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曦 李 侠 潘一婷
监理会①是美国对外传教活动中主要的差会之一。清朝末年监理会到苏州传教,从居无定所到逐渐集中发展形成综合性的西方教会社区,这一过程为东吴大学的诞生提供了基础。我们翻阅尘封已久的档案,对东吴大学前身学校及所属天赐庄地块进行研究,一方面为我们理解近代教会建筑遗产的发展历程和中西文化交流史提供参考,同时为文物建筑群的保护规划、城市街区的保护与再生提供依据。
东吴大学由监理会1900年在苏州创办,其成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监理会在苏州的传教事业不断积累所形成的结果。早在1850年监理会就派传教士造访苏州,“1850年十月,传教士戴乐(Charles Taylor)等三人,皆着华装自沪乘舟至苏,”[1]此次苏州之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59年监理会又派传教士蓝柏(J.W.Lambuth)偕华人牧师刘竹松到苏州传教。“1863年刘竹松在苏州租赁教友殷勤山的房屋,定居苏州。”[2]1869年蓝柏坐船停靠在葑门的天赐庄码头②(图1)附近钟楼③布道和行医,恰逢“华人教徒迁居苏州葑门内钟楼之西,蓝柏来苏就住在其府上。”[3]监理会早期来苏传教者都是沿途或街头公开宣教,并无固定场所,当时苏州风气未开,收效较小。
图1 天赐庄码头
1 8 7 0 年,蓝柏派曹子实(C h a r l e y Marshall)在葑门附近租借教友位于十全街石皮弄[4]的房屋设立第一个布道处。1871年在此新建了一间中式房屋[5],作为十全街主日学校的校舍,建筑隐匿在传统街巷中。1876年潘慎文(A.P.Parker)加入该校,改名为“存养书院”。1878年监理会在天赐庄④给价永租,建造“存养书院”新校舍(图2),“建筑粉墙黛瓦,饰以西式玻璃窗户和钟表。”[6]除了布道处和学校外,1877年蓝华德(Walter Russell Lambuth)在天赐庄租赁民房试办“中西医院”。“历经十年的经营,到1879年监理会在天赐庄建立了“存养书院”和“中西医院”,在十全街石皮弄、护龙街、凤凰街和濂溪坊的建立了四所布道处。”[7](图3⑤)传教士们高兴地说:“这里的教会已有臻臻日上的气象了。 ”[8]
图2 存养书院
图3 传教据点示意图
监理会在苏州的传教路径从葑门钟楼附近无固定场所,到逐渐向城内发展四处布道处,呈现出由东向西不断向内发展的趋势。然而监理会并没有进一步向内扩张,一方面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后,繁华西半城毁于兵焚,城市商业中心东移转移到观东地区[9]。另一方面监理会在天赐庄已有一些建筑和信徒基础。从信仰情感和宗教文化看,“天赐庄”地块的命名,反映了监理会一开始就将这块地视作天父在“异乡”赐予传教人的应许之地,是神圣的呼召。从实际需求看,城中人口稠密,且当时苏州民众对基督教仍普遍抱有排斥的态度,不愿意把地租借出售给教会。而天赐庄周围多是荒地和农田,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清政府也更愿意协助教会在此购地建造,于是监理会选择在天赐庄集中开展教会事业。地理位置上的选择也体现了教会和政府、民众三者之间对于获得在城市中发展用地的博弈和妥协。
1879年后期监理会逐渐集中在天赐庄开展教会事业,给这片区域带来很大变化。文章选取了18 8 0年、18 83年、18 9 6年—1899年、1908年⑥四个时期的苏州古城地图,绘制了天赐庄地块内河流、街巷、建筑的示意图(图4~7),伴随着监理会在天赐庄的建造活动,解读地块⑦内空间形态的演变。
图4 1880年天赐庄地块示意图
图5 1883年天赐庄地块示意图
图6 1896年—1899年天赐庄地块示意图
图7 1908年天赐庄地块示意图
1880年地图显示天赐庄内只有“耶稣教大美国洋房潘寓所”(存养书院)一栋房子,到1883年的地图上增加了美国医院(博习医院)、女淑堂(冠英女塾)、美国耶稣教堂(首堂)三栋建筑,且地块最南面新增了两条道路取代了原来的河流,建筑和道路的增加,暗示着传教事业的逐步发展。1881年,潘慎文在天赐庄折桂桥弄口购地建起“首堂”,建筑整体呈中式形制,西式平面和尖券窗,可容纳四百人。1883年柏乐文(William Hector Park)在天赐庄东首以中西医院为前身建成了“博习医院”(Soochow Hospital)(图8)。从博习医院平面图(图9)可以看出医院拥有8幢以连廊连接的平房,整体为江南庭院民居样式[10],入口处有西式门廊和柱子。1883年潘慎文夫人顾丽雅(Mrs.A.P.Parker)在“存养书院”东侧建成“冠英女塾”。这些建筑使用传统材料和工艺,以苏州传统民居为原型,在空间组织上则需满足医院、学校、教堂等西式功能,因此体量和流线组织方式等与传统建筑有很大的不同,且局部带有西式装饰,呈现出中西结合的风格。
图8 博习医院照片
图9 博习医院平面图
