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运动现象下的城市街巷空间解析
——以济南老城区街巷中的市民活动空间为例

2022-07-19 07:32祁月雨刘博约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6期
关键词:街角尺度街道

祁月雨,刘博约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0 引言

从我国历史建筑设计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空间的存在以及其动态呈现的生存方式。从建筑扩展到城市视角也是一样的,随着这种动态生存的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增多,产生出复杂的交汇动态。而且西方的理性机械论与东方传统的有机思想,从根本上就有极大的不同,它们共同影响着现代城市空间的生活。于是,在运动空间中有更多的交互与联动,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与现阶段空间修改的参考。

此次研究以综合归纳空间分析方法为主,探讨城市街巷空间中现有的空间关系,无论优劣都可以在进一步分析的层面上大胆进行发展趋势推测。在归纳和对比各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街、巷两种尺度中存在的开放空间进行分析,通过空间运动现象探索人群的体验与空间感受。

1 空间运动有机体系

空间运动,从广义上来说是“空间运动的现象”,既包括空间中的人和事物如何发展,又包括人群对空间产生影响的反作用。从古希腊的平面化时代逐渐发展,巴洛克时期开始出现从静态到动态的空间变化,由此从建筑过渡到广场和城市,空间运动的定义便成为一种可以研究并探讨的现象。

1.1 体系概况

空间的逐步扩张是在一个建筑或一个区域内所有事物的总和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现代主义在后续开拓了对于空间的探讨,从复兴到解构到重组,不断揭示不同时期对空间运动这一概念的不同思考。空间运动中的分析方法论复杂且庞大,本次研究从中选择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影响较大的几个方面进行特例分析。

1.2 图底分析下的直观概况

对于空间运动现象的分析,本次研究选择4点作为论述分析依据:①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的图底平面直观分析;②城市中空间的可达程度与引导程度;③空间区域内部容积与人群容纳条件;④空间可以产生的活力度。之后的街与巷中的开放空间分析,都从这4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建筑为人所居所用,将黑色图底的建筑当作人的行为,空白的公共空间部分看作是环境的变化作用,便能够从图形角度来看待空间的相互关系与人群心理发生的不同变化。作为宏观的城市界面,可放大到某区域的小部分地区,对其进行单纯的图底表达,从而推算这部分地区人群与区域空间的关系变化。

由图1可知,单一街道在自由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空白的白色开放区域,由黑色衬托而出的公共空间分布在街道边缘,在一定距离一定范围内不断出现。从这些图底分析可以直观得出街区公共空间与人群需求的关系。公共空间是一个比较庞杂的概念,包括公园、广场、入口空间等各种开放区域,人们不仅在这样的公共空间与自身的生存活动区产生交互,在规划层面上也自发形成了这样的空间。

图1 诺利地图下的部分区域开放空间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建筑内部空间与人发生相互的关系,是从物理环境到心理需求层面都存在的;而建筑与建筑外部环境也发生相互关系时,同样产生物质与精神需求。小范围的街区产生自我需求,统合为整体的时候,就在城市层面上以图底关系的形式体现出来,各个区域相互渗透扩张,才会呈现其复杂性。

2 街巷中的空间要素分类

由于城市空间的复杂性不能仅以几条街道进行单一的罗列,从街到巷是一种从尺度大小变化的角度来谈,而巷却只是在传统老城区中才具有的特殊空间,于是本次研究提取济南市部分城市街道,挑选非主干道的四车道及以下的小尺度街道,分别从街道边开放场地、街角2种空间类型进行分析;巷则是从老城区尺度的人行出发,分别对凹空间、围合空间2种空间类型进行分析。

2.1 街道—公共空间

2.1.1 开放场地

以济南市纬四路局部街道界面为主,道路并非笔直,其中穿插小型空间略显暧昧,但正是这种模糊的开放空间产生了公共性的职能作用,使周边居住者在此区域可以发生不同的室外公共活动。

由图2可知,扩大的公共空间在功能上选取了烧烤摊位、活动广场等不同的职能,同样因为街道的交通流量过大及人群容量较小等现状,此处的公共空间聚集度并不高,只有在傍晚后的空闲时间才会有周边居民散步至此处;虽然此处的空间连续性很直观,可达性程度也很高,从北到南的线性路也十分直观,但是整体活跃度不高,所以可算作静态的惰性空间。

