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色空间更新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以北京市龙潭中湖公园改造项目为例

2022-07-19 07:31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孙文浩赵文斌王洪涛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6期
关键词:龙潭公园绿色

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 孙文浩 赵文斌 王洪涛

0 引言

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北京市的发展目标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功能单一、品质欠佳的既有城市绿色空间已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未来以存量更新为主的城市建设中,绿色空间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发展要求值得深入研究。

龙潭中湖公园(原北京游乐园)占地约40hm2,自2010年运营合同到期停止对外营业后,一直处于封闭管理的状态,是首都核心区范围内目前有待更新的面积最大的城市绿色空间(见图1)。北京市东城区政府在完成解散清算、现场清理和档案整理移交工作后,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于2017年启动龙潭湖地区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并于2018内开展2次龙潭中湖环境整治提升民意征集行动,经过公众参与、共同决策,龙潭中湖被定性为区域性综合公园,成为北京市东城区2020年重要民生实施项目。

1公园区位

1 城市绿色空间更新

1.1 内涵

城市空间可简要分为灰色空间与绿色空间:灰色空间是指城市建筑以及功能性灰色空间,如道路、停车场等;绿色空间构成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形成城市的新陈代谢系统,对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空间体现出城市里唯一的自然或者半自然的土地利用状态,其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是增进民生福祉、反映市民生活品质、体现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载体。

1.2 途径

城市绿色空间更新要融入“城市有机生命体”,应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存量空间与居民对绿色空间功能需求的不匹配现象,明确问题关键点并制定可实施的解决措施,通过绿色空间更新将城市生活的魅力转变为物质环境的魅力,包括生态、文化和功能等层面,使城市绿色空间更具活力。

2 龙潭中湖公园现存问题

2.1 自然生态本底

1)水 场地雨水散排,雨量增大时易出现洪涝现象,形成泥泞的坑塘;表流单一,雨水流向单一,最终汇入湖泊;局部驳岸存在大高差或土石裸露情况,雨水冲刷时极易破坏驳岸且将污物、泥砂等卷入湖泊,污染水质。

2)林 园内植物资源丰富且冠层茂密,但林相单一、郁闭度高;季相不明显;老龄退化的病残树长期未得到养护、修剪,死树、枯树较多,个别老树树心空洞、干枯;速生树种亟待更替。

3)湖 硬质驳岸占主体,主要为明缝浆砌石形式,美观性差;驳岸高差较大,局部高差≥2m,多处坍塌、开裂,存在安全隐患;缺少亲水设施、休憩平台及座椅,近水处保护措施缺失。

4)草 园内局部有较好的野草资源,野草生命力顽强,是更新中着重保护的部分,此外,场地内既有设施拆除导致大片空地裸露。

2.2 历史人文本底

龙潭湖区域为古高梁河穿过之地,属海河流域。元代,该区域为城外东南郊的洼野地;明代,该区域内有修建北京城墙的砖窑;清代,由于长期取土烧砖,该区域形成许多低洼地,雨水汇集形成苇塘、沼泽地,天桥地区的污水也流入此地。1949年初,为改善环境,顺应地势开挖人工湖,并由梁思成先生提议定名为“龙潭湖”;1963年,正式定名为“龙潭公园”;1985年龙潭中湖改建为“北京游乐园”,是北京最早的大型现代化游乐园之一。

2.3 发展建设本底

场地内现存大量的建筑、桥梁、园路、铺装、广场等,还有摩天轮、游乐场大门等历史遗存,对上述已有建设内容进行检测、评估是确立更新策略的重要依据。

1)园路 路线直白缺少景观性;铺装老旧,拆除量较大。

2)广场 因游乐设施拆除,大部分广场功能缺失,且布局散乱、铺装破损。

3)建筑 存在大量无证建筑及危房;质量尚可的建筑风格迥异且改造难度大。

4)桥梁 既有桥梁11座,其中6座石质桥梁条件良好,2座桥梁破损严重且已失去使用功能,3座桥梁虽结构良好但立面样式不符合公园形象。

3 龙潭中湖公园改造策略

龙潭中湖公园更新改造采用“问题发现→问题剖析→措施对位→景观切入”的方式,针对三大本底的调研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十大更新策略(见图2)。

2实施策略系统

3.1 理水

结合生态格局与径流分析,构建场地生态基底,组织地表径流,运用植物浅沟、多级湿地净化、雨水花园等海绵技术措施,实现雨水资源净化利用、生物栖息地建构、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目标。将公园作为海绵城市中重要的“海绵体”,与周边水系、管网联动,既有助于完善雨洪管理功能,使雨水资源得以高效利用,又产生更多的城市生态效益(见图3)。

