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正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东辛分公司 江苏连云港 22200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推行以毯状小苗(主茎3.0~4.5叶)机插来代替人工栽插的技术,机插秧具有省工、高效等优点[1-3],但机插秧的秧龄小,易形成超龄弱秧,加之机插时植伤重,全生育期缩短[4-6],导致水稻对温光资源的利用率相对降低,个体生长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群体生产力。作为稻作方式重大技术革新的水稻钵苗机插技术,是采用机械将钵育壮秧按一定的行距和株距有序地、无植伤地移植于大田。有文献探讨了中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方向,认为钵苗机插将成为21世纪中国水稻种植机械化主要发展方向之一[7-8]。水稻钵苗机插不伤根、植伤轻,栽后基本无缓苗现象,使生育进程加快,分蘖发生早、有效分蘖多,产量高[9]。钵苗机插水稻生产上,培育标准化壮秧仍然是关键。本试验分析了不同施肥量和多效唑施用量对钵育秧苗素质的影响,寻求钵苗机插水稻秧田施肥方法和适宜的化控技术,以期为培育更适于水稻钵苗机插的壮秧,促进体苗机插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试验于2020年5~6月在东辛农场六分场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淮稻5号,千粒重28 g,发芽率90%。育秧钵盘规格为长度0.618 m、宽度0.315 m、高度0.025 m,每盘448孔,孔直径0.016 m。前茬作物为小麦,肥力中等。行距0.33 m、株距0.12 m。施纯氮总量为36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为2.5∶4∶3.5,一次性基施磷肥69 kg/hm2,施用磷酸二铵150 kg/hm2。
试验设置3个不同施肥方式,即面肥、面肥+断奶肥、面肥+断奶肥+送嫁肥。4个不同多效唑施用量,即0 kg/hm2、0.90 kg/hm2、1.35 kg/hm2、1.80 kg/hm2。具体处理设置如下。
处理1:面肥磷酸二铵150 kg+多效唑0 kg/hm2;处理2:面肥+断奶肥(磷酸二铵150 kg+尿素150 kg)+多效唑0 kg/hm2;处理3:面肥+断奶肥+送嫁肥(磷酸二铵150 kg+尿素150 kg+尿素150 kg)+多效唑0 kg/hm2;处理4:面肥磷酸二铵150 kg+多效唑0.90 kg/hm2;处理5:面肥+断奶肥(磷酸二铵150 kg+尿素150 kg)+多效唑0.9 kg/hm2;处理6:面肥+断奶肥+送嫁肥(磷酸二铵150 kg+尿素150 kg+尿素150 kg)+多效唑0.9 kg/hm2;处理7:面肥磷酸二铵150 kg+多效唑1.35 kg/hm2;处理8:面肥+断奶肥(磷酸二铵150 kg+尿素150 kg)+多效唑1.35 kg/hm2;处理9:面肥+断奶肥+送嫁肥(磷酸二铵150 kg+尿素150 kg+尿素150 kg)+多效唑1.35 kg/hm2;处理10:面肥磷酸二铵150 kg+多效唑1.80 kg/hm2;处理11:面肥+断奶肥(磷酸二铵150 kg+尿素150 kg)+多效唑1.80 kg/hm2;处理12:面肥+断奶肥+送嫁肥(磷酸二铵150 kg+尿素150 kg+尿素150 kg)+多效唑1.80 kg/hm2。
共12个处理组合,每个处理10盘,共计120盘,每盘播干种70 g,5月29日落谷,6月27日移栽。
1叶1心期施断奶肥,移栽前2 d施送嫁肥。多效唑于2叶期茎叶喷雾,不施用多效唑的处理用清水代替。
试验采取大区处理,每区面积333 m2,对比排列,不设重复。整地措施、大田水浆管理、肥料施用、病虫草害防治等同常规大田生产。
播种后30 d调查钵苗秧苗素质,通过调查出苗成苗情况、苗高、根数、绿叶数、叶龄及干物质重等指标。栽插第2天定点,标记及记载叶龄和茎数。每隔7 d观察记载群体的茎动态,直至抽穗。成熟期田间小区内5点取样,测量株高、成穗数,收获前每区连续取10穴考种,记载每穗总粒数、空瘪粒数、实粒数,按全区实收产量计产、测千粒重。
由表1可知,不同处理间成苗数、成苗孔率、基本苗基本一致,这说明钵盘育秧的秧苗的成苗数、成苗孔率、基本苗不受施肥量与多效唑施量的影响。
表1 不同处理的成苗情况及基本苗
将各处理秧苗素质的综合性状列于表2,多效唑施用量相同时,3次肥都施的处理的秧苗株高、茎基粗、白根数、百株干重随多效唑施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黄叶数则呈现相反的趋势。苗期施肥量相同时,株高随着多效唑施用量增加而下降,茎基粗加宽、白根数增加、百株干重变大、黄叶数略有下降。各处理间叶龄无明显差异。3次施肥且多效唑施用量为1.80 kg/hm2处理的秧苗素质最佳。
表2 不同处理的秧苗素质
各处理秧苗以相同种植密度移栽后,调查各处理茎蘖动态,结果表明(表3、表4),多效唑施用量大的秧苗分蘖早发性要好于多效唑施用量小的处理,其最高分蘖数高。各处理间成穗数随多效唑施用量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差异不大,基本上都稳定在适宜穗数上下。秧苗素质最好的为3次施肥且多效唑施用量为1.80 kg/hm2的处理表现成穗数和成穗率均最高。
表3 不同处理的茎蘖动态
不同施肥方法与不同多效唑施用量影响了钵苗机插秧的秧苗素质,导致最终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不同。各处理机插秧的产量及构成因素见表4。结果表明,3次施肥且多效唑施用量为1.8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这与前面的秧苗素质相对应。成穗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随多效唑施用量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各处理间的结实率受影响程度较小。
表4 不同处理秧苗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水稻钵苗机插采用机械将钵育壮秧按一定的行距和株距有序地移植于大田,实现了土钵壮秧的机械化精确栽植,无植伤、秧苗素质高,并且可适当延长秧龄。培育可配套钵苗插秧机机械化移栽的钵育壮秧,是钵苗机插高产栽培的首要环节。笔者以培育壮秧为核心,分析苗期施肥量与化控剂多效唑施用量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施用量相同时,钵苗的秧苗素质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施肥量相同时,钵苗的秧苗素质随多效唑施用量增加而大幅度提高。本研究表明以施面肥、断奶肥、送嫁肥、多效唑施用量为1.80 kg/hm2时秧苗素质最高。
处理的秧苗以相同种植密度移栽后,不同处理成穗数、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随多效唑施用量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各处理间成穗数差异不如预期大,这可能是因为本田氮素水平较高,不同苗素质对成穗数影响作用不显著导致的。
农业上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调控作物生长发育逐渐被广泛应用,化控技术在水稻培壮秧上应用成果尤为突出。前人对毯状小苗机插研究证实,多效唑对水稻秧苗素质有调节效应,能显著提高秧苗素质。关于多效唑的施用量,不同学者根据化控制剂类型和苗质要求提出的标准各异,普遍认为用量过大对秧苗生长会产生抑制作用,不利于秧苗正常发育,所以必须因地制宜根据稻作方式、化控方式、喷施时期等确定合理用量,本试验中各处理产量随多效唑施用量增加而增加,没有出现抑制作用,且有前人研究表明,钵苗育秧苗二叶期多效唑施用量为3.075 kg/hm2时秧苗素质最佳,可以进一步探索多效唑施用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