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娴静
国立华侨大学医院住院部,福建泉州 362000
糖尿病属于一种终身性疾病, 也是具有较高发病率的慢性病之一, 患者只能通过长时间服药才能对血糖水平进行控制, 除此之外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则是引起患者死亡、致残的一个重要原因,会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1-3]。通过常规药物治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暂时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但部分患者却并未重视继续规范用药、行为、饮食的作用,进而对临床疗效造成影响[4-5]。所以临床中在治疗糖尿病患者时, 应加强医护之间的相互协作,提升其依从性,保证临床疗效[6-7]。 医护一体化康复护理强调医护之间的统一性及协调性, 将两者合为一体,能显著提升护理质量及效率[8-9]。该研究主要分析了 2020 年 3 月—2021 年 3 月 50 例医护一体化康复护理与常规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该文选取该院收治的50 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该次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研究批准同意。 纳入标准: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60 岁;满足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10]。 排除标准:精神病史或精神障碍者;语言表达障碍或认知障碍者; 伴恶性肿瘤者; 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 经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 14 例、女 11 例;病程 3~15 年,平均(7.04±1.16)年;年龄 61~79 岁,平均(68.52±2.27)岁。研究组中, 男 16 例、 女 9 例; 病程 2~14 年, 平均(6.85±1.23)年;年龄 61~80 岁,平均(68.34±2.51)岁。 两组基线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医生负责诊断患者病情,并开具处方,讲解用药方法。 护理人员讲解合理饮食、遵医嘱服药的意义,发放宣教手册,在患者出院后则应定期随访。
研究组采用医护一体化康复护理, 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医护小组的成立:由护士长、主任担任小组组长, 由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担任小组的副组长, 协作团队成员包括2~3 名护士以及1~2 名住院医师,建立完善及科学的工作制度。②全面评估患者:由医护人员全面、综合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文化背景、心理状态以及病情等,共同为患者制订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以及护理措施。 每天查房时医生应询问和指导降糖方案,护士则应跟踪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及时纠正。 ③查房:查房次数不能<2 次/d,医护人员共同实施晨交班。护士应对患者的血糖值监测以及三餐进食情况进行密切跟踪,及时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医生交流,增进医护人员的时间整合及沟通, 能明显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让医护人员能更全面地了解患者情况,进而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全方位的服务。 ④教育:安排医生讲解疾病原因、诊断依据、临床症状、治疗方案等知识;而安排护士讲解护理要点,例如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指导, 让其掌握胰岛素注射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讲解血压监测的作用、并发症预防、合理运动、三餐搭配、口服降糖药物知识等内容。 定期带领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及保健操锻炼。 医护小组应针对患者的具体需求,制订有针对性的方案。⑤出院指导及随访:在院内健康教育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指导,让其掌握出院后自我管理的正确方法,加强出院健康宣教。在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应定期开展电话随访,1 次/月,对其血糖监测、药物使用、运动、饮食等情况进行了解, 告知患者定期到医院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提升自我管理,让再入院率下降。
①分别于护理前、护理1 个月后,选择糖尿病生产质量特异性量表(DQOL)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维度、心理维度、治疗维持度、生理功能等,分值越高,表示其生活质量越差[11]。 ②分别于护理前、护理1 个月后,检测患者相关血糖指标,如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 血糖水平。③于患者出院时,向其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表满分为100 分,不满意(0~59 分)、一般满意(60~79 分)、非常满意(80~100分)。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比护理前,两组护理后的社会关系维度、心理维度、治疗维持度、生理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护理后的各维度评分降低幅度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分]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分]
注:*表示与护理前相比,P<0.05
组别 社会关系维度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25)研究组(n=25)t 值P 值18.61±2.32 18.57±2.37 0.060 0.952(13.46±2.28)*(7.44±1.49)*11.051 0.001心理维度护理前 护理后治疗维持度护理前 护理后32.74±4.13 32.68±4.15 0.051 0.959(24.15±3.34)*(15.22±3.03)*9.901 0.001 14.25±1.13 14.34±1.23 0.269 0.789(9.61±1.38)*(5.29±1.47)*10.713 0.001生理功能护理前 护理后34.61±3.21 34.68±3.16 0.078 0.938(28.32±3.15)*(17.44±2.18)*14.201 0.001
相比护理前,两组护理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 餐后2 h 血糖水平均明显降低, 且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护理后的各指标降低幅度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相关血糖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相关血糖指标对比()
注:*表示与护理前相比,P<0.05
组别 糖化血红蛋白(%)护理前 护理后空腹血糖(mmol/L)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25)研究组(n=25)t 值P 值8.95±1.14 8.92±1.11 0.094 0.925(7.83±1.04)*(6.21±1.03)*5.534 0.001 9.84±1.03 9.82±1.08 0.067 0.947(8.43±1.14)*(6.04±1.27)*7.002 0.001餐后 2 h 血糖(mmol/L)护理前 护理后12.52±1.01 12.55±1.07 0.102 0.919(11.76±1.48)*(9.29±1.45)*5.961 0.001
相比对照组,研究组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糖尿病现阶段已成为了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慢性疾病之一, 而老年人群则是该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12]。 糖尿病主要是因为胰岛素利用障碍或者胰岛素分泌缺乏等导致的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等代谢紊乱疾病[13]。 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体质量降低、血糖水平异常等, 如果患者的血糖长时间处在异常状态,则可能引起重要组织病变,如心脏、血管等,导致患者病情加重[14]。 有临床研究显示,为患者提供医护一体化康复护理,加强医护人员的相互协作,让护理工作与患者更加贴近, 从而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及护理质量[15]。
采用医护一体化康复护理时针对医护人员的不同分工进行分组,形成科学、固定的团队,调整传统护患、医患工作模式,形成以医护患为整体的工作格局,转变单纯的医护工作模式,为每天共同查房制订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及护理计划, 医患之间的分工更加有效、合理,联系也更加密切,两者之间的交流更加及时、顺畅,共同协作,进而明显提高医护之间的合作度[16-17]。由医护人员一起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工作,在诊疗期间始终贯穿着健康宣教,让患者及其家属能更加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并掌握自我观察的正确方法,出院后安排医护人员开展随访工作,对各自的相关内容进行回访, 对在院期间的相关内容进行巩固,保证诊疗及护理服务的连续性,明显提升健康宣教的效果[18]。 该研究中,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后的社会关系维度、心理维度、治疗维持度、生理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水平降低幅度更加显著(P<0.05)。研究结果显示, 为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医护一体化康复护理,能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有效控制其血糖水平进行。另外,该研究中,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研究结果显示,为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医护一体化康复护理, 能显著提高其满意度。采用医护一体化康复护理,采用医护人员联合查房的方式,一起讨论重症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让治疗方案、护理计划更加系统,让医患之间的关系转变成共同参与或者指导合作的新型关系,改善医护患之间的关系,提高医(护)患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护患纠纷事件。
综上所述,相比于常规护理干预,为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医护一体化康复护理干预, 能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并显著改善血糖水平,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