图2 街道边界、空间引导方向、空间容纳与边界、空间发散活跃度(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曾为商埠区的经纬路曾经的活性远高于如今,可扩展的边角空间是未来发展趋势中比较重要的连续界面,其中小块面的开放空间围合程度虽然不高,但正是这样的细碎空间可以增添以人为主的设施或环境,静态处理针对诸如绿化带、垃圾箱等的布置,动态处理针对诸如树下休息区、周边商铺扩展空间等。

相对较大的街道边缘公共空间呈现出积极的模糊边界,对立的2个小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可融为一体,成为大范围的空间节点。而当几个大范围的节点相互串联时,便可以通过街边空间带动整个街道,使其活性增强,这是在有空间拓展的可能性下才能够产生的空间序列。

2.1.2 街角

作为街道交会节点,街角处理并非成为过去空间处理的重点,由现状中可知4处不同形状的交会点。街角处具有较强的引导性,能将人引入周边交会道路。根据功能的不同,街角处的停留度和容纳度并不能单一制定,商业性边角成为集散广场,办公性边角则起到标志性节点的作用。对向交融则使整个空间在城市层面产生吸附作用,大块面的街角空间使人产生停留,实现从惰性空间到活性空间的转变。街角空间的指引性只是对其发展产生调整规范作用,具体的使用要放到大环境中去,转角角度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活性与惰性的平衡上是一种相互作用。

2.2 巷道—公共空间

2.2.1 凹空间

以济南市堤口庄中的小巷为例,此处呈现城市边缘地带的小形体房屋聚集地,多为1~2层,很大程度上可以类比北京四合院城区的肌理。巷道路更加曲折,尺度极小,仅足够通行一车,多为步行道、非机动车行道。自然发展的肌理使道路边界空间产生小尺度的扩展关系,可以发生不同的公共活动(见图3)。

图3 空间容纳度空间发散与活跃度(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因其尺度极小,在另一种意义上可称之为胡同,在早期社会是周边居民一同使用的道路。南部接向堤口路主干道。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种小尺度的道路并不能满足人类的生存活动需要,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生活在此处,故此类地区已经荒废许久,其一般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带,呈现为惰性的静态空间。

巷呈现自然发展的趋势,因其房屋边界产生出错落的小空间,而当小空间零散分布开来,自然而然整合出了相对较大的大空间,因其道路细长,空间容纳度低,但单一的走向趋势使空间产生流通的引导感。综合其直观特点,只有增强动态活力,才能带动整个街区,以点带点,成片激发活性。

当一个地区空间充满动态暗示,充斥在整个动静系统中时,也会发生自我演变,呈现生命张力,活化整个地带,带动人与空间的关系发生。

2.2.2 围合空间

围合空间指的是从巷边延伸至区域内,呈现至少两面环包的空间。

从巷的尺度漫步时,人们的走向通过道路引导产生线性关系,然而,在此基础上,往往忽略向内部发展的大尺度活动空间。从巷延伸至南北向的支路存在大量的“白底”公共空间,其中东北向的竖向支路通向幼儿园,而幼儿园的公共职能是可以推动整个片区活力的;东南向的大院是居民委员会等政府性办公场所,职能性活动场地在这种小尺度街区空间中,很大程度上可以对街区开放,而非私有。如此一来,整个街区中就出现了类似广场的空间形态,这种空间的出现可以将静态向动态转化,从恒定的惰性空间发展为不平衡的动态空间,在两者之间产生平衡,就是在已经发生空间性质改变的基础上可以继续的后续手段。

3 结语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不仅产生了长而宽的街道,同时也让人们丢弃了原本旧城的小尺度街道。城市的活化不仅要从宏观角度入手,更要在这种易被忽视的小尺度空间中稳步带领迸发。从历史发展到如今,人群自身的发展始终与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息息相关。

城市空间发展与环境相辅相成,各个环节交织,形成相对的稳定关系。而在与其他学科产生交互的同时又增添了系统性,人对世界、对空间的关系产生思考,城市空间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逐渐遗忘了自然发展下的精神环境。城市从一个个实体建筑的生生不息形成了概念意义上的“城市”,是建筑、环境与人的结合体。从人的视角来看城市空间,应对人与城市空间中产生的关系进行相对动态的判断。

猜你喜欢
街角尺度街道
环境史衰败论叙事的正误及其评判尺度
街角有“海绵”
热闹的街道
街角窗口
街道生活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
以长时间尺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