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静,杨丽黎,吴静洁,冉露露,周 娜
1.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杭州 310029;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杭州 310016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概要》指出,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3.3亿;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1]。静态行为又称为久坐,是指在清醒状态下,以坐着或躺着的姿势进行阅读、闲聊、看电视、使用电脑、乘坐出行等活动,其特征是能量消耗小于1.5代谢当量[2]。大量研究证实静态行为是独立于身体活动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即使达到了体育活动建议(≥150 min/周),久坐仍然会对身体造成潜在损害[3]。然而目前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关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强调增加身体活动,医护人员对静态行为带来的危害缺乏认识,导致对减少静态行为的干预相对缺乏。本文就静态行为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测量工具、干预方法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McLaughlin等[4]分析62个国家静态行为时间,数据显示,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人们的平均静坐时间分别是4.9 h和2.7 h。中国最新研究报道,成年人平均静坐时间为(7.8±3.4)h/d[5]。目前关于静态行为相关政策、指南在可用性、综合性和执行性方面相对薄弱。Pogrmilovic等[6]对比分析76个国家关于身体活动和静态行为政策、指南情况,92%和62%的国家分别发布身体活动和静态行为的正式书面政策,而仅有11%的国家有可量化的静态行为目标。
研究显示,青春期的心脏代谢危险因素可预测亚临床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的发展以及成年期的死亡。卢少敏等[7]对42 947名儿童的调查发现,与每天课外静态时间最低组(≤130.0 min)相比,最高组(≥241.0 min)发生中央型肥胖(OR=1.39,95%CI为1.08~1.80)和超重肥胖(OR=1.44,95%CI为1.16~1.80)的风险更高。涂青云等[8]在3 019名成年居民中开展调查,结果显示,相较于每日静态行为时间<2 h者,≥4 h者聚集≥3个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风险增加(OR=1.41,95%CI为1.05~1.89)。Honda等[9]发现三轴加速度计和自我报告的久坐时间都与心脏代谢风险因素呈负相关。
心绞痛、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者每日静坐时间分别是9.6 h、9.9 h、10.1 h和9.9 h,高于未患心血管病者的9.2 h[10]。大量研究证实,静态行为与心血管事件呈正相关。在苏格兰健康调查中,每天屏前静态行为时间≥4 h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2 h者的2.25倍[11]。类似的结果在国内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江苏省成年居民每日静态行为≥4 h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2 h者的2.07倍[8]。基于加速度测量的静态行为时间结果显示,静坐≥11 h/d比静坐<9 h/d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62%[12]。相关机制可能是久坐行为改变了血流动力学,改变了炎症反应和代谢过程,由此导致血管损伤,间接地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发展[13]。相对于长时间静坐,规律性中断静坐时间能有效地调节血压和保护心血管健康[14]。因此,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静态行为对心血管患病影响最小的最佳上限值、中断时间和次数,为医护工作者健康宣教提供依据。
一项基于瑞典全国人口随访15年的静态行为研究表明,久坐时间与心血管病死亡存在强关联,静态时间最长组的心血管病死亡风险是最短组的5.5倍[15]。Cabanas-Sánchez等[16]得出相似结论,与长时间久坐者(6.89~7.24 h/d)相比,非长期久坐者(2.80~2.83 h/d)心血管病死亡风险降低33%,静态行为每增加1 h/d,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加6.4%。在Hamer等[17]的研究中,每增加1 h/d屏前静态时间,缺血性心脏病死亡风险HR为1.30(95%CI为0.98~1.15)。Biswas等[18]开展的一项系统评价进一步说明静态行为与多种不良健康结局相关,其中心血管病死亡风险HR为1.179(95%CI为1.106~1.257)。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结果可见,减少静态行为将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结局的发生率。
