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璜生 常芳
出发1984.9.19 姚玳玫摄
中国南方最大河系——珠江的源头位于云贵高原的马雄山,1984年,王璜生与好友李毅骑自行车自广东始,溯源珠江。2021 年,王璜生再次踏上了30 多年前的那条路。“再出发”的内在动力源于王璜生对当年“出发”经历的记忆追寻,“就像空间有几何学一样,时间有心理学”,这份心理条件同样诱发了他的“再创作”。“王璜生·珠江溯源记 1984/2022”巡展所呈现的不仅是“出发”与“再出发”、“创作”与“再创作”在图景与文本上的对照关系,这更是艺术家与自己对话、与人文地理对话、与艺术对话、与时间对话的结果。在跨地域的行走和时间的缝隙中,利用艺术的“转译”方式,王璜生在追问:个体命运与时代命运的关系究竟何如。
张敏(本刊编辑部主任)
人的社会性活动需求往往有昂然入仕和翩然出家两分,然而分野之际,究竟该如何抉择?人生漫漫,有快意也有失落,个人于此关头如何自处?王璜生以自身行动为我们提供一条不遑栖住的或然路径。
“王璜生·珠江溯源记 1984/2022”巡回展经过桂林站、昆明站、贵阳站,最后一站终于回到了广东——三十多年前溯江而上的出发地。
80 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自由精神的原点。1984 年,王璜生与好友李毅结伴骑自行车溯源珠江,“小城文青”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挑战自己,叛逆生活。70 多天行程3300 多公里,于海拔落差2000 多公尺的途中,每天蹬车、推车、喘气、挥汗,翻高山,过谷底,走荒坡,宿野店……奋身草野之余写生,画画、拍摄、写作、讨论、采集植物标本,留下大量带着年代、地域思维与个人独特视角的资料,不仅成为见证社会人文进程的鲜活档案,同样构成了今天研究珠江文化、地理、历史问题的一套珍贵材料。
这场波西米亚式的青春壮行,不仅高亮了王璜生的行者气质,也在他后来的人生历程中,成为了一种现实的行动力量。王璜生在自序中写道:“意志、毅力、独立、抗争、艺术、社会、知识分子等等,现实中的路更为跋涉,但坚守与坚持,挑战与追寻,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的路。”
疫情逼着我们与日常遭遇。2020 年疫情期间,王璜生无意之间重新邂逅了尘封于抽屉角落的日记与画作,也让尚榕得以参与策划协办这样一个沿着当年走过的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个区域的“珠江溯源”巡回展览。这是由一个跨时空的个体行动牵引出的社会人文进程的鲜活档案,也是对于精神世界的一次充盈与深沉回视。
左上:河滩上 1984 年李毅摄
左下:高山与路 1984 年李毅摄
右图:王璜生《西江的船》纸基银盐 27.5×18.2cm1984 年拍摄 2020 年冲印
在珠江北岸植物葱茏的尚榕展出的“王璜生:珠江溯源记/植物景观”这组作品,源于1984 年王璜生在珠江源头采集的作为生命与情感印记保存于日记本里的植物标本。于是王璜生2021 年重返珠江源,延续了当年的做法,采集植物标本,将它们转化为影像、绘画,以古老的水墨与拓印方式,记录下植物的物态与肌理。特殊的创作手法又使图像产生 X 光片的效果,形成更强调艺术家主观意志的植物“景观”,一方面蕴涵着对生命本质探寻追问的含义,也与同样创作于疫情期间的《风之痕》影像系列作品形成互文,形成了历史与当下、理想与现实、生命与记忆的对话。
王璜生《山里清晨》纸基银盐 27.5×18.2cm1984 年拍摄 2020 年冲印
