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提起中国近代的乐器改革,说来话长。如果从大同乐会开始算,这项工作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光阴;如果从新中国开始算,也已经约3/4个世纪。期间,无数改革志士为了不同的理想、诉求,贡献了自己的才智,付出了自己的年华,也获得了不同的成果。如果从总体上评价,可谓喜忧参半。是非成败,苦辣酸甜,足令我辈体味和反思。
“音乐界的爱迪生”
据中国音乐学院的林玲教授讲,早在20世纪50~60年代,曹正先生就开始琢磨筝的转调问题,但是并无成功的成果问世。《中国音乐词典》1984年版第501页记载有“能转12调的筝”,我询问过林玲教授,她告诉我确实有过转调筝,那是用一种手动装置实现五声音阶转调,是扬州搞的,音也不准,她自己试弹过,不好用便没有采用,早交回学校乐器室了,现在也没有别人用。林玲教授还说,转调筝一直有人在搞,但是直到现在没有一种能用的。所以,当别人都在自由转调的时候,筝家们还在采用最原始的转调方法:挪码子。或者利用伴奏的间隙,或者利用其他弦奏长音的机会,移码转调。这样做,变化一个音也许还行,变音多了就难以保证。实在没辙了,就另调好一台筝搬到台上,需要转调时就用另一台筝。这样,演奏一支曲子就要搬运两台筝,殊为麻烦!
难道,筝家们(演奏家们、制作家们),就真的束手无策了吗?非也!
正在中国大陆筝家继续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之际,从大洋彼岸的美国传来了好消息:著名唢呐演奏家郭雅志,成功地研制出了双槽筝码,解决了筝的转调问题。
筝家们没有解决的问题,怎么让一个管乐演奏家给解决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来了解一下郭雅志其人。
在《人民音乐》2021年第4期,笔者发表了一篇文章:《欲穷千里目——郭雅志印象》。此前我不认识郭雅志,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和郭雅志本人以及他的妈妈,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了解。我认为,郭雅志是个爱动脑子、敢想敢干,且极其聪明的人。他的这种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对多种中西管乐器的从容掌握和高水平的演奏。②对人生道路上闪现的各种机会的把握和实现的能力。③在乐器改革方面精绝的巧思和极地强动手能力。在那篇文章中,笔者主要讲述了前面两点。在此,我们来看一下郭雅志乐器改革的成就。
郭雅志是演奏家,同时还是乐器改革家,有“音乐界的爱迪生”之美称。早在1993年,他研发的唢呐活芯就获得了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他又多次对活芯进行改进,现在的第三版,已经十分成熟。使用这种活芯,可以把唢呐音高整体提升小二度,当然也可以分别将每个音提升小二度,然后返回。也就是说,一支唢呐可以当两支用,用句俗话说,这叫“雌雄同体”,而且可以演奏12个调。
到了美国以后,郭雅志又对葫芦丝这件乐器产生了兴趣。葫芦丝是一种簧片发音的吹奏乐器,音色有强烈的指向性,一听到葫芦丝,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云南诸少数民族。葫芦丝的普及率很高,下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上至养老院的老爷爷老奶奶,都可以吹上一曲。然而葫芦丝的音域毕竟太窄了,难以满足职业演奏家的需求。郭雅志在美国用葫芦丝玩爵士,玩世界音乐,这么窄的音域怎么能够实现?
