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平 孙 帅 李子应 高德斌
山西东南部地区属山地丘陵地带,境内有漳水、沁水、丹水等在山谷间流过,但长年干旱少雨不是宜农地区。长治盆地自古为战略要地,是三晋南通洛阳郑州,东连邯郸安阳的贸易及交通枢纽,成为自唐宋至明清时代中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核心区域之一[1-3]。
浊漳河是山西省东南部最大的河流,干流横穿太行山脉。山西境内流经长治、黎城、潞城、平顺、壶关、武乡、沁县等13个县市,全长221km流域面积11741km2。浊漳河流域是中原文明重要发样地之一,先秦时期称为“潞”,汉以后有“潞水”“潞川”“浊漳”等别称,浊漳河沿岸分布着众多历史年代久远且保存较好古村镇聚落(表1),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虽然这些古村镇聚落空间位置散落、个体形态不一、发展轨迹不同,但共同受到浊漳河流域这个统一的地理、经济、文化背景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是“潞商”因素。从流域角度入手,深入揭示这一区域内古村镇聚落空间形成、演变的共性特征。
表1 浊漳河流域古村镇
明代沈思孝《晋录》中的描述:“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潞商是指古代潞州(即今山西长治市)借经营盐铁、煤炭、潞绸、党参等物资起家的商人。明清时期地方文献记载,浊漳河流域内有大量的人以工商为业,作为晋商的先驱,潞州商人在地区性贸易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浊漳河流域也成为了联通晋南豫北的重要商贸通道[4-6]。
依托商镇古道而闻名的聚落构成了浊漳河流域内古村镇的主体,古代驿道上的古村镇既是各种商品运输物流的集散点,也是手工业生产点。通过整理《清史稿》、《山西通志》等古籍,浊漳河流域的古商道以潞州为中心,依托河谷地向上党盆地之外延伸,清代古驿路网较之明代则更为丰富,各处古村镇距离古驿路的距离更近,形成了运输茶叶、河东盐、铁货、潞绸的重要通道。从图1~2中可以看出位于浊漳河上游地区的古村镇通常临近古驿道,位于下游地区的古村镇通常临近浊漳河道,但距离山腰处的古驿道较远[7-8]。
图1 明代驿道交通图
通过研究清朝时期驿道交通的距离分布图,可知古村镇与驿道距离均在10km以内,74%左右的村落与古道距离在5km以内,最近的距离仅有0.5km。通过Arcgis将各个村落距离清朝时期驿道的距离以4km为梯度进行重分类,按照距离远近进行相关性分析:距离驿道0~4km为高相关(取值为3),4~8km为中相关(取值为2),8km以上为低相关(取值为1)(表2)。
表2 浊漳河流域古村镇与古驿道距离统计及相关性评价
重商的古村镇受到晋商文化的影响,体现出对商业精神的传承崇拜以及对有利于开展商业活动的务实理念。体现为将祠堂、神庙、牌坊、会馆作为村落节点,整体沿古街、古商道线性布局的现象;并重视“关公文化”和传统手工业,形成铁匠铺、手工作坊等相对集中连片的手工业建筑。同时处于保护商业财富的目的,这类古村镇聚落通常建有多层的防御外敌体系。
潞商名族围绕家庙或商会会馆,依同姓血缘的亲疏等级聚族而居,形成规则有序、边界明晰的血缘聚落,因此潞商大院通过宗法制度和血缘伦理影响着古村镇聚落空间形态。典型村落均以合院为基本单元进行组合,形成条块组合的聚落模式,街巷方向分明,形状方整呈“旧”“日”“田”“王”“干”等形态布局。潞商民居内部以祠堂为中心建造宅院,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等级左右或前后排列。这种中规中矩的民居排列组合,也是晋东南潞商文化重礼制、讲规矩的表现。但是,随着潞商家族的兴衰以及新移民的迁入,浊漳河流域内部分古村镇聚落变现为多姓杂居的分布态势。
图2 清代驿道交通图
潞商商业活动、潞商名门大族对区域内古村镇空间形态起着重要作用,目前遗存有古街道、古商市、古驿站、潞商大族院落等众多遗产。对每个村落与潞商相关度进行打分,其中遗存较多为高相关(取值为3),遗存较少为中相关(取值为2,没有遗存为低相关(取值为1)(表3)。
表3 浊漳河流域古村镇潞商遗存相关性评价
续表3 浊漳河流域古村镇潞商遗存相关性评价
表4 浊漳河流域古村镇集市、庙会相关性评价
续表4 浊漳河流域古村镇集市、庙会相关性评价
集市是指在相对固定的地方,人们定期聚集在一起进行的初级商品流通贸易活动,参与者通常是市集周边村镇的初级劳动者,普通农民与手工业者、往来商人。晚清民国以来,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潞商的成功,进一步刺激着区域内集市的壮大。距离集市在0~10km范围内的村落有26个,距离庙会在10~20km范围内的村落有12个,距离庙会20km以上25个村落。