主观测量工具分为调查问卷、日志记录和代理报告等,优点是成本低,适用于大样本研究,且能了解受试者的静态行为类型,缺点是存在记忆偏差,可靠性不足。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全球身体活动问卷(Glob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GPAQ)[19]和国际身体活动问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20]。GPAQ和IPAQ是较早将静态行为纳入测量内容的问卷,包含1~2个关于静态行为的测量指标,仅作为辅助了解身体活动状况,因此所提供的静态行为信息和内容较为单一。随着静态行为的研究增多,问卷由上述单一形式演变为综合测量形式,包括静态行为问卷、Marshall久坐行为问卷等。针对特定环境和人群的问卷,如职业性静坐和身体活动问卷/青少年静态行为测量问卷等。然而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间的信效度还有待研究。
体育锻炼在健康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客观方法如加速度计和倾斜仪来监测日常体育活动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加速度计可将检测到的运动转化为电子信号或计数,一般<100次/min被视为静态行为。其中,作为金标准而广泛使用的是ActiGraph GT3X+,能够测量三个轴的加速度,即垂直、中外侧和前后轴,一般佩戴在手腕、腰部、大腿或者脚踝[21]。自2016年以来,消费级别的可穿戴设备如内置加速度计的智能手表成为全球大众喜爱的运动监测设备,目前使用较多的是Fitbit、Garmin、Misfit、Apple和Polar[22-23]。这些设备不仅可以测量每日步数,还可以监测睡眠时间、能量消耗以及单位时间的代谢当量,成为研究人员实时监测体育活动的理想工具,而不需要额外的专业设备。优点是能对总久坐时间、强度和模式有准确的监测和记录,但不能对行为的类型及行为产生的背景进行描述。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基于原始加速度计生成预测模型对活动进行分类成为了可能。国外学者根据智能手表的加速度数据和蓝牙信标开发了一个能够识别久坐行为和位置的系统,运用随机森林算法来识别6种静态行为的精度超过90%[24]。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个性化健康理念的普及,可穿戴设备将在医疗保健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可穿戴设备不仅克服了研究级别的加速度计无法满足大样本人群研究的缺陷,而且未来将借助机器学习算法极大提高分类效率和准确度。对静态行为的全面认识和精准测量离不开主观和客观测量工具的有机结合。
Roberts等[25]的研究证实穿戴活动跟踪设备可以减少冠心病老年人的静态行为时间和收缩压9.9 mmHg(1 mmHg=0.133 kPa ),增加每日步行约2 000步。胡婧等[26]将60例有静态行为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在实施动机性访谈后可以减少静态行为时间,增加中断次数和积极静态行为的数量(P<0.05)。由此可见,逐步引导患者充分认识到静态行为对心血管产生的危害并激发其内心改变的潜能,有助于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静坐时间≥5 h/d的人群中,每小时用低、中和高强度的体育活动代替静态时间能分别降低5%、6%和8%的心血管疾病风险[5]。同时规律性中断静态行为,增加轻体力活动,如步行、站立等与良好的心血管功能预后有关[27]。与久坐期间经常中断的参与者相比,那些持续久坐且不间断的参与者心脏代谢状况更差[9]。然而,聚焦于心血管疾病领域的静态行为干预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将静态行为作为不良生活方式进行综合干预,目前使用较多的干预措施包括利用可穿戴设备、站立式办公桌、手机提醒软件、激发个人信念和改变社会环境等,在短期内可有效缩短静态行为时间,而中期或者长期的效果尚未明确[28]。因此更多学者致力于长期效果的改变研究,其中生态学模型侧重于外部环境的改变,包括政策、制度、社区布局和交通基础设施等[29]。最终目的是创造安全、有效的健康环境,教育和激励人们做出正确的健康行为。研究表明,社区或者单位周围有公共体育设施的受试者静态行为时间更短[30]。
静态行为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共识。减少静坐行为是一个可行性的目标,可促进健康和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展。国外在静态行为测量工具上较为成熟,而国内尚缺乏统一、有效且本土化的问卷,同时利用加速度计或相关智能软件来测量静态行为的研究较为匮乏,因此应开展大样本的流行病学研究,针对不同人群静态行为的现状和特点制订相应的策略。静态行为的干预措施长期效果尚不明确,因此迫切需要制订可行且能够产生持续性健康行为改变的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