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译文学作品及其对文化外译的启示

2022-07-20 14:04:30于艳
校园英语·中旬 2022年6期
关键词:翻译文学作品

摘 要:作者亲自对自己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即称为自译。现代作者除了具备中文能力以外,还有很多人精通一种甚至多种外语。作者外语能力提升的同时,自己将自己的作品翻译成外语版本也成为一种常态。自清代文学家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以来,我国文学界一直以文化“进口”为主流,疯狂跟风学习英美文化风格。而随着中文文学作品外译,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得以彰显,开启了文化“出口”新篇章。当然,自译文化作品虽然有其独特的优点,但是在文化外译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篇文章结合实际作品对自译文学作品的优势与缺陷进行探讨。

关键词:翻译;文学作品;中外文化;自译

作者简介:于艳,女,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一、自译文学作品的定义

(一)“自译”名词的由来

“自译”的英文为“self-translation 或 auto-translation ”,这一名词早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出现了,意思是指作者本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翻译的行为,或者该行为产生的结果即自译文本。在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客观条件优越而掀起了一场自译文学作品的热潮。然而,发展到近30年学术界才开始关注这种翻译现象。针对这种翻译现象,自译更容易被理解为作者的双语创作行为。

(二)自译与翻译的区别

自译与普通意义上的翻译之间的区别在于,自译是作者自己兼作译者,有时会对作品原文进行删改,而通常意义上的翻译则很少有译者这样做。自译更贴切的说是作者兼作译者进行翻译的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属于一种双语写作的语言现象。在作者与译者双重身份下,会出现同一文章内容的两种语言表达意思完全不同。这是因为译者在用其他语言翻译时站在作者的立场有权力进行大胆变更。当然,也有很多学者持相反的态度,他们认为作者这样做过于独裁,没有考虑到目标语言的受众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风格。自译与普通翻译的区别在于普通翻译主要是对原文学作品的复制,而自译则是对原文学作品的二次创作。也就是说,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对文学作品进行主观理解,这样,翻译目标即是译文意思与原文意思一致,但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特色和表达习惯。可以说普通翻译追求的不只是原文内容,还要确保目标语言生动、地道。

二、自译文学作品的优势与不足

(一)文化本位加强文化输出

在中国著名女作家张爱玲自译的《金锁记》(The Golden Cangue)这部中篇小说中,主要采用了逐字对应、忠实原文的直译风格,甚至是原文的语序都在译文中原封不动,为了便于理解,在一些外国人可能读不懂的地方加上了注释。例如下面这段节选对话:

小双脱下了鞋,赤脚从凤箫身上跨过去,走到窗户跟前,笑道:“你也起来看看月亮。”凤箫一骨碌爬起身来,低声问道:“我早就想问你了,你们二奶奶……”小双弯腰拾起那件小袄来替她披上了,道:“仔细招了凉。”凤箫一面扣钮子,一面笑道:“不行,你得告诉我!”小双笑道:“是我说话不留神,闯了祸!”凤箫道:“咱们这都是自家人了,干吗这么见外呀?”小雙道:“告诉你,你可别告诉你们小姐去!咱们二奶奶家里是开麻油店的。”凤箫哟了一声道:“开麻油店!打哪儿想起的?像你们大奶奶,也是公侯人家的小姐,我们那一位虽比不上大奶奶,也还不是低三下四的人——”小双道:“这里头自然有个缘故。咱们二爷你也见过了,是个残废。做官人家的女儿谁肯给他?老太太没奈何,打算替二爷置一房姨奶奶,做媒的给找了这曹家的,是七月里生的,就叫七巧。”

在张爱玲自译的The Golden Cangue中则是这样写的:

