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实施后艺术课师资培养如何向前推进?

2022-07-19 13:23柳苏凌
乐器 2022年7期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艺术

柳苏凌

2022年春天,教育部公开了新版课标,改变了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道路。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启了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大幕以来,九年义务制教育课标在时代的发展中有过几次补充和更新。而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新课标,无疑是中国教育历史上一次跨越式,尤其是对艺术课程的重视与加强,将发挥美育教育中核心素养、创新能力等以人为本的教育特性。

艺术课新课标要求九年课时总比例为9%~11%,大大提高了之前校内艺术课程的含量。原来那些唱唱歌、画图画的课被划归为“艺术课”体系,并加入了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内容,而且规定学生至少选择两项学习。现在的音乐课不再是会唱歌,认识几个音符而已,而是将课程分为四大板块: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其中共涵盖了14项具体能力与方向的学习,包括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自主创作及音乐与生活、社会之间的联系等。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张国华对此做出了说明:艺术课程增加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具体可操作的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多样化,引导学校和教师对学生作全面的、全方位的评价。最终等待莘莘学子们的艺术素养中考,更像是一场开卷考,而且重点不是考,而是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来的创造、语言、沟通、想象力、独立性等等。

艺术课程标准的出台,得到了一片叫好。特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穷什么不能穷教育的思维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内卷”现象一浪高过一浪,造成了很多让人不解的现象得到极大程度的缓解。同时在新课标落地实施的过程中,也逐一显现出了关联性很强的问题:新课标实施后,艺术课师资培养又有哪些相对的改革呢?

新课标倒逼师范课程改革

《礼记》有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尽管“美育教育”一词来源于西方,但中国古代早已深知“艺”对一个人一生的作用。所以转换在现代教育中,中小学艺术教师肩负的责任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2019年“中国音乐艺术教育发展论坛”上,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曾经提出了《音乐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观点具有前瞻性。他早就指出了国内艺术教育中存在着师资培养的问题。

记者从与各地师范院校教师的闲谈中,能深深感受到在全国师范类高校和综合学院艺术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培养与社会脱节,衔接不上的问题。老师对自己学校制定的教学任务,与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设计缺乏一致性、连贯性。由于大多数教师都有过专业化学习背景,造成一些教育专业过于专业化、单一化,缺乏复合型人才教学体系,造成了艺术教育人才供给的缺口,特别是优质教师的缺少是中国教育的普遍现象。面对每年庞大的“艺术学”专业不断扩招和大量师范生毕业即“失业”的强烈对比,让很多学者和专家感到痛心疾首。

著名教育学家李妲娜老师,是我国已故著名音乐学泰斗——李凌先生的女儿,她的教育思想深受父亲影响,而且她本人是中国最早一批研究幼儿教学法,并积极推动奥尔夫教学法中国化事业的教育实践者。

“尽早开设学前艺术教育研究生课程。6岁以前是人类发育成长的关键期,学前教育〔还应包括家庭教育〕可以说是我们国家人才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现有的师专学前教育是為了应急,幼儿师范生大都是十几岁、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他们还不具备这种学术资历和经验,但是幼儿会迅速长大,幼儿师资的问题耽误的是数千万孩子的人生起步问题,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课程的改革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希望能课程先行,倒逼师资培养。”

“建议研究生阶段,开设综合类、跨学科的教育学、艺术学课程。二十世纪,人类的认识和研究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自然、经济无不是相关联的,未来将会是朝着综合的、跨学科的,从理论到实践均衡发展方向发展。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尽快从本科到研究生由浅入深地开展起来。所以在专业设置上,必须要尽快开始真正的‘综合艺术课’。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跨学科的课程。它不是一个课,而是一个‘学科群’,由导师组共同组织教学。我们可参考国际上许多高校经险,增大选修科目,探索综合模式……”

音乐专业扩招却依然存在人才缺口

2021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学科交叉与新文科视野:中国美育2.0普及审美观念与测量方法》高峰论坛。这次高峰论坛为2022年新课标的实施埋下了一枚种子。

