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颜奎,张占忠,王海波,昝建春,廖聪宇,冷鸿天,施凯泽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 昆明 650051)
森林包括乔木林、竹林和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1]。森林覆盖率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和绿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生态平衡状况的重要指标。按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划分为滇中(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滇西(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滇西北(丽江市、迪庆州、怒江州)、滇东北(昭通市)、滇东南(红河州、文山州)和滇西南(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六大片区[2]。因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禀赋、人口数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六大片区森林分布不平衡,森林覆盖率差异明显,表现出滇东北、滇东南、滇中低,滇西、滇西南、滇西北高的特点。对森林覆盖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旨在为科学合理制定林业发展目标提供参考。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接壤,北与四川省为邻,西北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和西南部与缅甸毗邻,南与越南和老挝相邻。地理坐标为21°08′32″~29°15′08″N,97°31′39″~106°11′47″E。全省辖8个地级市、8个民族自治州、129个县(市、区)。云南气候属中国西部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地处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和青藏高原等亚洲三大著名气候区的结合部,有低纬、季风、山原的特点,形成了四季温差小、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异显著的山原气候[3]。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东部高原绵延,西部山川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明显的阶梯状下降,海拔高差悬殊,切割强烈,滇藏交界处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海拔6 740 m,为全省最高点,东南部的南溪河下游的南溪海拔仅180 m,河口最低海拔只有76.4 m,为云南省海拔最低河谷,全省相对高差达6 664 m,造就了云南丰富多样的气候类型和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生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多样的森林资源[4]。
以2016年云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数据、2017—2020年4个年度云南省森林资源主要指标监测数据为基础数据。
基于“十三五”期间各年度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数据,采用比较分析法对云南省滇中、滇西、滇西北、滇东北、滇东南和滇西南六大片区“十三五”期间森林覆盖率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分析。
森林覆盖率=(乔木林+竹林+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土地总面积,以百分比(%)表示。
森林增长的主要原因:(1)营林措施,含人工造林更新、封山育林(封育管护)两类;(2)技术措施,为政策扶持(规划调整)一类。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59.30%增长至2020年的65.04%(表1,图1)。
表1 云南省“十三五”期间森林覆盖率统计
从图1看出,“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森林覆盖率总体呈快速增长态势,森林覆盖率净增长5.74个百分点,年均净增长1.44个百分点。
图1 云南省“十三五”期间森林覆盖率变化
从年度增长情况看,2017年增长最为缓慢,较2016年净增长0.40个百分点;2020年增幅最大,较2019年净增长2.64个百分点。主要原因:2017年为云南省森林资源主要指标监测工作试点年,未制定出台完善的政策扶持措施,新增森林均来源于人工造林更新和封山育林(封育管护)等营林措施。而2020年新增森林面积中,除人工造林更新和封山育林(封育管护)营林措施外,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措施的出台,将符合公益林条件的其他灌木林调整为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纳入新增森林范围,占比达28.6%。
从地类变化原因看,主要原因有3方面:(1)人工造林更新:多年以来,云南省林业生态建设高位推进,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各类林业工程项目的实施,通过人工造林(更新),实现了森林面积的增长,提升了森林覆盖率。2020年,因采取人工造林更新措施新增森林42.56万hm2,占年度新增森林面积的37.5%;(2)封山育林(封育管护):经多年以来的封育管护、封山育林,使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等地类自然生长形成森林,提升了森林覆盖率。2020年,因封山育林(封育管护)新增森林38.41万hm2,占年度新增森林面积的33.9%;(3)政策扶持(规划调整):通过省级财政支持,将符合省级公益林区划条件、生态脆弱区域的其他灌木林地纳入省级公益林范围进行生态效益补偿,规划调整为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实现森林面积增长,森林覆盖率提升。2020年,因政策扶持(规划调整)措施新增森林32.44万hm2,占年度新增森林面积的28.6%。