更重要的是,王璜生《植物景观》这组作品,以传统水墨向当代转换的精彩协商,将传统题材转化为当代语汇,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展示了他对美术史关怀的不同范式和层次。自上世纪80 年代,中国艺术家接受了当代艺术的多元样式,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艺术媒材的传统分野,凌越中西文化的历史羁绊,能够更自由、更个人化地进行更广泛的艺术实验,其中也包括更新发掘中国文化中业已失传的艺术形式和观念进行当代转换。在这一点上,不得不提及王璜生主理广东美术馆时期策划的“广东三年展”,为广东甚至中国当代艺术所带来的活力面貌及重大推进。而作为批评家、艺术家、美术馆长多重身份的王璜生,也以自身的艺术实践行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当代艺术形式的同时吸收,形成自身的基点之外,还扩大了我们对当代艺术与水墨的理解。
好的艺术家是思想型的,又是善于将思想转化为时代艺术语言的人。在王璜生身上最珍贵的是,对传统文人理想的坚持并不隔绝创新,不断地自我颠覆让王璜生成为王璜生。珠江溯源之于王璜生,是个体生命的充分激昂,如豪放派之大江东去;而对植物景观的投注,与《风之痕》系列影像一样传递对生命的深切投注与关怀,则是客体与自我心灵的同化,正是婉约派之晓风残月。惊奇之心和悲悯之怀,让我们在美术馆长王璜生、批评家王璜生之外,看到别有一番呼吸与血肉的艺术家王璜生。
正如孙晓枫所说,三十多年的时间,一次次论证了王璜生身上那股强烈的行者气质。无论是对于中国美术馆学的建构还是他个人的艺术实践,王璜生永远没有停下脚步,他了解他的命运。
好的艺术家是思想型的,又是善于将思想转化为时代艺术语言的人。在王璜生身上最珍贵的是,对传统文人理想的坚持并不隔绝创新,不断地自我颠覆让王璜生成为王璜生。
“王璜生珠江溯源记/植物景观”策展人
常芳
2022 年1 月于珠江北岸
文稿来源:广州尚榕美术
左上:王璜生《安龙的荒野》纸本水墨设色 46×35cm 1984 年
左下:王璜生《宁静的三角洲》纸本水墨设色 46×35cm 1984 年
右上:王璜生《暮色》纸本水墨设色 46×35cm 1984 年
右下:王璜生《彩色的雨深圳》纸本水墨设色 46×35cm 1984 年
在当年的日记本里,发现一片作为生命经历印记保存下来的珠江源植物标本。于是,我重返珠江源,延续了当年的做法,采集植物标本,将它们转化为影像、绘画,以古老的水墨与拓印方式,记录下植物的物态与肌理。而特殊的手法又使图像产生X 光片的效果,蕴涵着对生命本质探寻追问的含义。
《源头·活水》是为珠江溯源巡回展广州站创作的综合材料装置新作品。珠江溯源记巡回展的最后一站安排在广东,1984 年是从广东出发的,而珠江的出海口也是在广东。当年溯江而上,直抵珠江源头,而这次,我从源头带来了“源头活水”(矿泉水),让它在南粤沃土上与这里的植物共生,孕育出新的生命;而珠江出海口万山岛上的“浮石湾”,唤起我们对从涓涓细流到汹涌澎湃的珠江水能量的遐想。
新作品:《源头·活水》(草图)
这是一个关于“远方”:理想、未知、遥远、信念、诗意、浪漫,与“路”:现实、坚持、汗水、尘土、力量、意志等的生命体验与心身历程,这些都将渐渐地成为另一种“远方”,另一种“路”。
新作品:《远方与路》(草图)
为珠江溯源记巡回展贵州站专门创作的混合着行为、拓印、书写、影像的大型作品《骑走》,重新唤回了当年在黔东南黔西南莽莽高山砂石路上艰难骑行的记忆与体验,以及在那个年代“骑过去,走过来,不知在哪里;走过去,骑过来,寻找我自己”的茫然而坚定的心态。
上图:王璜生《骑走》纸本水墨拓印 1450×730cm 2021 年
下图:王璜生《骑走》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