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华,赵晓霞,蔡丽艳,丁 蕊
(牡丹江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通识类必修课程,有着较强的思想表达和文化传承作用,因此培养学生拥有合格健康的价值观念、道德素养、职业操守成为授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程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树立全员、全过程课程思政思想,强化教师自身的理论与道德修养,秉承“课程承载思政”“思政融于课程”的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把思政内容贯穿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方案、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考核方式等各个方面,以先进的课程规划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实现育人效果的最优化、最大化.教师要具备立德树人的“基本功”,重塑教育理念,在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知识结构、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与时俱进,切实增进课程的德育价值内涵和育人实效.[2]
积极参加课程思政的相关培训,提高课程思政能力 通过参加思政培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分享、交流和研讨,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全面认识,提高教师的政治敏感性,理清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思路,理解并认同“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坚持以身作则,做好课程思政示范作用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严格遵守并执行课堂礼仪,不接听手机,不无故旷课,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在讲授windows时,对教学过程中的文件进行规范取名,分类整理,引导学生养成条理清晰、善于总结的习惯.
提升课程目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严谨、求学、务实的科学素养、团队协作精神、科学严谨的态度、道德法律意识、网络安全意识作为课程思政目标,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深植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爱国、诚信、责任、进取的人文素养.
丰富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关注社会热点及学生关切的问题,动态更新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以案例、实验、新闻时政、名人轶事、亲身经历等为载体,整理设计出与课程相关的能引发学生共鸣的思政案例,将“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的理念渗入其中,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3]表1为Access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范例,表2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设计.
表1 Access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范例
表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优化教学方法 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积极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思政的融入提供广阔的舞台.如电子教室的使用、独立SPOC、教师自己录制课程视频等.优化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式、案例式、讨论式、理实一体化、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新教学资源 丰富更新教学资源,补充反映时代特色、弘扬主旋律、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素材.一是重新编写理论课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教程》,在具体案例中融入思政元素.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中加入反映信息时代特色的计算机热门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在WORD排版案例中,使用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题材《父爱如山,一路相伴》;在常用工具软件中介绍CAJViewer、国内常用慕课平台等.二是设立大学计算机基础SPOC课程,精心撰写、反复推敲脚本,提炼其中的思政元素,设计无痕植入思政的PPT,通过视频把课程思政延伸到课下,延伸到网络学习中.
融入思政的全方位、全过程评价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成绩构成为:课程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机考(60%).平时成绩包括线下的出勤、提问、练习及模块考试,也包括线上的网络课程学习、章节测验、预习、问卷调查、随堂练习.教师在网络课程平台会经常发起小组讨论,布置小组综合性实验,鼓励学生互评、自评,期末考试采取题库随机抽题机考.每学期对题库进行更新,加入反映时代特色、体现正能量的试题及素材.这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当今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趋势,思政与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点相互渗透、相互适应,最终形成科学的、有内涵的知识结构体系.[4]教师应遵循时代的变化趋势,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不断完善教学措施,培养出具有计算机素质和操作能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