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红春
一个雪天,又过延安鲁艺旧址。第一次到这里,是1979年的夏天,父亲携家带口从原籍河南返回延安,暂住在延安城东郊桥儿沟小学,大姐在此教学并住宿,这里与鲁艺旧址相邻。那时我将升初二年级,正值暑假,整天和小我三岁五岁的外甥外甥女们一起在附近的山上河里玩耍。从学校大门出来上一道坡,过一条马路拐个弯,就到了这个当时还没有院墙的鲁艺外。鲁艺在当时是那个区域最高的建筑,高而尖的屋顶在小孩子眼里更显得奇高而尖锐,是除宝塔山之外延安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处景致。这座建筑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以及鲁迅艺术学院而闻名于世。这里说说鲁艺的往事。
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培养抗日文艺人才,党中央决定创立艺术学院,并以鲁迅先生的名字命名,这不仅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更是表示要顺着他所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行,所以最初取名为“鲁迅艺术学院”,后来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鲁迅文艺学院”,统一简称“鲁艺”。鲁艺最初成立时,选址在延安城北门外的山坡上。在开学典礼上,中央的几位领导同志讲了话。大家请毛泽东讲讲,他说:“我是工作人员,今天不讲话,过几天再来讲。”
延安时期,在艰苦、紧张的大环境下,鲁艺是神圣的、浪漫的,也是温馨的。很短的时间内,鲁艺聚集了包括茅盾、冼星海、艾青、何其芳、华君武、孙犁等在内的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革命文艺家,他们响应党的号召,与人民同甘共苦,开展了抗战歌咏、抗战戏剧、抗战文学、抗战版画,以及大众新秧歌运动等,培养了两千余名文艺人才和文艺干部,使文艺工作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团结人民和打击敌人的强大作用。
在这里,冼星海受鲁艺和音乐系全体师生的邀请,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于1938年11月来鲁艺音乐系任教,担任音乐系主任。他白天给学生上课,也和同志们一起上山开荒。晚上,常常手提马灯,翻山越岭,步行十几里到延安各处去教歌,深夜归来,又在油灯下编写教材,从事创作。延安火热的抗战生活,激发了他的音乐创作激情,先后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三八妇女节歌》等大量作品。1939年3月26日至3月31日,冼星海为光未然的长篇诗作《黄河大合唱》谱曲,仅用6天时间,创作了激越昂扬、慷慨雄壮的《黄河大合唱》组曲,成为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投身民族解放的行列,对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1939年8月,鲁艺由北门外搬迁到东门外桥儿沟的新校址,冼星海就住在鲁艺东山的窑洞里。1940年5月,他受党中央委派离开延安前往苏联,为了生活方便,鲁艺把他的妻女从东山搬下来,安排在总务处旁的一间小房里居住。
鲁艺不仅引领了抗战文艺的发展,而且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写了革命文艺绚烂的篇章。
鲁艺开学典礼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与鲁艺师生在中央大礼堂外合影(1938年4月10日)
美术系学员在露天写生(1938年5月)
冼星海指挥鲁艺师生排练《黄河大合唱》(1939年5月)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杨家岭召开,毛泽东以敏锐的洞察力,将延安文艺界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为什么人、如何为两个方面。他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发出号召:文学家、艺术家必须长期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与工农兵群众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创作出受人民大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延安文艺座谈会结束约一星期,毛泽东亲自到鲁艺给师生们做演讲。他号召鲁艺人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去,到人民中间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自此,鲁艺教学和创作出现了新气象,艺术家们纷纷打起背包、下农村、去工厂、上前线采风,向人民大众学习,将各种民间艺术形式推陈出新,涌现出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兄妹开荒》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像大风一样吹过延安这片沟壑纵横、古朴苍凉的黄土地,给这里的人民带来明天的希望和前进的力量。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鲁艺根据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开始告别延安,奔赴华北、东北等主要根据地。9月,鲁艺奉命组成东北文艺工作团和华北文艺工作团。东北文艺工作团由舒群、田方率领,于9月2日出发,奔赴东北解放区,参加东北地区的解放战争和民主改革运动,后全体转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华北文艺工作团由艾青、江丰率领,于9月20日出发,奔赴河北张家口市,全团转入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沙可夫任院长,艾青任副院长。北平解放后,学院随解放军进驻北平,1950年全团转入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
1945年11月中旬,党中央决定延安大学各学院,包括鲁艺在内,由周扬带领迁离延安奔赴东北解放区办学。在行至河北境内时,因东北战局变化,迁校队伍到达张家口与华北联合大学会合。1946年春,周扬留任华北联大,鲁艺人员在张庚和吕骥的带领下,继续向东北进发,于1946年8月到达佳木斯,成立东北大学文艺学院,后改组为四个鲁艺文工团和一个音乐团。1948年沈阳解放后,改为东北鲁迅文艺学院。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时,以鲁艺各部系为基础,又组建了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和东北人民艺术剧院等。当时在鲁艺的茅盾、周扬、周巍峙、贺敬之、沙可夫、吕骥、吴晓邦、张庚、王昆、穆青、冯牧、于蓝、李焕之、古元、力群、王元方、秦兆阳、张仃等人,都成为新中国各项文艺事业的领军人物。
因此,可以说延安鲁艺是新中国文艺的伊甸园,是革命文艺家的摇篮。
近年来,延安市对桥儿沟鲁艺附近的居民和单位作了重新安置,在保持鲁艺原貌不变的状态下,拓宽了前后院落,又盖起了一万余平方米的“延安文艺纪念馆”,展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革命文艺成就。对一路之隔的东边山坡进行了维修和保护,依托延安时期文艺家们住过的窑洞旧址,进行清理修葺,并建成了茅盾、冼星海、沙可夫等20个革命文艺家馆,高高低低错落在黄土坡上,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人们观瞻。
流连在这片往日曾经浪漫的旧地,恍惚间似乎看到当年年轻的艺术家们,怀揣着信念理想,向延安奔赴而来,“紧张、严肃、刻苦、虚心”,仿佛还能听到他们的歌声、笑声,听到诗人们激情四溢地朗诵和吟唱,那声音仍在宽阔的广场上空回荡。
鲁艺从延安北门外搬迁到东门外桥儿沟新校址(1939年8月)
王式廓、马达、胡蛮、蔡若虹等在鲁艺合影(1940年)
华北文艺工作团奔赴张家口前在鲁艺合影(1945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