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市青年志愿者与获得“温暖包”的孩子们做游戏
“小小红色宣讲员”在杨子荣烈士陵园开展表彰大会
自海林市被确定为全国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以来,牡丹江市、海林市两级联动,从改革团的工作力量选用机制求突破,坚持制度化、社会化、阵地化、专业化选才用人,不断拓宽团的工作力量来源,实现了团的工作力量倍增,共青团引领凝聚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组织动员青年作用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
“作为兼职副书记,我工作干劲更足了,一定把所承担的志愿服务项目干好!”吴磊是海林市卷烟厂生产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同时也是团海林市委兼职副书记,“温暖包”“爱心送考”等一批“青”字号志愿服务项目在他的推动下做得有声有色。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后,海林市出台了《共青团海林市委员会挂(兼)职干部管理办法(试行)》,打破身份、职级限制,择优选派了3名挂兼职副书记充实工作力量,做到挂职干部常态化在岗、兼职干部承担项目任务。对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发挥作用较好的团干部,向党委组织部门和派出单位提出培养使用建议。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团的优秀基层骨干推荐选拔机制,制发《关于建立团干部推荐选拔机制的通知》,坚持好干部选拔标准,通过看一贯表现、看工作实绩、听民情民意、深入调研了解等多种方式,从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地方发现优秀团干部。根据成熟度,向所在单位或市委进行推荐。经团海林市委推荐,2名乡镇团委书记成为后备干部,2名基层团干部提任乡镇副职,1名挂职干部任团委副书记,1名团市委副书记提任为乡镇镇长。
团海林市委对青年开展创业技能指导
“成为青少年社工,既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又让我在海林扎了根。”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的黑龙江智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庞渤洋,在“海林市青年之家青创群”进行绘画视频教学时感慨道。团海林市委选聘有热情、有专长、有场地的“三有”青少年事务社工10人,为青少年提供传统文化、创业辅导、就业指导、兴趣爱好、困难帮扶、团务工作等社会服务。同时,出台了《海林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了对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的管理,明确了奖懲机制。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在各类评优表彰中优先推荐,并在团属事业单位招录工作中给予政策倾斜。
“参加青年之家的各类活动,让我的假期生活更为充实、更有意义,不再虚度光阴。”假期返乡的吉林大学学生王铭参加完青年之家社团活动后如是说。海林市建立了“市区+乡镇”以及“1+8”的青年之家实体化阵地,全部入驻青年之家“云平台”。分层级分领域建立青年之家微信塔群12个、社工专项服务微信塔群8个,成立青年之家所属社团29个,覆盖青少年2.1万人次。充分发挥青年之家“云平台”和微信塔群沟通联系便捷、组织动员迅速、影响覆盖广泛的优势,集聚青年开展线上线下党的理论学习、疫情防控、志愿帮扶、读书交友等活动。为进一步扩大团的影响力,团海林市委打造了黑龙江省县域第一家团属新媒体“海林团团街访”,开展融媒体创作宣传,利用青少年喜欢的语言、载体和形式,抢占舆论高地,发出团的声音。
海林市青年之家开展青年交流活动
“海林市团校的成立让我们告别了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试课、听课、集体备课,我们的教学水平有了质的提升。”海林市高级中学团校教师宋博雅介绍说。海林市采取“党建带团建”“党校带团校”双轮驱动的模式,成立了团海林市委团校,建设了一支21人的专兼职团校教师队伍。从市委党校选拔4名优秀青年教师任团校教师,负责共青团课程研发和基层团校教师培训,研发了《学习解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辉煌百年团史 梦想点燃青春》《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一批团的精品课程。加强对17所下级团校的业务指导,规范课程设置、培养骨干教师。同时,海林市团校充分利用杨子荣烈士陵园、东北抗联精神党性教育基地、横道七里地党史馆等一批红色资源,组织开展“小小红色宣讲员”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意识教育,不断赓续红色基因。
同时,海林市为做好党的青年工作提供平台支撑,加强青少年工作专业化力量,成立了海林市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隶属于团海林市委,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5个;将团建(队建)工作纳入党建目标考核,由团市委负责考核认定,其中团建(队建)占2分,并对全市各单位部门进行了打分考核;将党建带团建、队建工作纳入巡察监督必巡范围,党建带团建工作纳入党建述职必备内容。
团海林市委自觉从政治高度、全局维度看待共青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抓改革、促发展、强主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共青团深化改革落到底、见实效。
(编辑·王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