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受到成本上升、产能过剩、动力不足、品牌缺失、外部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为此,文章以大湾区(珠海)为例,基于需求端探索跨境电商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跨境电商在克服成本劣势、拉动出口外需、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品牌认同、突破外部制约等方面促进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跨境电商与制造业转型的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制造业突破全球产业链的“低端锁定”,亦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
关键词:跨境电商;制造业;转型升级;全球产业链
一、引言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位置,虽然中国有着“世界制造业大国”之称,但大而不强。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各发达国家重新进行贸易战略布局,设置贸易壁垒以遏制中国制造业发展。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跨境电商应运而生,一方面,其扩展了制造业对外贸易路径,推动中国建设贸易强国,另一方面,其为制造业企业培育了对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跨境电商已成为中国与海外进行外贸交易的主要平台,交易双方通过平台信息进行交易磋商最终达成一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持续高速增长,以出口为主,但近年来出口额略有下降。根据跨境电商的发展情况,可将跨境电商的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期、初创期、野蛮生长期、稳健成长期、受挫恢复期五个时期。从萌芽到稳健发展,跨境电商涌现出了B2B、B2C、C2C、C2M、O2O等运营模式。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的主要交易模式中B2B模式仍占鳌头,B2C交易模式占比逐年增长,B2C模式的交易灵活性和信息对称性等优势为跨境电商持续性发展赋能。
近几年来,跨境电商平台迅猛发展,在北美、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占据重要市场地位。如:敦煌网、阿里巴巴国际、京东全球购、eBay、速卖通、Wish等平台。2021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6.05万亿元,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14.2萬亿元。受新冠疫情影响,线下交易受到抑制,传统贸易企业线上销售逐步成为常态,为跨境电商的繁荣发展带来世界性机遇。
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发展,摆在中国制造业企业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顺应时代洪流,搭上跨境电商的“快车”,高效高质量地利用跨境电商的优势以克服传统制造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痼疾”,有效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基于此,本文旨在结合当前跨境电商发展热潮和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障碍,研究跨境电商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积极影响。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制造业企业可以与消费者直接对接,降低中介成本,便捷高效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和解决消费者的售后问题。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利用跨境电商搜集消费者碎片化、个性化的消费数据,将数据整合分析,制定生产计划,按照多元化时代下消费者的个性需求进行柔性生产,提升消费者体验。在国家跨境电商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下,制造业企业升级转型如火如荼。跨境电商成为制造业企业拓宽国际市场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制造业企业联合相关企业共建垂直类跨境电商平台,加强资源共享和供应链管理,促进产品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转型。跨境电商作为“互联网+外贸”的新模式,对“中国制造”走向国际,打破“低端锁定”,突破西方关键技术“卡脖子”限制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障碍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产业不断发展,但中国制造业产业整体还处于由机械自动化向数字自动化过渡阶段,相比较于德国的“工业4.0”战略,中国大部分制造业还处于2.0阶段,少部分企业向3.0阶段迈进。在当前人工智能、“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做大做强我国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然而,中国制造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并非平坦,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致使中国制造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受挫。
1.传统制造业产业失去成本优势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较低的土地成本以及原材料供给,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较大的利润空间,“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中国一度成为各发达国家的“加工厂”。
然而,随着国内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逐步攀升。东南亚国家制造业迅速发展、劳动力成本较低,极大地挤压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空间。西方各国也针对变幻莫测的经济形势提出了新的战略方案,如:美国提出“工业再回归”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法国提出“新工业”战略。一方面,各发达国家争相进行“再工业化”、高端制造业回流,进一步阻碍了中国制造业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失去其原有的成本优势,利润空间被压缩,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分流”、发展中国家“中端分流”的压力。在制造业增加值方面,中国在国际上所占比重最大,2020年中国对世界制造业增加值贡献3.85万亿元,但人均制造业增加值水平较低,与其他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中国制造业鼎盛时期不再。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产业需要跨越式转型升级以解决中国制造业产业位于全球产业链低端问题,避免进入“低端锁定”状态。
2.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
制造业产能过剩和实体经济不景气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拦路虎”,而产能过剩也是制约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去产能”成为中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一方面,产能过剩会导致资源的闲置浪费,加大经济危机爆发风险,产品大量囤积,经济萎靡不前、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另一方面,在产能过剩背景下,制造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将会面临来自宏观(国家)、中观(行业)、微观(企业)三个层面的影响。