于是,郭雅志萌生了改良葫芦丝的念头。经过巧妙的构思和巧手的制作,他的新乐器“多音葫芦丝”问世了。所谓“多音”,就是说比传统葫芦丝的音域更宽了。传统葫芦丝只用中间一根主管吹旋律,音域只有十一度。而且,低于筒音的一个小三度,极少使用,实际上也就一个九度。旁边的两根辅管,一根是单音,一根是装饰。要扩展音域,在主管上已经不可能,只能开发辅管。此时,雅志充分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他把吹嘴上下一分为二,形成两个气流通道。一条通道的气流走向主管,另一条走向原来的单音辅管。单音辅管经他改造后成为高音管,具有一个八度的音域,与主管音区叠接,全部音域达到了两个八度加一个小二度。并且,右手操作的辅管和左手操作的主管上把位可以同时发音,既能奏出和音,也能奏出复调。右手操作辅管时,主管下把位的三个音孔是放开的,当主旋律需要这三个音孔的音时,就将右手迅速移到主管下把位上,奏出最低的几个音。
于是,原来音域狭窄,只能奏一个主旋律和一个持续音的葫芦丝,经郭雅志改造,就成了一种音域宽广、能奏出和音与复调的乐器。许多专业人士对这种新式葫芦丝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筝码巧思
现在来说一说本文的主题,双槽筝码。
1990年,郭雅志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留校工作,曾经和当时的青年古筝教师李萌共用一个琴房,经常讨论一些乐器问题。1993年,郭雅志的唢呐活芯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李萌就对他说:“你也帮我们筝解决一下转调问题呗!”雅志当时虽然口头上答应了,但并没有真正放在心上。后来又去了香港,再转场美国,各种事务繁忙,也就没有专门用心去解决筝的问题。直到2017年,在完成了多音葫芦丝的研制之后,筝的问题才又正式进入他的工作日程。他说:我是在做葫芦丝的时候联想到筝的转调问题的,并且认为是可以做的。
个人的兴趣和志向,导致他在乐器改革领域持续用功,形成了一种行为习惯,并屡获成功。筝的改革一经启动,经验丰富的郭雅志很快就拿出了几种方案,其中的双槽码方案是受到他自己的唢呐活芯的启发而产生灵感的:活芯是升高半音,而筝码是降低半音。通过初步试用,郭雅志觉得双槽码的方案目前最为合理,于是决定先把这个方案打磨完善,付诸实用,日后再作它图。
什么叫双槽筝码呢?让我们一边看图一边来认识它。
熟悉古筝的人都知道,筝的每一条弦都是架在一个码子上的。码子的顶端中间有一个浅槽,让弦落在里面,以免演奏时发生琴弦滑落。而郭雅志的码子,顶端有两个槽,一个即原来的槽,很浅,就是图上中间的槽;在它的右面,新开了另外一个槽,当弦来到这个新槽时,会通过一个弧形通道,滑落到原槽的正下方,实际上是将码子降低了。这样一来,弦的紧度放松了,音就会降低。降低多少?就要看弦松弛的情况。雅志的设计是降低半音,因此要求下槽离上槽的高度特别精确。太高则音高,太低則音低。为此,郭雅志还特别设计了一个调节下槽高度的螺丝,通过下方的转轮来操作(如图所示),以保证下槽高度的准确性。弧形通道的弧度也很重要,它要使弦顺利地滑落到下槽而不会发生障碍。要保证这个弧度,就要考虑新槽与原槽的横向距离,使之间隔非常恰当。雅志的设计,是一个45度斜角。
乐器根据乐曲的需要定弦。转调时,改变转调音(弦)的槽位即可。例如(请允许我先举一个比较好理解的传统定弦法的例子),从D宫(在原槽定弦)转入A宫,就将原调的宫音弦从原槽换到新槽,使之降低半音成为变宫,充当新调的角音。反之,再将该弦拨回到原槽,即可回到D宫。
郭雅志设计的变调操作是这样的:
以下是他自己的注解:
以C调五声音阶在上槽定弦,每一条弦按照不同的调,选择在上槽还是下槽,可获得C G D A E B六个调。
以F调五声音阶在下槽定弦,可获得F ♭B ♭E ♭A ♭D ♭G六个调。
上下共得12个调。
天作之合
码子设计成功了,找什么人合作呢?
