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在中国有这样一句老话,“民,以食为天”,悠悠万事,唯此独大,可见,饮食在我们中国老百姓的心里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饮食餐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饮食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菜品愈加多元、品相愈发精致,餐具也是愈发的多样百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有一样饮食器皿,从新石器时代走到今天,在这数千年中,制作的材料、装饰的花样都在与时俱进地改变,但是圆圆的形状依然是它的模样,这就是中国人每天都在使用的碗。中国的餐具是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中国人盛饭用碗,西方人用盘子。西方人可以理解我们用筷子夹取食物这一行为,却不能理解我们吃饭的时候常常将碗端在手里这一餐桌文化,这就要从很久很久之前说起了。首先,这是历史文化决定的。碗,吃饭的时候作为我们日常必需的饮食器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了。初期真正的碗是用陶土烧制的,而陶土起源于中国,是中华历史悠久的文化之一。而后来精致的碗是由瓷器制作的,瓷器是陶文化的分支。所以中国在几千年前就有碗这一餐具,西方是没有的。其次,这是中国的饮食文化决定的。西方的烹饪方式以干为主,比如烧、烤、煎、炸;而中国的烹饪就丰富的多了,对流体食物的制作也同样拿手,比如汤、粥等。另外,在古代饮用器具并没有今天全面,那时候的中国人饮酒用碗,饮茶也用碗,这个习惯至今也是常见。所以碗不仅是我们必用的饮食器皿,也是我们每天要端在手里的文化。可见,碗,不仅是中国陶文化的发展产物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是中国百姓几千年来质朴生活的构成,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变的质朴秉性。
在中国有这样一种颜色,它出现在所有喜庆的地方,逢年过节更是必不可少,春联、鞭炮、喜糖、红盖头等,这种颜色就是极具我们中国民族特色从而被冠以国姓的“中国红”。红色在中国不仅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也被融入在很多用以表达祥瑞之意的艺术作品中。被称为“五色土”的紫砂泥天然带着色彩,红、黄、黑、绿等均是紫砂泥的本色,其中尤以红最为常见。这并不是因为红泥多,而是因为红色的紫砂作品最受市场欢迎,这正是由于中国人们对红这一颜色的民族情怀与精神倾向。
在中国有这样一种花,相比较自然界的实像,人们更喜欢它的影像。《埤雅·释草》:“旧说,镜谓之菱华,以其面平,光影所成如此”,庾信也有《镜赋》“照日则壁上菱生”,这就是千古一镜——菱花镜的由来。菱花镜在我国古代有着特殊的地位,出现在很多史记与文学作品中,是古代花式镜中最具特征的一种铜镜。《善斋吉金录》不但有唐菱花镜的拓本,一侧还赋诗:“照日菱花出”;关汉卿 《玉镜台》:“缑山无梦碧瑶笙,玉台有主菱花镜”等。因为美,菱花形从菱花镜走进了其他领域的工艺作品造型中,绽放着它传统而精雅的美。
《红菱碗》这件作品选用黄龙山原矿紫泥制作。这种泥质地紧密结实,透气性好,不挑茶叶。烧成后呈红润之色,易于泡养,长久使用后,在茶水的浸润下,会变得油光水润,呈紫玉之色,有着“红得发紫”的祥瑞之兆。造型上以我们传统常见的圆形碗为壶身基础,壶底亦如碗足。在“碗”的形制中,壶身为圆柱状,壶钮是缩小的壶身,从上往下看,壶钮、壶盖、壶身、壶底分别是大小不同的圆,圈圈呼应,环环相扣,这是圆的相叠,是美的延展,在和谐统一这种造型美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圆的几何美学原理提高作品的欣赏性。壶身、壶钮外围是最传统的菱花镜形制,花形鲜明,这种将筋纹器的特征进行提炼,适度地融于光素器的工艺不仅给了这只碗美丽的外表,提升了它的欣赏性,同时提升了它的工艺性与文化性。就这样,实用性、工艺性、欣赏性、文化性集于一壶,共同构筑了这件作品的独特而丰厚的艺术性。
总结:红色的菱花形的碗,是《红菱碗》的缘起,也是这件作品的艺术演绎。设计这件作品的时候,最初的灵感,正是手中每天吃饭的碗。对于紫砂艺人来说,紫砂茶具不仅是捏塑的作品,也是日日用到的饮水器皿,久而久之,这饮茶就不再只是爱好和雅趣,而是每天的生活习惯,于是,这每天的生活就过成了不是端着碗就是拿着壶。生活在这两者的交织中继续,艺术也在这样的生活中萌芽、形成、升华,于是有了《红菱碗》的创作。从碗到菱花镜,这是从生活的温饱过渡到对美的欣赏与追求,是一个民族从满足温饱需求到满足精神追求、一步步变得强大的历史写照与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