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靖博 刘永宁
摘要:《早餐中国》是由腾讯视频和福建海峡卫视联合策划且制作的大型美食短纪录片。截止目前,该纪录片以8.7亿的播放量赢得市场与口碑的嘉誉。《早餐中国》顺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与更具人情味的内容表达出了美食背后的人象,让观众看到因为美食所连接起来的市民生活,再度展现烟火气里的温暖和善良。本文将以美食微纪录片《早餐中国》为切入点,针对它视听语言、文化价值两个方面剖析,探析美食纪录片短视频化的创作策略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美食纪录片精品化《早餐中国》
新媒体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使用广泛的词语,也是难界定模糊概念之一。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人,在使用这一概念时都会有不一样的指向。新媒体主要包括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形式,数字媒体技术对纪录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技术的变革,不但给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也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艺术形式。美食微纪录片《早餐中国》是由福建海峡下电视台和腾讯视频联合策划并制作,该作品在创作中围绕早餐、店主、顾客搭建出一家早餐店的人生百态,用镜头展现出了我和你身边的人间烟火。在短短十分钟的时间里,用最朴实的镜头来描绘人间烟火中具有生活质感的真实影像,表现出了平凡人朴素又炽热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讲述食物背后所散发出的温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出令人动容的人生百味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感悟。
一、新媒体时代美食纪录片的“新浪潮”
自《舌尖上的中国》大热后,美食纪录片被重新定義,迅速进入大众群体的视野。美食纪录片选题素材广泛,有市场需要和国民性,通过饮食活动来展现美食背后的风物习俗、文化观念和哲学思想。近些年,数字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美食题材纪录片呈现出短视频化、网生化、精众化的趋势。
腾讯视频打造的全新纪录片 IP 一日之食,借助碎片化的传播优势,运用形式新奇、语态生动、内容多样、节奏轻捷的特征极大地扩展了内容的传播领域和触达边界,得以创新纪录片形态和用户联系方式,最大程度实现用户的积淀与保留。制作出的《早餐中国》《向着宵夜的方向》《开动吧海鲜》《沸腾吧火锅》为首发矩阵产品,从早晨到夜晚,火锅到海鲜,包揽用户一天的美食风光,对美食类别进行纵向挖掘。它们区别于宏大的叙事以及情怀,更加注重的是一店、一摊、一区、一街、一城的风土吃情,以美食为引子来展现出店铺老板的故事,普通人和美食就成了不变的框架。尽管这些微纪录片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创作者还是会精心的去讲述店铺老板与食客们的人生百味。腾讯视频打造的一日之食 IP 不同于《舌尖上的中国》从主题到结构的庞大,“后舌尖”时代的美食纪录片整体开始走向“短而精”的路途,垂直化、分众化、短视频化成为趋向。
二、别具一格的视听语言
语言是任何艺术都不可或缺的表现元素,我国纪录片创作伴同着创新理念的革新和数字技术设备的进步,经历了无声纪录片向早期的画面搭配解说词这种模式的发展,再到现在的丰富多彩的语言叙事方式,同期声、微距摄像、航拍等多种形态叙事语言的融入让纪录片的叙事更具吸引力,带给观众的是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系列运用画面和声音的绝妙搭配为观众带来了多维感官的共鸣体验,形成了内蕴丰富的叙事语境,表达出极具实质张力的美学意蕴。
(一) 精致的视觉画面
食物是美食纪录片的主角,《早餐中国》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快节奏的剪辑制作让人产生垂涎三尺的同时还能得到审美活动的愉悦感。该纪录片除了常规的镜头外,在拍摄食材时,还采用了微距摄像深入到了食物内部。微距摄像可以把很普通的场景拍成戏剧性的场面,不但增加了镜头的奇观性,还给与了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早餐中国》第三季第二十二集《淄博猪头肉煎饼》,通过微距摄像展现猪头肉煎饼所需要的的调味料,展现出了调味料的颜色和质感,镜头不断地向前延伸,仿佛一直在美食世界中漫步。
人物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角,也是讲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把镜头对准美食的同时,导演更是把观众的视线引导到制作早餐的店主和络绎不绝的食客。主人和食客是普通人,就像许多人一样。制作食物的主人的画面和用餐的画面从侧面显示了食物的美味。例如《早餐中国》第三季第二十七集《安徽淮南·牛肉汤》利用近景镜头和特写镜头记录了一个大口嗦粉甚至不放过掉落在桌子上的粉丝,娴熟、一气呵成的动作让人笑不可抑的同时好奇牛肉汤到底有多么的诱人。
