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贵妃,易远宏
(广州开放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广州开放大学近几年来深入推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顺应社会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立足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需要,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开放教育的特殊性,提出并实践探索“双主体耦合+三维度并举”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有英国的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日本“产学官”模式、美国“CBE”模式以及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等。英国现代学徒制的目标群体主要针对16—25岁的缺乏技能的青年群体,旨在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由培训方和雇主设计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其项目资金来源于政府、培训机构和雇主三方,学习年限一般为1—4年。德国“双元制”即双元主体模式,是企业与学校共同育人模式,是将学校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实践融合的培训模式,其内涵包括育人主体双元化,即学校与企业双育人主体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受教育者角度双元化,即学习内容和学生身份两方面的教育培训。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能力,有严格的准入标准。日本“产学官”模式是企业、学校和政府三方协同推进的产教融合模式,通过政策促进企业与学校的高度融合。美国“CBE”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组成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侧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1]。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挖掘个人潜力,由机构和企业对学徒和受训生进行培训,使其获得技能实现自我价值。新学徒制的基本内容包括专业能力、职业培训和考核三个部分,侧重于市场导向,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展培训[2]。
国内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有现代学徒制,还有订单式、“双元制”、“行校企”三元制、“政行校企”四元协同制、“双证书制”以及“1+X”证书制模式等。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一种模式。李梦卿从顶层设计、教育理念与教育职能等三个层面探索学徒制的本土化[3];徐国庆提出学徒制与职业教育融合实现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双重目标[4];廖礼平提出从政策制定、企业参与、社会认知和评价机制四个层面优化现代学徒制[5];王凤军从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师资建设与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优化实施学徒制[6];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出“1+X”证书制度,完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创新学徒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坚持“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徐艳秋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能力本位理论和利益相关理论,通过“四段渐进式”构建优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1+X”证书制与现代学徒制融合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7]。“双证书”模式要求学生除了获得毕业文凭之外同时获得相应专业资格证书,培养优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等。订单式模式是企业提出自身用人需求,与学校订立聘用合同达成合作协议,学校根据要求培养相关人才,该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双方主体的资源优势。周明华提出双向互补培养高水平师资和需求导向培育高技能人才以优化订单式模式。“双元制”模式强调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育方案,但仍存在融合不够、双师型师资短缺和资源共享不够等问题[8]。杨续来等基于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研究,结合我国实践提出强化法律保障、坚持需求导向,优化专业和师资结构、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等措施加速“双元制”人才培育模式本土化[9]。“行校企”三元模式强调引入行业协会,发挥其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加强资源整合共享,建立保障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共享机制等长效合作机制。马维旻等提出明确三方在产教融合中的职责和定位,力求“课岗合一”,通过资源整合和育人模式对接,使教师和学生融入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10]。“政行校企”四元协同育人模式强调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和企业参与。臧金梅提出通过四方协同,共同促进教育链、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一体化发展,形成人才培育新方案、校企合作新路径、教学新团队、立体化新资源、育人新平台以及创业新中心等[11]。
教育供给侧改革新形势下,纵观我国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体系还不够完善,其实践探索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结合市场、产业结构、地域和专业特点适用的模式不同,各模式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双证书”和“1+X”模式立足于学校从培养学生目标出发,侧重于获取市场所需的专业资格证书;订单式模式立足于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整合资源优势培育人才;“双元制”、“行校企”和“政行校企”等模式强调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适应职业教育改革需要,属于主体复合型模式。主体复合型模式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强调引入行业协会的指导以及政府的主导地位,归根到底都属于校企合作的加强版,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实践型人才,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其连贯性和系统性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高速发展,尤其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标准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的目标已不足以满足,呈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错配。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要确定为谁培养人才,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开放教育主要是为中小企业输送人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就是培养职业拓展型人才,主要为中小企业输送基层管理人才,但随着中小企业高速发展,其急需的是务实性的实践管理型人才。