然而,2021年9月份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仅为49.6%,降至临界点以下,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同时,自2020年9月至今,总体上,生产指数高于新订单指数,供大于求造成制造业企业市场偏弱局面,而产能过剩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因素之一。产能过剩导致中小微企业资金链紧张,出现融资难问题,进而大部分中小微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行业潜在进入者会因为较高的投入成本而无力进入行业,造成行业垄断市场乱象,企业间缺乏竞争力,制造业产业创新动力不足,阻碍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致使产品附加值低。
3.传统制造业产业创新驱动力不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当前中国制造业是大而不强,缺乏技术创新能力,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制造强国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制造业失去竞争优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致使中国制造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成为中国制造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但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这也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大踏步向前进的障碍之一。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却处于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底端的尴尬位置,制造业企业应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转为知识密集型,探索新技术、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链价值,打破關键技术依赖进口,改变路径依赖方式。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在全球产业链中顺利升级。
4.外部环境制约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受到来自国内外严峻政治经济大环境制约。2008年爆发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持续性不明朗出现经济全球化逆全球化发展、区域一体化倒退、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单方面撕毁贸易协定,退出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一方面,经济危机后的逆全球化现象,资本主义国家产品过剩,开始设置贸易壁垒,企图制定新的全球贸易规则来遏制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制造业受海外市场低迷影响出口指数持续下降,出口形势较为严峻。另一方面,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打击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为了有效控制疫情,大部分地区采取了封闭管理等方法控制人员流动,跨省市人员无法按时返岗,制造业企业无法按时复工、物流受阻、资金回流慢,原材料价格上涨、制造业企业产能下降,不少制造业企业面临倒闭压力。
三、跨境电商推动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以珠海为例
跨境电商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重要的原生动力,在全球电商大热的趋势下,中国紧跟时代潮流,2015年,在杭州建立中国首个跨境电商综试区。2016年至2020年,政府先后在宁波、天津、上海、北京、广州等100多个城市建立跨境电商综试区。追溯跨境电商的发展历史虽不长,但其发展速度却引起广泛关注。跨境电商成为中国对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在中国制造业产业亟需转型升级背景下,如何将跨境电商与制造业企业进行有机结合,利用跨境电商的优势推动中国制造业产业经济高质高速发展,打破中国制造业位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局面,实现弯道超车。
珠海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有着优渥的地理位置:珠海位于珠江出海西岸口,背靠于珠三角腹地,毗邻港澳,全市拥有八个国家一级口岸、七大港区,2020年港口货物实现吞吐量2583万吨。珠海电商综试区的设立以及港珠澳大桥的顺利通车为珠海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珠海市制造业集聚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打印设备等先进制造业产业。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珠海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稳定外贸增长: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中小制造业企业“上云上平台”,与各电商平台合作,打造制造业行业新模式、新业态。2020年,珠海市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730.57亿元,增长速度由一季度的-17.4%提高为-6.1%。跨境电商与珠海的“相遇”,让珠海制造业企业重新迎来了春天。
1.跨境电商克服成本劣势,为制造业产业带来新机遇
跨境电商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的交易模式,推动了中国贸易的发展,不仅实现了全球资源共享、交易联动。同时,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费用,为制造业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跨境电商平台为制造业企业节约了直接材料成本和交易成本。一方面,珠海旨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能源、工业原材料采买需求量巨大,特别是一些钢材类产品,对外需求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而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制造业企业可以直接高效获取供应商信息,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综试区和保税区的建立打开了珠海依托于电商平台面向世界出口之窗。2019年珠海市在珠澳跨境工业区跨境电商网购保税监管场所启动“1210”业务,该业务模式下,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另一方面,跨境电商平台也可以降低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跨境电商平台提供多种物流选择,“大数据+跨境电商”可以根据订单信息整合规划出合理的配送路线方案,节约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2.跨境电商带动出口,实现产品精准营销