1883年—1899年苏州地图显示建筑和道路并无太大变化,但通过史料研究发现1884年“存养书院”新购土地上扩建完成,改名为“美国博习书院”(Buffington Institute)(图10)。书院为两层中式庭院建筑,“包括能容纳120人的教学楼、一栋学生宿舍、图书馆、实验场所和天文台等,”[11]建筑功能逐渐丰富完善。1887年在博习医院以东建立了“妇孺医院”(图11),并在医院内开办“女医学堂”。同年医院还出资建造了柏乐文医生住宅,带有西式门廊和阳台,饰以栏杆和柱子,为典型的西式洋房。1890年,药剂师罗格斯(Rogers)在首堂西侧绘样监造了一幢西式风格的“牧师楼”。总体而言,随着道路和建筑的不断增加,地块的边界趋于完整,且建筑风格更加西式。
图10 博习书院
图11 妇孺医院
1899年监理会开会决定“将博习书院关闭,建筑、仪器移交给宫巷书院⑧,并且在宫巷书院的基础上创立东吴大学。”[12]这一时期东吴大学的建造活动给天赐庄带来了较大的变化。1908苏州地图(图7)显示地块南边的河道改道直接通向葑门,在东吴大学南侧增加了“螺丝浜”这条河流。就道路而言,地块内道路网更加清晰。1901年监理会新购地五十余亩,至1908年已在天赐庄新建了林堂、五栋教师住宅、宿舍、螺丝浜校外住宅区以及地块东侧的“景海女校”等建筑。这些新建筑风格均为纯正西式风格,成为苏州传统街巷之外的独特景观(图12)。
图12 东吴大学
传教场所从最开始的租借民居,到教会购地建造西式建筑,经历了二十年的经营,“到1897年,整个天赐庄已形成一个外国人自建房屋的小居留地(图13)。包含6所外国人住宅、2家医院、3所寄宿学校、1所教堂(表1)。”[13]天赐庄作为监理会在苏州传教事业的集中地,已然形成了一个迥然与苏州传统街区,弥漫着浓厚西方社会气息的教会社区。
图13 天赐庄内建筑位置示意图
表1 至1897年天赐庄内监理会的建筑
“在天赐庄基督教社区内,物质空间上以全盘西式建筑构建组成,社会生活空间中遵循西方学校、教堂和医院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直接向苏州展示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传播西方的生活方式[15]”,这些都给苏州这座古城带来了一些影响。
监理会的建造活动使得天赐庄从城市边缘的农田和荒地变成拥有西式建筑、道路、景观的繁华之地,外延了城市的边界,促进了苏州的近代城市建设。以1913年—1917年的历史地图为底图,图中右侧的红色区域为天赐庄教会社区,左侧蓝色区域为盛家带以西的一块传统居民社区(图14)。结合地图和史料研究对比两块区域的空间形态的差异。天赐庄教会社区四周被河流包围,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其北面和东面多为荒地和城墙,主要通过河道码头和桥与与外界联系;地块内道路多是在原有道路系统上的增加和改造,最终呈现出斜向的“十”字形路网,道路宽度较传统街巷稍有拓宽,铺装由原来的泥土改为煤屑、砌块;地块内建筑主要包括东吴大学、景海女校、监理会、博习书院和洋房,通过人工对地块的填平修整使得建筑均匀分布,沿着斜向的道路布置、不追求南北朝向、风格多为西式风格。而其左侧的盛家带传统居民社区内,四面均有生活区围合,与外界联系紧密,白色的空地多为土堆或者菜地等,总体而言烟火气更加浓厚;地块内的路网呈现出垂直的“十”字形,道路更窄,多为泥土或者石板铺装;地块内建筑包括织造部堂和福神殿,其他灰色矩形块为普通民居,沿着街巷排布紧密,风格均为中国传统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赐庄独特的西式空间形态也逐渐地对像盛家带传统居民区这样的苏州古城的形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14 天赐庄与盛家带地块示意图
天赐庄内的建造活动的影响,“从时序来看,苏州城市空间近代化的开始就是源于这片点状近代建筑的出现,并随着传教者的立足逐渐向城中扩张。”[16]存养书院和博习医院分别是苏州最早的教会学校和西式医院,发展到东吴大学和景海女校时期是风格更加纯正的西式大学校园模式,尤其是东吴大学内的红砖尖顶西式教师住宅更是开苏州西式洋房的先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教堂和传教士住宅,一起构成了天赐庄西式建筑群。这些建筑塑造了天赐庄及周边局部空间的近代化意象,促进了不同类型的西式建筑在苏州的传播和城市风貌的的近代化进程。道路的改变使连接地块内外的交通更加便捷,然而传统街巷和河道仍然是城市的主要交通空间[17]。监理会在苏州的近代建设虽然没有给当时以传统街巷肌理的城市空间形态带来结构性的改变,但因其出现较早且具有一定规模,客观上引导促进了苏州近代城市建设的发展。