3雨水系统流程

3.2 营林

3.2.1 分类梳理

1)间伐抚育 现状局部人工林密度较高,随着树木生长,大部分绿地植被郁闭度达0.9以上,甚至完全郁闭,导致树冠拥挤、透光通风性差、林木分化严重、生长势弱等问题。通过间伐抚育策略将原本郁闭度较高的春林逐步改造为健康的混交林(见图4)。

4间伐抚育模式

2)补植补造 扩大绿量,对现状拆除建筑基址区域、场地过大区域、裸露地较多区域进行补植补造,不断调整林分结构,逐步改善林分质量(见图5)。

5补植补造模式

3.2.2 护理保育

1)断头树 处理伤口;使用激活液刺激芽胞生长,提高发芽能力。

2)枯树 修剪树枝;为树枝输液以达到调控树体营养与增强植物抗逆性的双重功效。

3)树洞 清理树洞直至漏出健康组织;杀菌消毒并进行防腐处理;修补封合并进行仿真处理。

3.2.3 林貌提质

1)保留现状 基本保留现状乔木,清除个别长势差、病虫害严重的乔木,适当补植乡土植被,形成地域性植物景观。

2)复层混交 现状灌木稀疏、层次单一,应在适当区域补植灌木及地被植物,丰富林木层次,打造近自然复层林;对于现状纯林,梳理清除长势不良的植株后,应适当补植其他品种,模拟自然群落的组合生长模式,打造近自然混交林。

3)异龄更新 对于老年速生植物林进行适量梳理清除,利用林隙增补低龄树苗,保证林木的可持续生长。

4)丰富色彩 根据游客活动需求,在特殊景点应补植花灌木等特色苗木,丰富植物色彩,提升游客体验感。

5)突出水岸 利用自然水系栽植各类水生植被以净化水体;给鸟类适宜的起飞空间吸引水鸟停驻,营造多物种栖息地。

3.3 柔湖

3.3.1 调整岸线

保护和尊重原有的山水格局,对以下区域的岸线进行调整:①岸线过于突出导致水面距离缩短,进而使人产生压迫感的区域;②根据风环境分析对极易窝风的区域进行岸线调整,以避免冬季过于寒冷;③违背自然规律且易对人造成视线和心理消极影响的水形、水岸(见图6)。

6岸线调整模式

3.3.2 修复驳岸

通过调研将长度约4000m的驳岸分为23个标准段,通过保留、改造、重建进行精细化更新(见图7)。

7 驳岸标准段修复前后对比

3.3.3 生态亲水

营造多种亲水空间,如草坪亲水空间、场地亲水空间、步道亲水空间、平台亲水空间等,打造生动、连续的滨水体验,满足人们对于滨水空间复合功能的需求(见图8)。

8 亲水空间更新前后对比

3.4 丰草

3.4.1 适地适草

1)补植草皮 选择节水型混播草皮,采用结缕草和改良性早熟禾组合,弥补暖季型草绿期短的缺陷,同时提高草坪的抗旱性和抗病性。

2)梳理观赏草 观赏草形态自然,色彩丰富,可用于营造观赏空间。矮型观赏草常用于花境或道路镶边;中、高型观赏草常以丛植方式栽植;高型观赏草常密植用于分割空间或用作背景。梳理观赏草,做到四季有景,即春夏观叶、秋季赏色、冬季看絮。

3.4.2 坡岸织草

坡岸织草主要用于防止水流对边坡的冲刷,取代完全硬化的传统形式,实现草坡入水。依据水文及安全设计条件以减少冲刷、增加渗透、降低风速,减缓水流侵蚀,选用生态工法与周边景观完美结合,同时为水生生物和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3.4.3 裸地覆草

针对拆除游乐设施及建筑等留下的裸露地,先润土后覆草。综合运用多种适宜技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增加土壤微生物,让土壤恢复到高品质的自然循环状态,提高园内育林育草、生态丰产、自我修复的能力,并种植适应的草本植物,打造近自然风貌。

3.5 梳脉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提出“丰富和拓展保护对象,最大限度留住历史印记”“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展示利用,生动讲述老北京故事”,故历史文化层面的更新策略先梳理文化脉络再分阶段、分特色地整体构建散发古风古韵且融入现代生活的绿色空间(见图9)。