3.2.1滇中片区
滇中片区包括昆明、曲靖、玉溪、楚雄4个州市。“十三五”期间,滇中片区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53.56%增长至2020年的58.98%。增长趋势见图2。
从图2看出,“十三五”期间,滇中片区森林覆盖率呈较快增长态势,森林覆盖率增长5.4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36个百分点,稍低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从年度增长情况看,2016—2018年增长平衡、缓慢,2019年、2020年增幅较大,其中2020年增长最快,达2.54个百分点,2017年增长最慢,仅为0.14个百分点。从地类变化原因看,主要原因有3方面:(1)人工造林更新:2020年采取人工造林更新营林措施新增森林13.26万hm2,占年度新增森林面积的50.5%;(2)封山育林(封育管护):2020年因封山育林(封育管护)新增森林5.45万hm2,占年度新增森林面积的20.7%;(3)政策扶持(规划调整):2020年因政策扶持,将符合公益林条件的其他灌木林调整为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纳入新增森林7.56万hm2,占年度新增森林面积的28.8%。
图2 滇中片区“十三五”期间森林覆盖率变化
3.2.2滇西片区
滇西片区包括大理、保山、德宏3个州市。“十三五”期间,滇西片区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63.70%增长至2020年的68.12%。增长趋势见图3。
图3 滇西片区“十三五”期间森林覆盖率变化
从图3看出,“十三五”期间,滇西片区森林覆盖率呈平稳增长态势,森林覆盖率增长4.4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1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从年度增长情况看,2016—2018年增长平衡、缓慢,2019年、2020年增幅较大,其中2020年增长最快,达2.21个百分点,2017年增长最慢,仅为0.34个百分点。从地类变化原因看,主要原因有3方面:(1)人工造林更新:2020年采取人工造林更新营林措施新增森林5.80万hm2,占年度新增森林面积的40.90%;(2)封山育林(封育管护):2020年因封山育林(封育管护)新增森林5.94万hm2,占年度新增森林面积的42.0%;(3)政策扶持(规划调整):2020年因政策扶持,将符合公益林条件的其他灌木林调整为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纳入新增森林2.43万hm2,占年度新增森林面积的17.1%。
3.2.3滇西北片区
滇西北片区包括丽江、迪庆、怒江3个州市。“十三五”期间,滇西北片区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72.79%增长至2020年的76.01%。增长趋势见图4。
图4 滇西北片区“十三五”期间森林覆盖率变化
从图4看出,“十三五”期间,滇西北片区森林覆盖率呈缓慢增长态势,森林覆盖率增长3.2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8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是全省六大片区中增长最缓慢的片区。从年度增长情况看,2016—2018年增长平衡、缓慢,2019年、2020年增幅较大,其中2019年增长最快,达1.70个百分点,2017年增长最慢,仅为0.02个百分点。从地类变化原因看,主要原因有3方面:(1)人工造林更新:2020年采取人工造林更新营林措施新增森林0.87万hm2,占年度新增森林面积的11.3%;(2)封山育林(封育管护):2020年因封山育林(封育管护)新增森林2.32万hm2,占年度新增森林面积的30.1%;(3)政策扶持(规划调整):2020年因政策扶持,将符合公益林条件的其他灌木林调整为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纳入新增森林4.52万hm2,占年度新增森林面积的58.6%。
3.2.4滇东北片区
滇东北片区包括昭通1个市。“十三五”期间,滇东北片区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34.98%增长至2020年的47.22%。增长趋势见图5。
图5 滇东北片区“十三五”期间森林覆盖率变化
从图5看出,“十三五”期间,滇东北片区森林覆盖率呈快速增长态势,森林覆盖率增长12.2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06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是全省增长最快的片区,也是增长最迅速的州市。从年度增长情况看,2016—2018年增长平衡、缓慢,2019年、2020年增幅较大,其中2019年增长最快,达5.46个百分点,2017年增长最慢,为0.78个百分点。从地类变化原因看,主要原因有3方面:(1)人工造林更新:2020年采取人工造林更新营林措施新增森林2.17万hm2,占年度新增森林面积的18.3%;(2)封山育林(封育管护):2020年因封山育林(封育管护)新增森林4.84万hm2,占年度新增森林面积的40.7%;(3)政策扶持(规划调整):2020年因政策扶持,将符合公益林条件的其他灌木林调整为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纳入新增森林4.88万hm2,占年度新增森林面积的41.0%。
3.2.5滇东南片区
滇东南片区包括红河、文山2个州。“十三五”期间,滇东南片区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44.78%增长至2020年的53.85%。增长趋势见图6。
图6 滇东南片区“十三五”期间森林覆盖率变化