下面的故事又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语:“无巧不成书”,也可以说是“天作之合”。
恰在此时,即2021年5月,郭雅志从巴德音乐学院的李昕艳老师那里得知,她正在受本院美中音乐研习院院长蔡金冬教授的委约,为纽约中国当代音乐节创作一部古筝协奏曲,由巴德音乐学院协奏曲比赛获奖者王逸心同学首演。李昕艳2002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获作曲专业学士和作曲技术理论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求学,在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获作曲专业博士学位,现在巴德音乐学院任教。郭雅志立即抓住这个天赐良机,推荐了自己新研发的筝码,问李昕艳有没有兴趣试一下。李昕艳是个对新发明怀有浓厚兴趣的音乐家,当即表示乐意合作。因为这一来可以帮助郭雅志推出他的新发明,二来也可以为自己的作品提供更加开阔的调性空间和色彩对比。青年古筝演奏家王逸心是当然的独奏者,她是一位优秀的青年古筝演奏家。此时,她也表现出青年人特有的对新生事物的热情,乐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就叫“天时、地利、人和”。
他们的合作是成功的,而且是近乎完美的。
2021年10月16日,李昕艳作曲的抗疫题材的古筝协奏曲《觉醒之光》在巴德费舍尔表演艺术中心首演,由指挥家蔡金冬教授执棒,王逸心和巴德当代乐团演奏。
从演出效果看,各方面都是十分令人满意的。
作曲家李昕艳首先感谢蔡金冬院长给予的支持,使郭雅志的新发明有机会在纽约当代音乐节上正式推出。她非常感谢郭雅志发明了这种方便转调的筝码,否则她就无法在作品中大胆地转调。她说,从前给古筝写曲子,由于受到乐器定弦的限制,很多想法不太容易实现。现在,这种担心完全不必要了,有了郭老师发明的双槽筝码,为古筝写作品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同时,她还感谢演奏家完美地演绎了她的作品。
王逸心认为,新式筝码转调功能显著,操作顺手。作曲家在作品中安排了三次换槽,第一次要换11根弦,难度很大,操作要快,要准确,还要防止码子移动。为此,作曲家专门写了一段80秒钟的过渡段落,以留出充足时间让演奏家换槽。但是,经过多次演练,王逸心只用了26秒就将11根弦换到新槽。后面两次都只降一个音,难度较小,毫无问题。王逸心说,她从来没有弹过需要变化这么多音的作品,没有新码子根本办不到。她还说,用上新码子以后,有些技术问题也简单了,因为弦上可以调出来的音,就不再用左手去按了。
作为改革家的郭雅志,对自己新作的首秀也深感满意和欣慰。为了演出万无一失,郭雅志曾特意对码子进行了“维稳”处理,将码子加厚,并在底部粘上一层薄薄的砂纸,防止换槽时码子移动。由于演奏者双手带有义甲,换槽不够方便,郭雅志还特意制作了专用扳手,用于上下换槽。
演奏习惯也是郭雅志要考虑的。他的设计理念是,不改变乐器的基本结构、不改变乐器的基本奏法,不改变演奏者的演奏习惯。新的乐器如改变太多,会让演奏家难以适应,因而难以推广。例如,弦从原槽走到新槽,降低了高度,理论上会给演奏家带来一定程度的不适,因为演奏家的演奏习惯和感觉是在原槽高度上形成的。但是,由于码子离岳山较远,而且弦降低的幅度并不大,岳山处弦和面板的夹角变化幅度则更小,可以说基本没有改变,所以实际上演奏家右手的弹奏并没有感觉到明显的不同,只是左手按弦时会略感到弦有高有低,但也差别不大,稍加注意就可以了。筝还是原来的筝,定弦还是五声音阶定弦,演奏还是照样右手弹左手按,所以,用上新码子后,演奏者的感觉还是在弹原来的筝,只不过在转调时增加换槽一个动作而已。
王逸心说,用上这种筝码太方便了。以前演出为了应付各种调的作品,经常要带两台筝,有时更多,到了后台还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调弦,搬运和调弦都很麻烦。现在,只用一台筝就够了,真是太好了。笔者相信,她说出了所有弹筝人的心里话。
大功告成
至此,精心制作的双槽筝码得以完美呈现。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祝贺郭雅志攻克了古筝转调这一世纪难题,为筝界提供了新式武器。我们也向筝家们表示祝贺,祝贺他们从此有了一种新式武器,演奏转调乐曲不再犯愁。我们也向作曲家们表示祝贺,祝贺他们从此在创作筝曲的时候,可以更加自由地驰骋自己的调性思维(如果还需要),不要再担心演奏家能否完成。由于时间尚短,这种筝码还没有机会在国内推广。相信一旦来到国内,必定受到广大筝家的热烈欢迎。因为中国既是筝的故乡,又是弹筝者最多的国家。只有在中国,双槽筝码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优势,为中国音乐的繁荣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郭雅志说,这次演出只是初战告捷,雙槽筝码还没有达到完美的境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例如最高音区的弦换槽后音色略有改变的问题等等。但是笔者相信,有了这坚实的第一步,郭雅志的双槽筝码肯定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我们期待他再一次将喜讯从大洋彼岸传来,造福国内筝界,造福中国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