(二) 精彩的视觉层次
“网生”是《早餐中国》的特别之处,也是它口碑爆棚的重要因素。在2020年腾讯视频年度指数报告显示,观看腾讯视频纪录片栏目的90后00后受众比例高达75%,根据当下的环境现状,《早餐中国》以及《向着宵夜的方向》等微纪录片都选择了“网感化”的表述方式,用年轻化的形式来包装简朴的画面。
在视觉层面,创作者不仅通过美食来讲述美食背后的人物,还使用生动活跃的花字讲述故事,补充画面信息的同时增添了较强的趣味性,不再像以往的传统纪录片需要大量的解说词来阐释信息,花字特效效果显著,是很好的尝试。《早餐中国》的风格相对统一,以动感的白色文字和热门卡通为主要特征,在不影响讲述故事的情况下也增强了画面效果。例如第三季第一集《山西荫城·猪汤》,导演问到猪汤老板李春生跟老板娘李秋珍是因为什么在一起的,老板李春生害羞地回答“猪汤”,与此同时画面中出现花字”爱情”,展现出了老板李春生的内心想法。
(三)精妙的音乐符号
首先,声音是构建场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早餐中国》十分重视声音的呈现,大火烹煮猪汤的“咕噜”声、食客嗦豆腐脑的“呲溜”声、店内嘈杂的交流声、老板娘冲厨师的“哟喊”声……将各种各样平常被忽视的声音放大,成为观众“融入”场景的切口。声音不但能够服务于视觉画面,还能独自发挥作用,《早餐中国》经常在开头部分,画面未出现时,就听到老板早起开店门的声音,观众在脑海中自动补充画面,增强观众对美食的窥视欲和好奇心。
其次,《早餐中国》在听觉层面上经常会运用动感的背景音乐和音效搭配老板的自然实在的动作、表情画面,切到好处地展示出人物的状态。《早餐中国》第三季第六集《安徽亳州·牛肉馍》老板李伟制作牛肉馍时说道“我是做牛肉馍的,李氏祖传牛肉馍”,老板再切割牛肉馍时的画面搭配上轻松欢乐、动感十足的 BGM,让观众以一种愉悦的心情跟随主人公的动作,仿佛身入其境地感受到人物对切割牛肉馍的自信和娴熟。
最后,音乐可以填补画面之外的讯息,帮助视觉画面去表达故事内容,表达人物真情实感等。虽然微纪录片时长只有十分钟左右,但是音乐也是重要的信息源。每一集的片尾都有一个固定的环节:“每个店主都有自己的单曲循环乐曲。”大部分歌曲都是20世纪而八九十年代的歌曲,既是店鋪老板的青春回忆,也是对全片内容的隐喻。例如《早餐中国》第三季第二十二集《淄博·猪头肉煎饼》老板刘增宪的单曲循环是女儿情,儿子在外地上班,嘴上说让他在外面闯,不让他回家,但内心非常的想念自己的孩子,期待和隐忍,都是对子女的爱。
三、烟火气下的人文情怀
市井烟火,寻常生活,最能够抚慰平凡人的思想了,看的是早餐,品的是人生。《早餐中国》这么受欢迎的重要一点是其充满烟火气的纪实感,平民百姓生活就是它的主题内容。这里没有寻常百姓不可企及的美味佳肴,而是将观众的视线拉回到最朴实的生活中去,无需仰慕,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早餐中国》选取的大多数餐馆都藏在街头巷尾中,因为这里最富有市井生活的气息。《早餐中国》的“烟火”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发人们对美食文化和美食背后生活哲学的讨论,从而引起共识。
(一) 美食中的风土人情
各凤各俗,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每一个地区都有着独有的自然风光,自然也就养育出了不同的人,中国南北差异巨大,各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早餐文化,有些地方的美食早餐更是当世无双,作品摒弃了奢华的早餐厨房,而是走进寻常百姓的早餐餐桌,探索早餐所蕴藏的风土人情:
一是制造风土场景来引发观众群体浓厚的思念家乡情节。例如《早餐中国》第三季第一集《山西荫城·猪汤》通过连续的几个空镜头衔接在一起,介绍山西荫城的秀丽风光,并且利用跟镜头穿过大街小巷,展示出浓厚的市井气息。《早餐中国》每一期的片头都会是快速切换几个空镜头简洁的展示一下当地的人文地理风景,使观众沉浸在当地环境中。美食的背后是当地的习俗和对家乡的印象。
二是一个广泛的跨区域地区,展示了多民族美食的当地特色菜。《早餐中国》第三季不但介绍了不同地域老百姓的饮食活动和风俗习惯,还凸显出了少数民族的早餐风格,比如河南灵宝的石子馍夹凉粉,山西大同的“刀削面”安徽淮南的牛肉汤,台南的无刺虱目鱼盖饭等。《早餐中国》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出了中国不同地域的早餐特色,让观众怀抱着好奇与欣喜来感受一个个饱含灵感与聪敏的美食技艺。
(二) 早餐店的人生百态
生活是炙热的。《早餐中国》每集的前半部分围绕早餐美食展开,使用快节奏的剪辑显示早餐店的美食生产过程和业务状况。每个小店铺都是炙热的缩影,真实记录了老板与食客互相交流,展现不同地域的生活态势,并利用人物之口表达独特的中国饮食文化。
生活是缓慢的。每个情节的最终的剪辑节奏变得温和。导演通过镜头聚焦早餐店背后的普通百姓。他们的背后是生活的欢乐,悲伤和快乐,以及暴风雨过后的生活哲学。通过“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单曲循环”这个固定的链接使观众逐渐进入老板及其家人的内心世界。