Little Shuang took off her shoes and stepped bare foot across Feng-hsiao to the window. “Get up and look at the moon,”“she said.Feng-hsiao scrambled quickly to her feet. “I was going to ask all along, your Second stress ...”Little Shuang bent down to pick up the little jacket and put it over her shoulders. “Be careful you don't catch cold.”Feng-hsiao said, smiling, as she buttoned it up, “No, you've got to tell me.”“My fault, I shouldn't have let it out,“Little Shuang said, smiling.”“We are like sisters now. Why treat me like an outsider?”“If I tell you, don't you tell your lady though. Our Second Mistress's family owns a sesame oil shop.”“Oh!” Feng-hsiao was surprised. “A sesame oil shop! How on earth could they stoop so low! Now your Eldest Mistress is from a titled family; ours can't compare with Eldest Mistress, but she also came from a respectable family.”“Of course there was a reason. You've seen our Second Master, he's crippled. What mandarin family would give him a daughter for wife? Old Mistress didn't know what to do, First was going to get him a concubine, and the matchmaker found this one of the Ts'ao family, called Ch'i-ch'iao, because she was born in the seventh month.”

译者完全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也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叙述,在语言内容、语气方面严格按照原文风格翻译。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曾对这本书进行评价,提出张爱玲的自译风格在外国人思维习惯下很难理解。即便如此,换个角度来说,这本书讲述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三十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亲手毁掉自己儿女的幸福。其讲述了一个母亲对自己亲生儿女迫害摧残的传奇故事,从而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生活环境怎样把一个原本有着温情性格的正常女人变成一个阴鸷狠毒的“吃人者”。严格遵从原文风格,可以让外界学者通过阅读小说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生活风貌以及人情特色。由此看来作者兼译者的张爱玲文化本位意念很强大。在这篇外译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张爱玲的女性主义立场。尽管她有深厚的英文功底,她完全可以在文章中多引用一些地道的俗语以博得人们的眼球和称赞,但她没有,而是更多地向外国读者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彩之处。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进一步激发了外国读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向往之情。将文学欣赏升华为文化交流,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宣传与交流奠定基础。

(二)自译对文学作品原文的删减

张爱玲《洋人看京戏及其他》发表于1943年11月出版的《古今》第34期,后收入其作品集《流言》。张爱玲以一个洋人看京戏,即外行看内行的态度,慢慢悠悠地带着读者看了许多部旧时的戏曲,从京剧到平剧,如数家珍。在《洋人看京戏及其他》这篇文章中,在篇首使用大量的文字对洋人眼中的中国进行了细致描绘,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幽默、诙谐,堪称经典。然而,在其对应的英文版中是这样描述的“Still Alive Never before has the hardened city of Shanghai been moved so much by a play as by "Autumn Quince" ("Chiu Hai Tang”,《秋海棠》),a sentimental melodrama which has been running at the Carlton Theater since December 1942.”。经过对比不难发现,不仅题目有改变,文章内容也是大相径庭。张爱玲之所以在自译时狠心删减自己堪称经典的桥段主要还是考虑语言转换的特色。比如,在文章中引用典故或使用比喻、拟人等写法的时候,中国读者一眼就能看懂,而在外国读者阅读起来则是摸不着头脑。因此,在自译时必须要考虑到受众的文化差异和接受能力。除了删减以外,对于外国读者可能不了解的特有词汇也应该予以解释。例如,《秧歌》中写到“吃完了喜酒,照例闹房”,如果读者是中国人完全不需要解释,而读者换成是外国人就会产生疑问,什么是闹房。这时,就需要对“闹房”这个词进行详细解释。可见,自译文学作品可以更自由、也更贴切地对原文进行删减、更改以使外国读者更容易理解。而普通翻译则做不到这一点。当然,关于是否删减、怎样改写的问题不是由自译者随意决定的,这完全取决于受众、读者对原文学作品文化背景的了解和接受能力。