从图6看出,“十三五”期间,滇东南片区森林覆盖率呈快速增长态势,森林覆盖率增长9.0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27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从年度增长情况看,2016—2018年增长平衡、缓慢,2019年、2020年增幅较大,其中2020年增长最快,达4.07个百分点,2017年增长最慢,为0.86个百分点。从地类变化原因看,主要原因有3方面:(1)人工造林更新:2020年采取人工造林更新营林措施新增森林10.24万hm2,占年度新增森林面积的35.2%;(2)封山育林(封育管护):2020年因封山育林(封育管护)新增森林9.57万hm2,占年度新增森林面积的32.9%;(3)政策扶持(规划调整):2020年因政策扶持,将符合公益林条件的其他灌木林调整为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纳入新增森林9.29万hm2,占年度新增森林面积的31.9%。
3.2.6滇西南片区
滇西南片区包括普洱、西双版纳、临沧3个州市。“十三五”期间,滇西南片区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70.33%增长至2020年的74.88%。增长趋势见图7。
从图7看出,“十三五”期间,滇西南片区森林覆盖率呈平稳增长态势,森林覆盖率增长4.5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1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其中,森林覆盖率处于高位的西双版纳州增长0.5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仅有0.14个百分点,是全省增长最缓慢的州(市)。从年度增长情况看,2016—2018年增长平衡、缓慢,2019年、2020年增幅较大,其中2020年增长最快,达2.27个百分点,2018年增长最慢,为0.51个百分点。从地类变化原因看,主要原因有3方面:(1)人工造林更新:2020年采取人工造林更新营林措施新增森林10.22万hm2,占年度新增森林面积的42.1%;(2)封山育林(封育管护):2020年因封山育林(封育管护)新增森林10.29万hm2,占年度新增森林面积的42.4%;(3)政策扶持(规划调整):2020年因政策扶持,将符合公益林条件的其他灌木林调整为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纳入新增森林3.76万hm2,占年度新增森林面积的15.5%。
图7 滇西南片区“十三五”期间森林覆盖率变化
1)从时间上看,2020年森林覆盖率增长最为迅速;2017年森林覆盖率增长最为缓慢。
2)从区域上看,滇东北、滇东南等少林地区森林覆盖率增长空间最大、增长最为迅速;滇西、滇西北、滇西南等多林地区森林覆盖率增长空间有限、增长缓慢。
3)从变化原因看,人工造林更新措施是云南省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增长的主要原因;而政策扶持(规划调整),将符合公益林区划条件的其他灌木林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调整为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是增加森林面积的有效补充。
1)区域森林覆盖率并不能无限制持续增长。在国土空间规划对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三生空间”)划定的背景下,为生产、生活空间提供生态前提的生态空间也是有限的。森林覆盖率的增长水平与区域森林覆盖率水平、区域生态空间的大小有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空间大的区域,森林覆盖率增长空间大;反之,则增长空间小。
2)区域森林资源发展重点不同。滇西、滇西南、滇西北片区等多林地区是云南省重要的水源涵养、生态多样性维护、典型生态系统、重要物种栖息地等重要区域。区域森林资源的发展重点应侧重于生物多样性维护、林分结构优化、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提升、森林植被碳储量增加等森林质量方面;而滇东北、滇东南等少林地区是云南省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等生态敏感脆弱区。区域森林资源发展重点应优先加大、加快国土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覆盖率。
3)科学设定区域森林覆盖率发展目标,实现森林“数量和质量”同步协调发展。根据《云南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的云南省林地面积数据以及《自然资源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共同做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的意见》中对“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指标应覆盖并仅限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其国土变更调查的全部林地范围”的规定。全省及各区域森林覆盖率提升空间是有限的。各级林草主管部门不应简单地把“高森林覆盖率”等同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唯一目标,应协同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森林培育,实现森林“数量和质量”同步发展。在努力增加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覆盖率的同时,从提高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优化林分结构、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增加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等方面入手,维护好生物多样性,着力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切实维护好国家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