当不善言辞的老板滨哥和滨嫂谈起开店的辛苦和两个人的相互扶持时响起马修·连恩的《布列瑟农》,娴熟的音符与同甘共苦的真情实感使观众深受感触;老板袁龙飞和妻子薛寒因为内疚于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玩耍对着镜头哭着说道“我们一般过年才回来,等她上三年级的时候吧,想着小孩大了嘛,接回来,回来想抱一下,不让我抱,心里可难受了”,让人情不自禁感慨“留着口水开始,含着泪水结束”;老板韩赛因为要继承家里店铺的产业很早就不上学了,导演问他当时是在一中上学啊,是河间最好的中学,为什么不去上学了,面对镜头他说“想着以后还是要继承家业,父亲年纪也大了,应该懂点事了,索性就放弃了”。《早餐中国》以最简单的语言和最简洁的画面引导观众思考生活的真实含义和生活理念。
(三)市井中的平民视角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大多数对付饮食,会吃但是不会做早就已经成为了常态,便利的外卖与餐饮消费冲淡了传统家庭对于饮食创造的仪式感。《早餐中国》系列重新唤醒了人们对于传统家庭饮食的重视,通过“早餐美食”这个话题重新拉回到了人们面前。通过平民化的视角关照普通人的生活,利用各个地域的早餐情怀,思念家乡这种中国传统的话题,拉近了和观众的心理间隔和融入感。通过群像化的叙事编排,将社会价值观、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混合到对早餐的展现中,唤醒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态度。平民化视角所表达出的人文关怀不但能够体现在拍摄者对于纪录片中的人们,也是对普罗大众的关怀。
《早餐中国》美食纪录片创作之初,就是向引领大众重新过一次“平民生活”。贵州羊肉粉、长沙的米粉、西安的肉丸胡辣汤、武汉的热干面、成都的龙抄手……这些美食带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大多数保留了其固有的品味和风格,而且并不过分美丽。这些小店铺大部分都是当地人,他们很喜欢做小生意,食客自然而然也是精通本地特色早餐的熟客。在《早餐中国》计划中,有一些老板对用餐者的口味很熟悉,有一些用餐者站在店铺旁边喝着汤,还有一些食客用方言和老板们在开玩笑。无论是早餐,老板还是食客,该片都能营造出坚实的“平民生活”。
平民视角和早餐美食,这种亲民的纪录片题材观众喜欢,传播效果更佳。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讲,《早餐中国》系列实现了传播者的价值诉求。对于受众来讲,在丰厚娱乐生活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播者价值传递。新媒体时代,依托互联网的优势,在数据累积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观察受众的需求,参照《早餐中国》成功案例,不断探索短视频与纪录片的结合,开辟出纪录片发展的新航道。
四、结语
近几年,中国纪录片的成绩蒸蒸日上,受众在物质丰富之后,转向对精神上的寻求,在文娱至上之后,转向对人文情怀的崇敬,这也正是纪录片不断发展的基石。从央视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开始,纪录片逐渐突破传统纪录片的束缚,以更加贴近平民生活的内容,通过叙事手段、视听语言以及传播策略上的转变,来适应当下的互联网境况。腾讯视频通过对新媒体用户的研究,聚焦在“早餐”“宵夜”“火锅”和“海鲜”这些被大家视若无睹甚至司空见惯日常用餐对象,将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生活状态等融合在一起,利用短小精悍的方式,在新媒体时代探求出的改进形式,不但为整个纪录片行业提供了参照,而且也值得每个中国的纪录片从业者深思。
参考文献:
[1]叶思敏,叶大扬.从早餐看见生活——《早餐中国》全案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9).
[2]赵鹏程.撩动心神的影音魅惑——浅析《早餐中国》第二季的创作手法[J].当代电视,2020(9).
[3]王婵.新媒体环境下美食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创新路径研究——以《早餐中国》为例[J].传播力研究,2020,4(8).
[4]赵晨雪.短视频背景下微纪录片创作的突围与创新——以《早餐中国》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6(13).
[5]蔡雨玲.融媒体视域下美食纪录片的短视频化探析——以《早餐中国》为例[J].视听,2020(2).
[6]冯梅.用户视角下短视频创作的时代性与创新性——以《早餐中国》为例[J].东南传播,2019(4).
[7]谢莹.感受美食类纪录片传递的人文情怀——以《早餐中国》和《宵夜江湖》为例[J].声屏世界,2020(14).
注: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建党一百周年献礼影视剧革命先驱形象塑造研究》(编号 SJCX21_111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