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林玉,许文鑫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1995年,由精神病学家伊万·戈德堡博士提出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这一概念,随后又创造了 “互联网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这一词,并列举出一系列成瘾症状.[1]网络成瘾是指不依赖成瘾物质,长期反复使用网络而形成的一种难以控制的慢性或周期性的成瘾状态,如网络赌博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购物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等方面.[2]互联网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工具,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青少年来说,长期不正当的网络使用,会对其情绪控制、学业成绩、家庭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有氧运动处方作为一种干预网络成瘾的手段,具有娱乐性和社会性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个体大脑、神经、身体机能水平和增强个体心理自尊、自信心,减轻压力、焦虑等方面有积极影响,学者们已在不同学科中开展了网络成瘾的临床实践.本文通过Meta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有氧运动处方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进行独立研究,多方面评价有氧运动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实际效果,为今后运用有氧运动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群体的临床操作提供有力证据.[3]
文献纳入标准 严格按照PICOS特征制定文献检索、纳入、筛选与剔除的标准:(1)研究对象(Patient):接受有氧运动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群体.(2)干预组处理措施(Intervention):有氧运动干预.(3)对照组处理措施(Control):不进行任何与运动有关的干预.(4)结局指标(Outcomes):有氧运动干预网络成瘾者后的网络成瘾评分.(5)研究设计(Studydesign):随机(RCT)对照试验.
文献排除标准 结局指标明显有误或数据不完整的文献;综述类、理论类文献;非实验类文献;文献内容不完整或仅有摘要的文献;重复的文献;没有对照组或非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
检索策略(表1),在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sycNET,CBM,CNKI数据库中检索,检索期限为建库至2021年9月1日,收集有氧运动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且公开发表的中外文期刊、会议以及学位论文.
表1 检索策略
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和数据提取,并进行核对.若没有出现分歧,则直接进行数据分析;若出现分歧,则通过第三名研究员一起讨论,结果一致后再提取数据.提取数据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网络成瘾评分的样本量(n)以及干预前后均值(m)与标准差(sd)数据.纳入研究中的文献使用Cochrane5.3版评估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估.
采用Stata15.1软件对文献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实验数据为连续变量,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95%置信区间(95%CI)作为效应指标进行合并效应量.[4]当P<0.05时,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证明Meta分析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5]当检验异质性时,若异质性I2<50%,使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进行分析,若I2>50%,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进行分析.[6]采用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Meta回归分析,判断纳入研究是否偏倚或需要进行异质性来源考察.[7]
通过对各个中外数据库的检索,获得相关文献123篇.导入文献管理系统End-Note20剔除重复文献后,获得90篇文献.阅读文献摘要,初步排除非实验类研究的文献55篇.进一步阅读全文进行筛选,剔除无法对数据进行合并、不符合标准的文献22篇.最终,获得纳入13篇定性及定量研究文献.
纳入研究的文献有朱莉[8]、张兰君[9]、李立[10]、娄彦涛[11]、张海灵[12]、高军[13]、张成胜[14]、任建华[15]、邓远琪[16]、Li MengLong[17]、付允生[18]、纪玮[19]、杨翠英[20].文献提取的基本信息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实验类型、实验组的样本量、样本来源、样本性别、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干预时间、结局指标.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见图1.
图1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
筛选出13篇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的文章,文章以直接比较的方式研究有氧运动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改善效果.Meta分析结果表明,有氧运动干预具有统计学意义[SMD=-1.83,95%CI(-2.03,-1.64)];有氧运动处方干预统计学异质性检验I2=75.4%,X2检验的P=0.000(P<0.00001)组间存在较高的异质性,需要对异质性来源进行探讨(见图2).
图2 随机对照试验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将学校类型、干预周期、运动频率、运动时间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亚组,将有氧运动处方的效应量进行量化合并,深入探讨异质性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学,学校类型、干预周期、运动频率、运动时间并非异质性来源(见表2),需进一步探讨.
表2 根据学校类型、干预周期、运动频率、运动时间的亚组分析
Meta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评价工具中的量表类型对有氧运动干预网络成瘾效果异质性显著P=0.000(P<0.05),因此,可以认为不同量表间的差异是异质性的来源(见表3).
表3 干预效果对量表类型的Meta回归分析
通过探究有氧运动干预措施统计学异质性的成因,在整体研究中使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将其纳入研究的文献逐一剔除,依次评估各研究对效应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见图3),各个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差别不大,当剔除某一篇文章后,其效应量的结果影响不大,Meta分析的结果较为稳定.
图3 敏感性分析
根据有氧运动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指标,绘制漏斗图(图4),图4表明纳入的研究分布基本对称.Begg检验的结果P=0.092(P>0.05),说明纳入的研究存在发表偏倚概率较低.
图4 发表偏倚的漏斗图
有氧运动具有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作用.本文通过Meta分析,从循证医学角度探讨了有氧运动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改善作用.样本来源、干预周期、运动频率、运动时间对异质性未有显著的影响;但是从评价工具量表类型的角度探讨异质性时,发现量表类型是有氧运动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改善效果的较为明显的异质性来源,量表的题型、结构、评分标准以及适用人群的差异是产生异质性的主要因素.Begg分析显示,有氧运动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治疗效果不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相对稳定.
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干预周期、运动频率、运动时间可能是影响有氧运动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效果的调节因素.对干预周期的亚组分析发现,>12周的有氧运动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改善效果比≤12周的改善效果好;对运动频率的亚组分析发现,运动频率为低频率(<3次/周)的有氧运动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改善效果最佳,混合频率(3-4次/周)的有氧运动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改善效果次之,运动频率为中频率(3次/周)的有氧运动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改善效果第三,运动频率为高频率(>3次/周)的有氧运动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改善效果最差;对运动时间的亚组分析发现,<90 min的有氧运动锻炼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改善效果没有≥90 min的干预效果明显.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有氧运动对降低青少年网络成瘾具有显著效果.此外,运动时间≥90 min、运动频率<3次/周、运动周期>12周的有氧运动改善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