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细节详解之6张著跋文的『画镜及文镜』

2022-07-22 00:25撰文赵悦文
艺术品鉴 2022年10期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名画图画

撰文=赵悦文

编者按

这是北宋年间一幅百科全书式的画作,无价之宝。数百年来,后人对它做了无数研究,甚至画中人物的衣冠服饰、小吃糕点、店铺杂货都不放过,反复推敲琢磨。

《清明上河图》——画家张择端受宋徽宗指派绘制,描绘徽宗时期东京汴梁城,他机械般精密描绘了屋舍楼宇,留住了北宋盛世。这是历代学者研究《清明上河图》的立足点和共同观点,至今无人存疑。那么,无人存疑就是真实的吗?《清明上河图》究竟创作于何时?张择端所呈现的是东京汴梁,还是另有他处?长期从事中国书画研究的赵悦文经过数年研究,通过系列文章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张著跋文研究综述

《清明上河图》第一跋为张著所作。跋文如下: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

跋文中有如下信息点值得注意:

一:“翰林”

二:“东武”

三:“游学”

四:绘画题材“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

五:“别成家数也”

六:《向氏评论图画记》

七:《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

八:“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

九:“燕山张著”

对《清明上河图》跋文文本研究起于徐邦达先生,特定研究定式,这样的步骤当下再看不免觉得有些简单并存在很大误判可能。

徐邦达先生考订了“燕山张著”信息。

后来的学者只有陈传席先生又重复了徐邦达先生的工作,著《清明上河图缘起、时间及收藏流传史》一文。大多数学者并未进一步研究《清明上河图》后跋文,因为随着相关资料的完备,大家发现有数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后跋文,大同小异,无法判定哪个版本的跋文是真实可靠的。

值得赞许的是,余辉先生针对张著跋文进行了更深入的专门论述①《〈清明上河图〉张著跋文考略》余辉《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05期68-78页,有依有据有推理有演绎,非常精彩,在此不引用评述。

曹星原等学者就以张著跋文中《向氏评论图画记》的信息为线索进行分析,研究焦点定位在“向氏”身上,但《向氏评论图画记》不存,“向氏”北宋初期有向敏中家族。张著的跋明显是引用 《向氏评论图画记》著录关于张择端的评价。如果单从“向氏”一词出发探讨作者及成书年代显然范围较宽泛,得出结论偏差机率会较大。

本文作者微信二维码欢迎学者朋友共同研究探讨

由于张著跋文写于公元1186 年,《清明上河图》应该在此时间之前完成,这个时间点是现存可见可依的第一个断代时间点。同时可以确定 《西湖争标图》与《向氏评论图画记》下限时间也早于公元1186 年。可以再推理两步,由于著录一定晚于画作完成时间,《向氏评论图画记》可以确定完成时间晚于《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而《西湖争标图》从跋文的表述顺序来看,要早于《清明上河图》的完成时间。

关于《清明上河图》跋文研究与初步断代,有个反其道而为之的并不被世人熟知的童书业②关于童书业的描述转述《童书业传》童教英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7年12月第一版 2012年3月143-150页先生,他在济南山东大学任教时,在一九六五年七月十五日写过《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辩》③《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辩》童书业 《童书业美术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68页一文,收录于后来出版的《童书业美术论集》中。(童书业先生是一个天赋异禀,记忆力超群的人,官宦世家,接受了二十多年家庭定制的教育,年青时师从王季时及胡佩衡学过中国传统绘画,为了谋生需要文凭曾入学艺术学校,后被中国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认识与赏识,开启了他在中国历史研究的道路。童书业所在家庭曾经有数量较大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收藏。同时童先生曾经深入研究过宋代历史。他以画家身份从绘画笔墨风格入手,写了这篇短文,这也是建国以来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史早期不多的从绘画笔墨风格研究的文章,应该值得学术界重视。)

从短文表述可看出童先生对中国各时代绘画风格的理解与把握。他的断代是从画面体现作者的笔墨绘画方法判断,结论是笔者无法理解并接受的(笔者称之为“童书业之谜”)。他在文中指出《清明上河图》绘画内容体现宋代历史风貌,绘画笔墨方法多粗俗,认为《清明上河图》为元代仿本。未顾及一点张著跋文透露的时间信息。

张著跋文的画镜与文镜

诗画相通,诗可以四时融汇,但《清明上河图》做不到。唐代日本遣唐僧人空海(法号遍照金刚),写了《文镜秘府》④《文镜秘府》弘法大师王利器校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一书,核心是将作唐诗的方法规律总结,让学习者用此方法写出具有唐诗风格的古诗。《红楼梦》中有个情节,描写黛玉教香菱写诗⑤《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幕雅女雅集苦吟诗,方法类似。