(三)自译与他译对比

此处,以余光中的诗作《双人床》为例,将他自译的The Double Bed与叶威廉翻译的Double Bed进行对比,分析自译与他译的优劣。在诗中提到“听流弹,像一把呼啸的萤火”,他自译时将“萤火”一词译为“Like a swarm of whistling will-o'-the-wisps”,而叶威廉的译文则这样描述“We listen to stray bullets, like roaming fireflies”。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余光中自译时更为自由,从意境出发,不局限于原诗的词汇意思,而叶威廉在翻译时则更加中规中矩。余光中作为原诗的作者兼译者,在翻译成英文时信手拈来,读者在读了他的英文译文以后更多的感触是天马行空、自由洒脱。而叶威廉是从译者的角度,在翻译层面上更追求对诗作原意的还原,因此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翻译“呼啸的萤火”。而余光中则抛弃原文,将“萤火”翻译成“磷火”,着重于描绘硝烟弥漫的战场,而隐去了萤火的浪漫气息。还有“窜过我的胡须和你的头发”这句,叶威廉的译文是“Whiz over my moustache and your hair”,而余光中自己则译为“Whisk over your head and mine”。对“胡须”这个词的翻译,叶威廉作为他译忠实于原诗使用了“moustache”这个词,从词汇意思上来讲非常准确。而作者本人在译文中完全省略了“胡须”这个词,甚至没有提到胡须和头发,而是直接写流弹拂过你我的头。由此可以深刻体会到自译作品的迷人之处。当然,不免有人怀疑是不是叶威廉的翻译水平有限,或者翻译风格使然。如果读了他的自译作品《赋格》就会明白自译者的优势。除此以外,自译文学作品的唯美感在徐志摩的诗作《再别康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Quietly I wave good-bye;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in the sludge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 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weeds ;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r of starlight. But I cannot sing aloud ;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 Even summer insects heap silence for me ;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 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 .”通过阅读自译版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读者可以充分想象到康桥的美景,仿佛身临其境,更能切身体会到作者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之情。特别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段对康桥美景的描述,在英文作品中目标语言也很流畅、唯美,外国读者通过对译文的阅读与欣赏,也能体会到原诗的文字美。原诗中写道:“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徐志摩则自译为“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r of starlight. But I cannot sing aloud ;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 Even summer insects heap silence for me;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 ”英文诗句也做到了押韵,堪称完美。作者更注重于从英文角度出发进行选词和排版,在译文中也能够体现排比、比喻等写作手法,这些都是普通翻译所达不到的水平。

三、启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屹立不溃、风华犹存。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文化建設不断完善、日渐成熟,终于要逆转局面,不再一味地文化“输入”,而是开始逆向输出。对中国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并且传向国外、传向世界,让世界各地的文人、读者阅读、欣赏。这也是国家的一种文化软实力,象征着国家实力日渐雄厚。

有很多学者认为,自译不能称是翻译。翻译一部文学作品,是对原作品的一种转化,用不一样的语言去叙述一样的故事,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得以阅读和欣赏。而自译的译者作为原作者在翻译时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转化,是用另一种语言根据原有的作品进行创作。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读到的不只是文本,更多的是感受作品要传达的精神。作者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翻译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作品表达的情感。而他译作品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出发,译者首先理解了作品之后才能着手进行翻译,翻译的作品中自然会掺杂自身的观点。对比可知,在自译作品中,作品的中心思想、作者希望通过文字作品传达的心声更加明确,作品灵魂的流失得以减少。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如果将两者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或许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在这里,关于自译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已经不再重要。在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各国的学者所关注。有许多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文化的传播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长久的积淀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在世界文学大熔炉中,中国文学要大放光彩靠的是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魅力以及现代文学不断推陈出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综上所述,自译文学作品具有其独特优势,同时也有缺陷和不足。在如今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新时代,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双语兼备,双语创作的风潮在翻译界、文学界日渐兴盛,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更加速了中华文化的输出。在现代社会,语言交流已经不再是困扰人类互相了解、互相学习的难题。在不久的将来,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通过多种多样、各个方面的文学作品实现思想上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桑仲刚.探析自译——问题与方法[J].外语研究,2010(5):78-83.

[2]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陈吉荣.转换性互文关系在自译过程中的阐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69-72,123.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编号:ZH201906019。

猜你喜欢
翻译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6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中国商论(2016年34期)2017-01-15 14:24:16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34:20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36:47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语文知识(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18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海峡姐妹(2014年5期)2014-02-27 1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