北京市通州潞河中学附属学校一级教师、德育副主任王韵老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二胡演奏专业。全国顶尖的艺术专业高材生,成为中学的艺术课老师,看似是一条十分“对口”的职业选择,但在专业圈的内行人眼中,她的确有点“大材小用。”中央音乐学院作为全国顶级的音乐学府,培养的是高、精、尖的音乐人才,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常年读专业的毕业生常常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而选择转行,或者是创业。她坦言,如果能早知道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是中学艺术教师,她的求学路径可能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勤学苦练的“童子功”并没有让她完全发挥在工作上,反而是“边学边干”。像王韵这样踏踏实实从基层音乐教师干起来的年轻人并不多见,大多数毕业生并不情愿在学校里当“孩子王”。

周海宏教授说:音乐将成为与语文、数学一样的国民必修课。但优质音乐教育人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将是稀缺的;音乐教育应当走出人才培育目标误区,进行对标社会需要、对标职业生存的教育改革;学校需对学生进行分类培育,学生也应当进行自我定位。

对于优质音乐教育人才未来的方向,周海宏教授还认为“与其拔高,不如拓宽”,音乐教育供给侧改革是一件关乎未来音乐大环境和社会审美素养的大事,需要全体音乐工作者共同努力,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艺术教育教学重在“实践”

大家是否还记得2021年全国两会上,一位女政协委员的发言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她的提案是:让孩子多睡1小时。一句话道出了多少中国父母的无奈与心声。习总书记也对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给与了明确的指示,对“校外培训机构乱象”进行政策管理,对于校外培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新课标加强了校内艺术教育的容量,积极地对校园“美育教育”进行补位,让教育回归到校园。可见,在新课标实施中,校园将会转化“教”的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而“服务”重点就落在了艺术课教师的身上。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王杰副教授解释说:“1.0教育,重在兴趣和技能,2.0改变了从知识学习向全面育人的方向发展,原来只是用掌握多少技能衡量学习成果,2.0时代关注的是人格的健全,一个人的艺术素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李妲娜说:“教育的改革不可能一步登天,总要一步步使它更接近我们的理想。怎么做?还是毛主席说的‘借鉴’。著名中国音乐教育家、理论家廖乃雄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把奥尔夫教育引进中国至今已有40多年。我们在这40多年里,艰苦地去学习实践,走了许多弯路,碰的头破血流,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艺术教育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父亲李凌多次说:对音乐教育者讲,艺术水平越高越好,象柯达依、奥尔夫都是这方面世界级专家。……但艺术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实践即“教学”,唱的再好,拉的再好不会教,就不是个好老师,这是个最基本的常识。这里还有很多要学的要做的事情。”

中国艺术教育缺乏中国元素

“文化自信”是近年来积极倡导的,它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包容外来文化,共融共存。对于新课标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特别是民族文化自信是有具体课程要求和细则的。

我国艺术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曾经在中国元素方面并不引起重视,怎么样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总结出一套更加优秀的综合艺术教育,是应该花力气解决的,是我們目前艺术教育的短板。

李妲娜十分感慨地说道:“闵惠芬生前为此多次非常焦虑地和我谈起这点!她希望胡琴学子真正到各戏剧乐队中去泡泡,体味中国音乐文化的精髓、灵魂,别在世界面前把自己丟了!你的《野蜂飞舞》拉的再溜,不会让人家佩服你的!”

在人才教育这条路上,心态是最为重要的。艺术教育从业者如果能站在民族文化自信的角度实施新课标,这样的革新道路才是光明无限的。“不改变思路,就会找不到思路!”李妲娜中肯地说道。

王韵老师告诉记者,近日她参加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小学音乐教研室举办的《北京市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常规及学生部分音乐能力要求与说明》学习班。其实“能力要求与说明”在几年前就已经出台了,在新课标落地后“能力要求与说明”结合新课标增加了新的内容,北京市各个教研机构都在推进学习,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实践,对现行新课标的实施起到了助推作用。伴随着新课标的制定与发布,“能力要求与说明”不断完善修订,作为艺术课标的补充,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给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学实践的指导方法。王韵个人同时利用专业知识,在校园民族器乐欣赏课“大单元教学法”方面开始探索,期望在这次新课标实施中做到师夷长技。

记者有理由相信李妲娜老师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但也欣喜地发现在新课标实施的契机下,相关部门和艺术课教师已经行动起来,加强学习,提升思维,紧跟校园艺术课2.0时代脚步向前进!

猜你喜欢
新课标音乐艺术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纸的艺术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