文学可以如此,绘画是否也可以这样,答案是否定的。诗文的载体是文字,文字是有时代特征,但只要把握要点,仿作一诗一文还是可以的;绘画涉及的要素就非常复杂,把握要点极难。同时代的绘者是可以用“画镜秘府”⑥“画镜秘府”笔者用来比喻时代绘画风格与内容,借鉴“文镜秘府”的方法来创作同时代画风题材流行的作品,实际是绘画时代画风问题。

图中的“画镜秘府”

《清明上河图》研究存在“画镜秘府”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专家发现北宋书画著录有记载《清明上河图》作者的文字资料。但笔者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就是有一部北宋绘画著录中“描写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镜秘府”:

“幼属文,能画山水林木……儒者,粗识去就,性爱山水,弄笔自适,观所画知咫尺之间夺千里之趣,故列神品。对景造意……尤精于艺。好读书,为儒者,言有局量,长于车服、冠冕、旌旗、器械......人物、车马等出于己意……转动飘逸,观者不能穷其来去之迹……每欲挥笔,必求虚静之室,无尘埃处……观其趋向清野,陶然相乐……其童仆、鞍乘、树木、服器……尝画图,状其浩穰之所,至为精备……大不盈尺……而樯帆槹撸,指呼奋勇,尽得情状。至于风波浩荡……咫尺千里,何其妙也,好画世俗人物……状其土俗繁浩,货殖相委,往来疾缓之态,深可嘉赏。至于春色怡荡,花光互照……深得其胜……好画郊野村堡人物,能与真逼……多行郊野,览山林之趣,箕座终日,乐可知也。归则求静室以居,沉屏思虑,神游物外,景造笔下,渐为远近所许。善佛道、人马、花竹、翎毛、禽虫、畜兽、屋宇,皆造于妙。所居城南,相近逆旅多骆驼,常遇之,虽身务所迫,必引视不已,求其情状,然后命笔,遂致声誉。尤能丹青,爲屋木樓觀,一時之絶也。咸取磚木諸匠本法,略不相背。其氣勢高爽,户牖深秘,盡合唐格,尤有所觀。”

“画镜秘府”(风格、内容元素)以前专家都未关注,都着力用脑体会诗中“四时”,跋中“汴京”以及图像比较。这些文字描述出自北宋仁宗时期的《圣朝名画评》⑦《圣朝名画评》宋 刘道醇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7年11月第1版 徐声校注,分别描述的是李成、王士元、蒲师训、孟显、万昭庆、高元亨、陈士元、叶进成、燕文贵、叶仁遇、毛文昌、范宽、高克明……

当然,可以用同样词语描述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画镜秘府”大概占整个《圣朝名画评》中描述相关绘画内容的画家的80%,这就是中国古代绘画鉴定中时代风格的确立依据。

北宋仁宗时期中国绘画风格、内容与绘画方法特征可以总结如下:画家多有儒家学识,画风写实,多师造化、自然风土人情,绘画内容多村野、屋宇、舟船、车马、世俗人物……

从整体绘画时代风格内容初步推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时代风格可以放入北宋仁宗时期。

对《清明上河图》画镜的研究,有两个专家触及但是结论都有偏差。

一是曹星原女士,2011 年3 月出版的《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⑧《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曹兴原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一书中第7 章节全部是曹星原女士对北宋初中期绘画风格的描述,笔者认为是非常准确的总结,她甚至已经把李成、张择端、郭熙作品局部图像放在了一起进行对比,结果显然是接近的,但她得出结论是《清明上河图》绘制于神宗时期。她在一小节分析仁宗时代画风与院体画的转变过程后,马上把目光集中在郭熙与神宗的关系上,进而认定《清明上河图》创作于神宗时代。

二是乔迅(Jonathan Hay),美国纽约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他是较早提出《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仁宗时期,他的主要证据就是《圣朝名画评》描述的北宋仁宗的时代绘画风格及上海博物馆藏《闸口盘车图》等绘画作品相同点的认识。遗憾的是他过早地把《清明上河图》的画家定位在高元亨⑨《北宋〈清明上河图〉卷为何人所画》乔迅Jonathan Hay 《〈清明上河图〉新论》故宫出版社 2011年12月第一版95-102页《西方学者对〈清明上河图〉的思考研究》姜斐德 Alfreda Murck 一文介绍有四位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创作于1050至1080年间。《〈清明上河图〉新论》故宫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 358-361页,《圣朝名画评》中,多数画家都有相同相近的画风,没有足够证据不能直接推测高元亨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者。

跋中的“文镜秘府”

总结,北宋仁宗时期,画家“画镜秘府”近似,书画著录呈现笔记(《渑水燕谈录》)小传加画家品级的形态(《圣朝名画评》)、小传加画作品级的形态(《向氏评图画记》)、画家身份及小传综合形态(《图画见闻志》)。