监理会在苏州初传时期,开办的存养书院和冠英女塾就读人数寥寥,且多是社会边缘人物,传统儒学仍占主导地位。在这一时期甚至“有暴徒在士绅的指使下闯入天赐庄”[18],士绅和传教士之间矛盾冲突不断。究其原因在于“长达数千年一直由士绅在地方社会控制的资源,被西方宗教新势力入侵瓜分,这是士绅憎恨传教士的主要原因。”[19]而在快速发展时期伴随着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教会在苏州居民中的形象不断提升,同时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传统的士绅阶层向商人、自由职业者、新式知识分子转变和地方新政办理人转变。传教士们抓住机遇传播西方的建筑、文化、培养新式人才。“苏州晚清时期逐渐进入迷恋洋物的都市狂潮中。”[15]传统士绅阶层和外来者看到了未来西洋事物的蓬勃发展前景,“然而这些都对已有的建筑环境、商业、道德和社会秩序,不仅构成挑战,也改变了固有的文化理想。[20]”
就社会生活而言,地块内新增的教会学校、医院、教堂等给苏州当地带来了有别传统府学的西方教育、现代的医疗以及宗教信仰。1900东吴大学始建时,就要求学生“每日临晚,散学后一例体操”[21],推动了苏州近代体育的发展。在卫生习惯上亦有创举,当时苏州“城区居民除部分饮用河水和浅井水,简陋且易被污染”[22]。面临着严峻的饮水卫生问题。1906年在东吴大学校园内,开掘了一口333尺深的自流井,用来提供卫生的洁水[23]。东吴大学是苏州城内最早使用自流井的地方,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监理会在苏州的传播路径具有从城郊处开始设立传教点,不断向内扩张,并最终选择一处集中发展一体化教会社区的特点。在这一过程天赐庄的时空演变具有建筑风格逐渐西化、路网边界逐渐清晰等特点,给苏州古城增添了一抹西式风格,也促进了苏州的现代化进程。
对今天而言,天赐庄地块的历史空间对现有的苏州城市空间产生了一定影响,一方面是将天赐庄地块本身从人烟稀少的荒野之地变成西方的基督教社区、扩充了城市边界、促进了既有道路系统的基本形态,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具有历史价值,同时也烙有社会、文化发展的印记;另一方面,地块上包括东吴大学旧址、博习医院、耶稣教堂等建筑遗产,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同样具有美学、科学等多种价值。
从东吴大学最早的选址和发展沿革来看,东吴大学旧址不应局限于今天苏州大学本部校园之内,而应把美国监理会在苏州的影响下,天赐庄一带的早期开教据点以及后续发展,看作一个历史环境整体来认知,一串承前启后的建筑遗产群组来研究。天赐庄地块未来的保护不仅仅要考虑到东吴大学旧址的保护,而且要将一系列的历史空间作为“集群”加以保护。这意味着要把近代教会大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事实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将相关遗产系统性整理,形成遗产之网,而相关的本体、实物、场景等是网络中的锚点。通过这些发掘、甄选,以及对可利用的资源的合理整合,一方面可以促使对遗产的认知上升到更为全面的维度;另一方面在遗产的价值阐释及管理方面也会更加适宜与合理。
资料来源:
图2:苏州大学档案馆;
图3~7、13~14:作者自绘;
图1、11:王馨荣著.天赐庄 西风斜照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图8~9:《苏州大学报》第662期,王馨荣著“穿越时光隧道 触摸博习开启(下)——博习医院第一个年度报告(1883)概览 ”;
图10:章开沅主编,王国平编著,东吴大学 博习天赐庄[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图12:“苏州旧影·老地图”系列 姑苏城图 1872-1881[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注释
① 监理会原是美国基督教卫斯理宗(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因在黑奴解放问题上意见分歧,于1844年分裂,北方叫美以美会,南方称监理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South)。
② 《博习医院成绩记》内的码头照片。这张照片是站着葑门城门上拍摄的,河道可通水城门与运河相连。图中右侧为景海,左侧为东吴大学,沿岸上道路即可到达博习医院和妇孺医院。河中船只即为病人所乘船只。
③ 钟楼:方塔,或称文星阁,始建于明1541年,现存阁为清1752年重建。在苏州古城内东偏葑门与相门之间,现位于苏州大学校园内。
④ 东吴大学旧址所在地,也是监理会在苏州传教事业的集中地。
⑤ 图3的传教据点以1880年的苏州地图为底图绘制。
⑥ 关于图6的时间考证,地图记载时间为189 6—1903,但在1899年博习书院就已经关闭了,所以地图时间应该为1896年—1899年。
⑦ 这里所指的天赐庄地块的范围为东至护城河边古城墙,南抵十全街,西临官太尉河,北傍干将河这片区域。
⑧ 18 91年传教士韩明德在今宫巷莲目巷口2 0 号建一小礼拜堂,1895年牧师孙乐文(David L.Anderson)利用宫巷礼拜堂的空房间,开始试办宫巷书院。