在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更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占比较少,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滞后,硬件设备落后,尚不足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此外,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不够规范,虽有不少实践基地,但存在质量不高,实用性不足,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学生难以通过亲身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充分结合。由于实践型教师不足,缺乏实际经验,未能有效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有待提升。学校没能建立完备而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难以及时发现和反馈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修正,从而影响实践教学效果[12]。
学校与企业结合度不够体现在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和教育模式等硬性设置不合理,导致与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需求偏差。人才供需双方发展不同步、观念理解偏差以及缺乏沟通等主观因素导致供需衔接的软差距等[13]。开放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变性,从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来看,主要侧重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而实习实践环节设计较少,综合实践共8 个学分,其中毕业设计(论文)5 个学分,社会实践3 个学分。实践教学条件有待完善,ERP 实训室和创新创业设计软件有待更新,校外实习基地急需充分利用,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必须要与企业充分沟通,才能把握市场人才需求脉搏,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匹配,消除校企双方对人才认识的偏差,缩小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本模式吸纳了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教学经验—评价教学效果”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的“教育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内涵特征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其理论依据主要有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泰勒原理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经历了传统人力资本理论阶段、现代人力资本理论阶段和当代资本理论阶段。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舒尔茨、丹尼森和贝克尔等,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等所有能够影响生产工作的能力,它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和关键因素,舒尔茨根据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作用,论述了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关系,阐述了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与人力资源的质量提高呈正相关关系[14]。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都承担着为产业转型培养符合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
拉尔夫·泰勒作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提出的“泰勒原理”被公认为课程研究范式,该理论认为不同类型学校要从学科的逻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社会的需求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选择恰当的教育目标[15],如何有效组织教育教学,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四个步骤: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和评价教学结果等。由此可见,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课程的开发建设等应遵循泰勒原理推进。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个性化教育,要求按照既定的评价手段和教育目标,落实培养方案和具体学习任务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创立了一套“综合的”、“乐观的”和“把浪费时间转化为学习时间”的有效课堂教学理论。该理论提出:“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95%的学生都能学好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掌握。”其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就是形成反馈矫正系统,即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繁的反馈和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在开放大学专业教育中要形成团队学习的氛围,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最终生成形成性评价,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本模式致力于培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的管理+技能型人才,基于成果导向的OBE 教育理念,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固化,融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采取学分替代的形式,二者有机互促,构建学历提升和职业技能培训两大模块教学方式。
按照广州开放大学确定的“助力职业拓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本模式以人力资本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基于OBE 教育理念中的泰勒原理和布鲁姆原理,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才市场需求导向,充分发挥双主体优势,突破学生学习的时空约束,加强校本部与系统分校的紧密合作和相互影响,通过创新、协同与融合等提升学生学历和技能等能力,促进职业发展,提高就业水平,构建双主体耦合模式的培养机制。
广州开放大学本部负责制定实施性专业规则和教学计划,组织课程教学、管理和考试,提供学历教育教学与服务、学生宿舍管理以及提供学生实训场地。系统分校负责实施教学计划,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安排不少于180 课时的实训课程,并负责职业规划与就业事宜。
本模式侧重于对学生学历提升、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提升,三维度培养适应经济需求的管理+技能应用型人才。一是广州开放大学本部为学生提供学历提升,学生修满专业规则要求的统设课程学分和允许学分替代的技能培训课程即可获得工商管理专业学历。二是系统分校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学生技能,从企业或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植入技能模块的培训内容。三是企业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规划,提升职业素养。企业与系统分校零距离对接,入学即签订就业推荐协议和职业发展规划,多渠道多层次保障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