跨境电商在传统制造业产业中的应用逐步深入,成为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2015年以来,跨境电商对外出口额在中国对外出口中占据主要地位。2018年珠海建立了首个跨境电商综试区。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痼疾”,一方面,跨境电商与制造业的融合可以拉动出口,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国内外许多产业受到影响,但跨境电商整体出口稳定,成长性良好。跨境电商平台可把国内富余滞销的产品出口海外。例如,钢铁、水泥、多晶硅等。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作为产业链的上游,直接为下游消费者提供产品,跨境电商平台可以帮助企业精准了解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跨境电商产业链深度延伸,产业创新协同不断发展,跨境电商打破了行业间的贸易壁垒。这不仅解决了中国部分制造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将富余的产能转化为资本。同时也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并对中国制造业产业“走向国际”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与此同时,跨境电商也为珠海的外贸经济赋能添劲,珠海的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欧盟、东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跨境电商使珠海面向世界市场更好地将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珠海知名的高端制造业企业包括格力电器、北车装备、碧辟化工等,珠海可借助这些企业与跨境电商融合,支持产品转型升级,将优质产品推向全球。
3.跨境电商创新营销方式推动制造业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锁定现象,中国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将中国制造业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推动中国制造业“浴火重生”。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企业订单具有最小起订量要求,这大大缩小了消费者群体数量,导致一部分需求量小的消费群体无法直接订购产品,存在中介差价。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的日益发展,涌现出一些新的跨境电商模式,如:B2C直邮出口模式、保税集货出口模式、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杭州模式。出口成本低、出口效率高、产品质量提高成为新模式下的显著优势。
珠海市政府提出,力争在三年内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电商一极,辐射粤西地区跨境电商服务基地,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及拉美地区跨境电商合作平台。春江水暖鸭先知,各龙头制造业企业和电商预见到粤港澳大湾区带来政策上的便利,纷纷向珠海抛出橄榄枝。京东、广丰物流园、菜鸟网络科技等物流公司与当地制造业企业对接。
在“大数据”、“云计算”与跨境电商相结合的技术支持下,制造业企业的营销模式也发生了转变:由根据生产计划大批量生产转向根据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进行个性化生产。在跨境电商的平台上,利用互联网联通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协同优化研发、生产、服务等功能,共享信息、节约对客户服务的响应时间,提高客户黏度和产品附加价值。借助平台,不仅可以给制造业生产者提供相应的生产经营策略,还可以为消费者精准提供产品信息,同时,也为政府从宏观层面控制制造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数据信息。
4.跨境电商克服环境劣势,促进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在数字化、电子化的交易模式下,跨境电商逐渐由外贸“新业态”成长为外贸“新常态”。一方面,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额增势迅猛,随着跨境电商的不断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也为“中国制造”走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新保障。另一方面,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性打压,为了应对贸易争端,中国首个中欧班列“菜鸟号”横空出世,为建立跨境电商生态圈与全行业、全产业协同发展,打通“生产商-跨境电商平台-物流-消费者”各个环节。遵循“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建立包容开放互助合作的生态圈,创新C2B生产模式,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为制造业企业升级注入新力量。
跨境电商是珠海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剂,帮助制造业企业降低成本费用、拉大利润空间、推动产品出口、进行营销模式改革,帮助企业建立自主品牌同时面对外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保持稳定增长。可以预见,制造业企业将站在跨境电商的“肩膀”上,展示出珠海制造的韧劲。
参考文献:
[1]肖逍,姚颖.立足于后疫情时代的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研究可视化分析[J].经营与管理,2021(12):1-18.
[2]盧现祥,滕宇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路径依赖问题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7):31-46.
[3]邹国伟,刘艳,李文秀.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竞争力研究——基于全球生产网络背景[J].东岳论丛,2021,42(07):148-157+192.
[4]刘玉斌,葛健,郭树龙.上游产能过剩是否影响了下游企业绩效?——基于中国工业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考察[J].产业经济研究,2019(03):63-76+126.
[5]刘建江,易香园,王莹.新时代的产业转型升级:内涵、困难及推进思路[J].湖南社会科学,2021(05):67-76.
[6]王庆颖.基于跨境电商的中国小微出口企业品牌推广研究[J].经济视角,2020(04):86-96.
[7]张彦.美国贸易霸凌主义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与应对[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06):167-173.
[8]吴燕,项剑,杨伦平.跨境电商对珠海外贸转型升级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6(11):25-29.
[9]马述忠,郭继文,张洪胜.跨境电商的贸易成本降低效应:机理与实证[J].国际经贸探索,2019,35(05):69-85.
[10]王惠敏,戴明锋,赵新泉.跨境电商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J].国际经济合作,2021(01):33-40.
[11]刁生富,冯利茹.“大数据+”在跨境电商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J].中国统计,2020(05):71-73.
[12]贺正楚,潘红玉.中国制造业跨境电商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求索,2017(06):129-135.
[13]许欣,薛泽慧.跨境电商研究综述与展望[J].商业经济研究,2020(06):141-144.
[14]赵先进,王卫竹.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电商物流协作发展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05):159-162.
[15]石昊.后疫情时代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思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0(20):36-37.
[16]孙润霞.“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跨境电商生态圈构建探析[J].电子商务,2020(08):10-12.
[17]张劲松,阮丹阳.“互联网+”背景下湖北制造业创新驱动及实施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07):141-149.
[18]于文武.基于区块链的跨境电商商业模式优化探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1(05):159-162.
作者简介:牟琳(1997.05- ),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