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凤
一、教材分析
看图识字作为本课的主要识字内容。教材提供了两幅图画,第一幅图是画着生字的,画的是学生现阶段最熟悉的生活画面,其中的生字也是学生身上的身体部位名称词;另一幅图是表演京剧的,画的是京剧人物形象,让学生可以借助图画来理解“站”和“坐”的含义,还能通过识字让学生学习如何规范地生活,养成坐立行卧的良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
这一课的识字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一、二年级的学生现阶段的学习需要遵循直观性原则,以他本身出发,从最日常的场景识字,指引他们认识自己身上的身体部位名称词。再从生活中的俗语学习,引导他们学习规范的生活习惯。
简单明了的图画,有助于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各身体部位的名称以及表示的意义。低段的学生习惯了用双音节词语来说自己身体各部分名称,比如“耳朵、鼻子、嘴巴”,而教材中是用单个的字来表达的,如“口、耳”。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注意单字“口”和双音节词语“嘴巴”等的转化过程。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图片对照、联系生活等识字方法,认识“口、耳、目”等七个生字。
2.会写横折这个笔画和“口、目”这两个字。
3.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图画、识记生字。
2.会写横折这个笔画。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谜语导入。教师按照平时的说法(嘴巴、眼睛、耳朵、手、脚)做游戏,并随机课件出示相应图片。
2.教师把“眼睛”改为“目”,把“嘴巴”改为“口”,把“耳朵”改为“耳”,把“脚”改为“足”,再做1次游戏。
3.板书课题“口耳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谜语、闯关游戏的开展,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识字,同时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思维活动。学生也会同时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新的认识,知道同一个器官的不同名称。
(二)看图识字
1.教师课件出示文中插图。看图说话正音。
2.出示“口、耳、目、手、足”生字。注重语言的运用,请学生用以上生字说一句话。
3.教师和学生合作读,在共读中发现错误读音,纠正其发音。教师指导学生口头组词。
预设:重点指导“手”是翘舌音,注意读准确。教师出示“手心、手掌、手背、手指、手腕”词语,让学生练习指认。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生字的含义。出示生字,学生指出相应的器官并说一说各个器官的作用。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要求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所以教师设计了引导学生通过做一做动作,和看一看图画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认读了生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学会独立识字,让他们通过字形联系了字义。
(三)初步朗读课文,巩固生字
1.课件出示相应图文,教师范读课文。
2.你们也想和教师一样来读一读吗?全体学生看着屏幕出示的句子,逐句跟读。
3.谁愿意来读读课文?指名读,教师及时正音。
4.多形式读课文。
设计意图:虽然课文字数不多,但里面很多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很熟悉,再加上没有拼音基础,因此采用教师多次示范读、学生再次练习拼读,使课堂充满了生气,学生对课文也有了自己的整体感悟。本环节的朗读指导,旨在读正确、读通顺。
(四)指导书写,掌握字形
1.复习田字格位置儿歌,生观察生字位置。
2.教师示范写生字。学习重点笔画:横折。
“口”字两个竖画呈上面宽,下面窄的形状,往中间收窄一些。
“目”竖要直,中间两横不碰到右边的竖,横向笔画之间的距离相等。
3.学生练习书写,复习写字歌。强调书写时正确的握笔姿势,及时纠错。
4.反馈评价,学生再次书写。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田字格儿歌,这对他们明确每一笔的落笔位置、汉字的间架结构,是很有好处的。教师还应该范写,学生书空,这样可以让他直观地看到每一笔的位置、长短,以期在书写中领略汉字的美,养成书写习惯。
(五)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回家后问问家长,哪里运动会分别使用到自己的小手、小脚。
2.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用口、耳、目、手、足做了哪些事情。
(六)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关于身体器官认知的课文。小学生对于自身身体器官的认识已经比较全面,但是对于表示器官名称的生字的认读和书写可能还是不熟悉。所以在教学本课時,笔者主要结合身体器官图片,引导学生认读并书写生字。写字时,教师先讲解生字的结构、笔顺、笔画,学生先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书写。
一年级学生是以直观性思维来参与课堂学习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成为我们课堂最有效的手段,让学习在课堂中真实发生,全员参与、全员学习。一年级学生一节课可能只有前面20分钟是最专心的,专注力维持时间短,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课间操,让他们动一动,在活动中放松学习,再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 陈红兵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