以职业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资源建设为驱动,构建具有开放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双主体耦合+三维度并举模式
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新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行学历教育课程体系和非学历教育课程体系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管理+技能型”复合人才。在学历教育中实行模块化课程体系,分为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市场营销模块、创业模块和职业素养模块。非学历教育则实行目标制课程体系,目标始终贯彻整个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过程中,最终实现学生获得助理电子商务师证书和营销师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并实行学分替代,即允许部分非学历教育课程来替代学历教育课程所需学分,有效融合两课程体系。具体如图2 所示。
图2 课程体系构建实施流程
基于以往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创新提出“双主体耦合+三维度并举”人才培养模式。双主体耦合与校企育人模式不同,主要是指广州开放大学本部与系统分校根据市场定位,联合确定培养目标和过程实施保障运行机制等,使两个主体互促协同发展。三维度并举即让学生从三个方面齐头并进共同成长,经过“2+1”培养过程,不仅获得学历提升和实践技能,并能规划职业发展,成为岗位的能手与好手,为湾区建设贡献力量。
为保障模式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建立了一系列完整规范的制度。双主体在市场导向下,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优化设计专业规则。创新构建了双课程体系,实行学分替代,加速培养对象的成长,强化过程管理,提升培养质量。实行各种互联网+教学形式,如移动QQ 教学、腾讯会议和钉钉等,教学过程中采取三级教学监管制度,强化对教学过程前、中、后的监管。创新考核机制,实行考试改革,多门课程采用网络考试形式。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以多种形式和多元参与的评价方式,有效促进培养质量提升,如图3 所示。
图3 育人机制
整体而言,专业规则设计作为指导课程资源建设的纲领,在资源建设基础上,运用创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作为目标实现的手段,改革考核形式校验教学创新效果,也是目标实现的途径,并通过综合评价,反馈育人机制成效,并不断完善,形成适应人才培养模式需求,创新的“教—学—考—评”新模式。
1.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走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道路
“双主体耦合+三维度并举”模式是在订单式和现代学徒制基础上延伸拓展,结合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特殊性,探索适合开放教育的特色化和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系统办学优势,使校企连接更紧密,有效把握企业人才需求脉搏,逐步完善和推广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各类专业特色学院,提升专业与产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2.员工综合素质提升
模式试点运行三年,期间共有285 名学生获得学历提升,其中专科192 人,本科93 人,其中有150人次获得岗位晋升,52 人被作为储备干部培养对象。有约150 人获得企业晋升奖学金,48 人次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285 人次获得毕业奖学金。通过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能人联合系统教育,使具有双重身份的员工或学生从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上都获得全面提升。在新模式运行期间,学校组织各种类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非常高,通过活动提升自我,获得各级组织高度肯定,获得市属高职院校营销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国家开放大学工商管理案例设计与分析大赛一等奖、优秀奖以及广州电大科技文化节“工商模拟市场”二等奖等。
3.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赢
模式根据开放大学系统办学的特殊性,以系统分校为桥梁加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通过多方协作沟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形成“双主体耦合”的共同育人机制。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不仅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也激发了员工进取、钻研和上进的积极性,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兴奋剂。学校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础上,不断完善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师团队打造,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使教育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专业建设更符合市场需求,培养的学生更贴近岗位实际要求,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1.加强优秀教师队伍建设
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打造优秀的双主体教师创新团队,依托学校和企业组建“教学—训练一体化”的教师团队,依据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组建模块化的教师团队。着力培养不仅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和能力,熟悉企业运作方式的“双师型”教师[16]。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专业技能,鼓励教师广泛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去,采取分批不定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训练。
2.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
企业应深入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和制定教学计划,增强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培养“管理+技能型”人才的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和企业联合,共同负责教材的开发和建设,培养契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具有针对性和职业性的人才。其专业课程设置要遵循市场导向、灵活性和关联性的原则,体现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加强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完整的由基础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和创新实践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17]。
项目立足于成果导向的OBE 教育理念,创新提出“双主体耦合+三维度并举”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资源驱动,助力职业发展,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从培育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和评价考核上不断完善,构建的双课程体系适应湾区经济建设的人才培育需求,突破传统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