9龙潭中湖历史发展脉络

3.6 承忆

3.6.1 视线引导

营造特色景观视廊,使人们感受历史空间联系。增强园区内外视线互动,如引入朝向“中国尊”重要建筑的视线廊道,让游览视线超出园区本身,使人们获得时空交错的体验;打造园区内部视线焦点,构建观赏摩天轮的若干视线通道(见图10~12)。

10“古韵龙潭”节点景观视廊

11增强园区内外的视线互动

12打造园区内部视线焦点

3.6.2 保留利用

寻找场地内积极的文化元素,尽量保留历史厚重感,龙潭中湖公园改造对建筑基址、原游乐园门头、园路路由、既有游乐设施等进行充分论证与功能性利用展示,如利用建筑基址形成的下沉广场等(见图13,14)。

13利用建筑基址形成的下沉广场

14原游乐园门头与儿童活动区结合

3.7 再生

循环再利用,即采用合理的技术和方法改变园路、广场、建筑等废弃材料原有的物理属性、化学属性,通过加工生产新产品实现新功能,满足园林建筑的不同功能需求(见图15)。

15骨料再生利用

直接再利用,即不改变废弃材料原有的物理属性而对其进行直接利用,仅需简单处理废弃材料便可使其投入新的使用需求,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拆除既有建筑和铺装时,挑选其中保存较好且具有代表意义的砖块、构件,通过艺术手法将其制成景观雕塑、挡墙、种植池,或用于铺装等(见图16)。

16利用废料碎块制成的石笼景墙

3.8 布局

调研发现,多数被访者希望龙潭中湖公园具备休憩、娱乐、健身、教育科普等功能。75%被访者的居住地距龙潭中湖公园3km以内,其中1km以内的被访者约占37%,1~3km的被访者约占38%。60%的被访者每天或每周都会游览公园。公园综合各类人群活动需求,融合森林游憩、湿地涵养、休闲娱乐、康体活动、教育科普、艺术展示等多样功能,打造服务于区域且满足全龄段人群使用需求的综合型公园。

人们到达公园的交通方式包括步行、公交车、轨道交通、自驾等,结合对人流来向、人流量变化、不同人群需求的分析,对公园功能进行整体功能布局,让游览者在公园获得多样化的体验与乐趣(见图17)。

17整体功能布局

3.9 赋能

依据北京市房屋安全管理事务中心出具的《安全鉴定报告》,针对现状无规划许可证建筑、部分有规划许可证但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基本采取拆除措施,综合考虑改造成本和建筑功能,挑选其中较满足使用功能需求的建筑进行整体加固处理,同时提升核心区绿色空间品质,完善存量绿色空间配套服务设施(见图18~20)。

18原4D影院改造为图书馆

19原服务建筑改造为休闲驿站

20原服务建筑改造为游客服务中心

3.10 融景

依据《桥梁工程检测报告》《桥梁荷载试验检测报告》,针对园区内既有桥梁实行“维护翻新”“拆除”“拆除重建”“风貌提质”4类更新策略,以“利旧”为原则,保证使用功能需求和景观要求(见图21)。

21既有桥梁风貌提升前后对比

4 结语

基于首都核心区背景,龙潭中湖公园乃至整个城市的绿色空间都是城市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我国城市建设的重点已由增量扩张转变为存量更新和减量提质,城市发展迈入新阶段。龙潭中湖公园更新策略坚持创新、可行的思路,解决现存难点问题,提高城市绿色空间品质,增强绿色空间的功能复合度,提升公众参与建设的幸福感,为类似的城市绿色空间更新实践提供借鉴。

项目名称:北京市龙潭中湖公园改造项目

项目位置:北京市东城区

项目规模:39.6hm2

业主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园林绿化局

主要设计团队和主要编制人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主持人:赵文斌、于海为

景观设计:王洪涛、孙文浩、谭、路 璐、刘 环、齐石茗月、刘卓君、盛金龙、潘 文、冯凌志、徐 瑞、李、王丹琦、李文婕、熊 杰、张 晋、王振杰、刘丹宁、王梓桐、王 婷、孙 昊、陆 柳、刘子渝

建筑设计:韩 聪、贺 帆、杨 磊、卢 勇、张玉明、于 玢、王茂远

建成时间:2021年10月

猜你喜欢
龙潭公园绿色
绿色低碳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在公园里玩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醉美西龙潭
九龙潭的险
咏蜡烛(外二首)
吹熄蜡烛
一见如故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