庙会源自于祭祀等宗庙制度,以及在寺庙附近举行的宗教节日或世俗节日聚会庆典活动,商贩聚集供应游人信徒的游玩所需,逐步演变为一定区域内百货云集的集会。因此,庙会包含着宗教信仰、民俗体验、文艺娱乐、购物餐饮、祈福庆典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民俗活动,也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由普通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传统民俗生活文化活动。古籍中可以看到“无庙不成村,有庙必有会”的记载。庙会依托佛教祠堂、道家神庙、商业街牌坊、潞商会馆等作为活动节点,带动着周边农贸集市、传统手工业作坊等经济活动,与潞商的商业活动紧密相关,庙会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增强了古村镇的活力与凝聚力。距离庙会0~10km范围内村落有25个、10~20km范围内村落有21个、20km以上内村落数量有17个(图3~4)。
图3 晚清时期集市、庙会分布图
通过ArcGIS计算各村落与最近集市、庙会之间的距离,距离集市庙会0~10km为高相关(取值为3)、10~20km为中相关(取值为2)、20km以上为低相关(取值为1)。通过研究发现,虽然庙会与集市具有相似功能,但从整体数据样本来看,庙会依托场所与古村镇关联度更大,因此庙会相关性评价数据对集市有一定修正作用。
在各因素本身与村落的相关性评价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进一步发掘每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将庙会相关性评价、集市相关性评价、潞商遗存相关性评价作为自变量,而将古驿道相关性评价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模型公式为:古驿道相关性评价=1.471-0.310×庙会相关性评价+0.560×集市相关性评价+0.083×潞商遗存相关性评价,模型R方值为0.519,意味着庙会相关性评价,集市相关性评价,潞商遗存相关性评价可以解释古驿道相关性评价的51.9%变化原因。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通过了F检验(F=21.605,p=0.000<0.05),也即说明庙会相关性评价、集市相关性评价、潞商遗存相关性评价中至少一项会对古驿道相关性评价产生影响关系。另外,针对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发现,模型中VIF值全部小于5,意味着不存在着共线性问题;并且D-W值在数字2附近,因而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样本数据之间并没有关联关系,模型较好。
表5 各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图4 民国时期集市、庙会分布图
最终具体分析可知:庙会相关性评价的回归系数值为-0.310(t=-3.19 0,p=0.002<0.01),意味着庙会相关性评价会对古驿道相关性评价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集市相关性评价的回归系数值为0.560(t=6.363,p=0.000<0.01),意味着集市相关性评价会对古驿道相关性评价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潞商遗存相关性评价的回归系数值为0.083(t=0.956,p=0.343>0.05),意味着潞商遗存相关性评价并不会对古驿道相关性评价产生影响关系。
综合各因子分析可知:从流域整体视角分析古驿道、庙会、集市、潞商遗存四个影响因子对古村镇空间布局的相关性均较高。但其影响机制不同,由于古村镇的衰落变迁导致老村子逐渐废弃,村内潞商遗存大量遗失,此影响因子与其他影响因子相关度不高。距离古村镇最近的古驿道因素和最远集市因素两个关联性较高,意味着潞商因素整体可信度较高。庙会因素内在本省除了经济要素还有宗教要素,因此表现出与其他三个因素的相对独立性。
(注 张亚平为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课题组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