另一个线索来自跋文中的“别成家数也”这五个字,个人认为“别成家数也”可以断句为“别,成家数也”,进而理解为“区别李成绘画方法”。

“别成家数也”仅见于《圣朝名画评》,另外“孟显”一条,摘录如下:

孟显,字坦之,华池人。骨气清楚,语论通博。画佛像、人物、车马等出于己意,自成一家。笔无少滞,转动飘逸,观者不能穷其来去之迹。尝于本郡孟氏舍挥数壁,皆有精意。

笔者认为此条的文字描述方法是极接近张著跋文的文字描述。这是“文镜秘府”的一致性。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与《宣和画谱》未见有比《圣朝名画评》更接近的张著跋文描述方式了。

“画镜与文镜”论证方法释疑

跋的“文镜秘府”推论不太好理解,笔者解释一下,“文镜秘府”与“画镜秘府”是时代标尺,画风与文风在北宋仁宗时期有各自的特点,但同时间存在,并且叠加在一起,因此可以互证时间节点。

《圣朝名画评》的内容是描述“画镜秘府”,但文法有时代特征,其“文镜秘府”可以追溯到《汉本纪》,为画家记述如《汉本纪》传的行文方式,这种方法是符合北宋仁宗时期文学背景的,结合描述的“画镜秘府”因素可以作为断代旁证。

另外一个旁证是同时代的画家著述史料形态不是完全相同的,也符合中国绘画史中初期画家著录史料的形态特点。具体从三本书的著述史料与张著跋文比较就可以发现这个线索,北宋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圣朝名画评》及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

张著跋文引述自《向氏评图画记》,虽然是跋文形态,但是可以间接追溯出《向氏评图画记》的“文镜秘府”与“画镜秘府”,两种不同的特性是叠加在一条信息中的。《圣朝名画评》也是如此,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是笔记形态,卷第七书画十一事中记述了“李成”、“翟院深”、“董羽”、“高克明”,与《圣朝名画评》画家重合,记述“画镜秘府”接近。因为是笔记形态,未有明显《汉本纪》的“文镜秘府”特性。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画镜秘府”与张著跋文及《圣朝名画评》《渑水燕谈录》一致,“文镜秘府”与《圣朝名画评》、张著跋文接近。体例呈现是以画家的身份分类形态,不同于《圣朝名画评》。

总结,北宋仁宗时期,画家“画镜秘府”近似,书画著录呈现笔记(《渑水燕谈录》)、小传加画家品级的形态(《圣朝名画评》)、小传加画作品级的形态(《向氏评图画记》)、画家身份及小传综合形态(《图画见闻志》)。“画镜秘府”相近明显。

《圣朝名画评》与张著跋文(《向氏评图画记》)“画镜秘府”“文镜秘府”明显相近。

张著跋文信息点再分析及结论

文本信息如果不放在历史背景下分析,会误读的。张著的跋文虽然写于公元1186 年,实际体现的历史文化信息应该上溯到北宋仁宗时期,《圣朝名画评》成书前,这个结论也是上述论述产生的。

北宋时期描述一个人的身份,除了皇亲国戚、高官之外,科考进入仕途身份也是被社会极为看重的,张著跋文“翰林”在这里应该是科考身份的体现,并不是北宋设立的画院的官职(如待诏等)。“东武”是张择端的家乡,结合“别成家数也”的重新断句分析,是完全合理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风与内容与李成画派是极相近的。“游学”是北宋求学科考入仕特定途径,应该值得特别认知。题材和画派源流与张择端家乡高度重合一致,《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创作年代下限可以提早到《圣朝名画评》的成书前,也就是北宋仁宗公元1059 年前。《向氏评图画记》大致在同时期出现。

中国美术史非常有趣,是由各时期文字记载的。探寻著录之间的关系,会得到新的证据。《圣朝名画评》与《图画见闻志》应该是前后完成,郭若虚应该比《圣朝名画评》的作者小,笔者推测在《圣朝名画评》的同时存在《向氏评论图画记》的书(或文),《向氏评论图画记》更接近于《圣朝名画评》。

有心人会提出:北宋史料为什么没有明确著录张择端?这个问题极好,之前只知道这样的事实但是没有人提出问题并解答。应该认真对待。笔者已经有推测,此处留扣,看官且等后续文章详解。

张著跋文的“文镜秘府”及描述“画镜秘府”的叠加重合特性即时代画风及张著跋行文方式,与《圣朝名画评》有相同特性,将《圣朝名画评》作为同时代标尺,进而推《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仁宗时期,这样的方法是有极大的学术风险的,易落入陷阱或受到质疑,未见有先贤用此方法,但是借用童书业先生《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辩》一文结尾来做此篇文章结尾:

“所论是否有当,还请当世明达教证!”

猜你喜欢
清明上河图名画图画
名画欣赏
名画欣赏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图画捉迷藏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当名画变胖以后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