造具有安全感与舒适感的公共空间供以不同特征群体间交流,提升社区居住品质.

4.2 社区安全层面

完善基础配套建设,保障居民社区安全.其一,在小区主干道设置限速设施等交通管制措施,并且为步行群体建设无障碍步行绿道,保障居民的出行安全并且改善步行体验. 同时,通过整合消极空间、增建立体停车或改建废弃闲置建筑物增设停车位等措施满足小区居民对于车位的需求. 其二,改造社区老化的基础市政设施以及提升建筑物外墙面等公共部位的维修,同时对于老旧线路、室外电线电缆规整入地、恢复或维修等,有效缓解社区现存的安全隐患.

4.3 社会参与层面

打破旧有社区社会网络结构,促进居民双向互动.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积极扩大不同背景下的居民“朋友圈”,通过民间团体带动居民融入新的社会网络,深化居民间的了解,缓和居民间不愿主动沟通的状态.第二,通过社区信息服务微平台,举办社区特色活动,鼓励引导居民参与社区“线上+线下”活动,凝聚居民意识形态,促进居民间的交流互动. 第三,通过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促使居民愿意长时间逗留于此,破解无驻留、无休憩空间而造成居民间“不认识”“不熟悉”的尴尬局面,以此加大居民间沟通交流的机会.

4.4 制度安排层面

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强化居民社区参与机制.转型社区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加强制定相关法律文件、合理界定物业公司、居委会,业主以及居民的权利与义务,促进业主与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主动性.一方面,探索政府、规划师和社区多方参与社区改造的制度安排,鼓励社区规划师、志愿者等为社区更新提供服务,强化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的参与能力和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提高物业、居委会的管理与服务水平,注重智慧平台和感知系统建设,打通社区末端支撑城市健康高效运行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推动更为统筹化、精细化、主动化和个性化的管理模式,让居民及时了解社区动态,增加居民对社区的关注度,进而破解居民被动性和单一性了解社区问题的现状.

5 结 语

目前,转型社区与城市高质量的发展目标存在较大差距,随着社区更新理论和实践体系的不断成熟,我国转型社区更新逐渐从物质空间转向社会空间层面.一方面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物质空间质量;另一方面要消除个人特征、公共空间、社会关系、制度安排等因素对转型社区居民社会融合的负面影响,引导居民在个人、社会关系等层面的提升,实现转型社区社会融合,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居民转型社区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石器时代的居民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